□冀中能源峰峰集團工會
峰峰集團工會“五項舉措”確保企業壓產職工干勁不減
□冀中能源峰峰集團工會
冀中能源峰峰集團是一個有著百年煤炭開采歷史的老企業。近年來,隨著能源企業危機的逐漸深入、煤炭行業虧損面不斷擴大,峰峰集團去產能穩增長、抓改革促發展勢在必行。職工思想比較活躍、訴求相對多元、穩定存在隱患等方面問題的逐步顯現。作為全國十面紅旗工會,峰峰集團各級工會組織不懈怠、不缺位,主動擔當、忠誠履職,通過實施“五項舉措”,確保職工思想不亂、人心不散、勁頭不減,有效地促進了企業困難形勢下的和諧穩定。
加大形勢任務宣傳力度,講透困難、凝聚共識。他們對于企業當前困難形勢不回避、不繞行,敢于直面困難,將困難程度坦言告之職工群眾。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優勢,強化形勢任務宣傳,通過組織開展集中學習、形勢報告會、編發學習導讀、百題問答等活動。廣泛宣傳黨政應對困難采取的各項舉措,廣泛征求企業深化改革意見建議,組織職工從源頭上參與《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企業穩健運營工作方案(草案)》的制定,并及時召開四屆七次職代會進行專題討論審議,33個代表團、475名職工代表以無記名投票表決形式,一致通過。真正將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決權落到實處,讓職工真切地感受到企業的真誠和信任,從而自覺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推動改革。
注重職工隊伍素質提升,培育工匠、強勢引領。培育高素質的技能人才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職工群眾成長成才實現人生價值的需要。峰峰集團工會歷來高度重視技能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大學校”作用,努力為職工搭建練就本領、施展才能、成就夢想的平臺。每年一屆的職工技能運動會已堅持29年,從2015年起,將農民工也納入其中,年參賽職工高達8000余人,真正賽出了水平、提升了技能。他們研究出臺了《職工經濟技術創新獎勵辦法》,舉辦職工經濟技術創新大講堂,大力培育“工匠精神”。特邀大國工匠、全國勞模、全總工會兼職副主席許振超作專題報告。并在充分發揮已建成189個職工和勞模創新工作室作用的基礎上,多方籌措、積極爭取,共籌集100萬元創立了“草根創新創效基金”,讓更多愛學習、善鉆研、有技能的職工有成長平臺和用武之地。僅2015年,取得創新成果910項,實施應用792項,申報國家專利179項,較好地滿足了職工群眾更高層次的技術、技能追求,為企業培育了高素質、高技能職工隊伍。
密切關注職工思想動態,及時疏導、建議建言。企業困難形勢下和改革創新的進程中,部分職工群眾出現思想波動、悲觀消極現象也是正常的。工會組織沒有坐視不理、沒有束手無措。他們緊緊圍繞職工群眾最關注、最操心、最期盼、最憂慮、最困難、最想說、最需要幫助等方面,發放問卷,開展“九最”職工思想動態調查。對征集到的400余條訴求,進行認真梳理匯總,為企業領導決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并千方百計進行宣傳引領和安撫救助工作。充分調動職工參與和支持改革的積極性,在企業全面深化改革中讓職工當家作主,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篩選整合的173條有價值的合理化建議,受到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專題座談,實地考察,制定方案,推廣運用,及時通過內網進行公示,并逐項反饋至基層單位和建議者本人,提升了困難形勢下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將廣大職工群眾緊緊地團結在黨政周圍,齊心協力為企業壓減產能、渡危求存、改革創新做貢獻。
勇于拓寬困難救助渠道,精準幫扶、排憂解難。峰峰集團對困難職工始終不離不棄、關懷備至。積極爭取上級大病救助和專項幫扶政策,多方籌措,先后建立了“愛心幫扶基金”和“家基金”。在困難職工相對較多、困難程度比較嚴重的社區單位,建立了四個幫扶中心,編輯印發了《服務職工指南》、《幫扶工作手冊》。僅2015年,連同上級撥付的專項資金,共下發各類救助金888.16萬元。特別是今年以來,峰峰集團工會進一步加大精準幫扶力度,開展“春雨行動-精準幫扶”活動。在實施大病救助、春節送溫暖、審批專項基金等常態化救助的基礎上,高度關注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問題,開展救助生活無法保障的困難職工家庭摸底活動,建立健全了工會干部一幫一、一包到底聯系聯保機制。“輸血”和“造血”雙管齊下,將對317戶困難家庭中的26戶特別困難家庭,實施就業幫扶。同時,積極爭取上級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和資金,真正為困難職工解決實際難題。
貼近職工辦實事,關心關愛、普惠服務。峰峰集團工會始終將全心全意服務職工群眾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企業困難形勢下職工基本工資、困難職工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努力兜住給職工一份工作干、給職工開一份工資的底線。并堅持讓職工群眾當主角、說了算。廣泛征集服務職工精品項目活動,整合并向基層推介為井下職工縫補工作服、粘膠鞋、義務理發、配備應急藥箱等100項職工最需要、最實在的服務項目。貫徹落實工會會員實名制普查工作,為會員就近辦理超市購物優惠卡。組建的367支貼心人服務隊和74支棚改工作志愿者服務隊,常年奔波服務在困難職工家庭、社區廣場、生產班組和棚改一線。堅持服務重心下沉到基層、前移到井口,每月組織工會干部利用休息日奔赴生產一線、走進社區家庭開展義務奉獻活動,并在離職工最近的地方探索建立了以“一園、一室、一站”為主要模式的工會工作服務站(點),讓廣大職工群眾伸手即可觸及工會組織,隨時隨地享受到各項真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