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啟英,趙忠忠(武山縣人民醫院,甘肅武山741300)
?
中醫綜合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底出血96例
郭啟英,趙忠忠*
(武山縣人民醫院,甘肅武山741300)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綜合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底出血的效果。方法96例患者均采用中醫綜合治療,30天后觀察效果。結果96例患者中,治愈11例,顯效29例,有效5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3.75%。結論中醫綜合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底出血為一種經濟、有效、安全的方法。
關鍵詞: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底出血;中醫綜合治療
視網膜靜脈阻塞(rentinal vein occlusion,RVO)導致的眼底出血是最常見的眼底血管病,病因復雜,并發癥多,若無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導致黃斑水腫和新生血管形成,使視功能嚴重受損,甚至失明[1],目前本病尚無特效的治療辦法。我科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采用中醫綜合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底出血96例,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組共96例(均為單眼發病),男44例,女52例;年齡最大81歲,最小49歲,平均58歲;中央靜脈阻塞21例,分支靜脈阻塞75例;病程最短7天,最長半年;54例合并高血壓,36例合并2型糖尿病。
1.2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葛堅主編的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眼科學》[2]中的診斷標準。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視網膜靜脈阻塞的診斷標準。
1.3中醫辨證分期
(1)出血期。出血兩周以內,視力輕、中度下降,視網膜見活動性出血,靜脈顯著迂曲擴張,如臘腸狀,靜脈周圍或以乳頭為中心呈放射狀、火焰狀出血,血色鮮紅。(2)瘀血期。發病2周~兩個月,視力障礙或輕或重,視網膜活動性出血停止,血色暗紅。(3)痰瘀互結期。發病多在兩個月以后,視力輕、中度下降,視網膜出血已止,出血逐漸吸收,但視網膜前有滲出物或機化物形成。
2.1病因治療
針對全身疾病的病因治療,包括控制血壓、血糖,調整血脂。
2.2活血化瘀治療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糖尿病患者用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血栓通凍干粉0.5 g,靜脈滴注1次/日,10天為一療程,共3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間隔3天。
2.3中藥離子導入治療
丹參注射液10 ml患眼離子導入治療,10天一療程,共3個療程。
2.4中醫辨證治療
(1)出血期治法:止血散瘀,方選寧血湯加減,藥用:生蒲黃20 g,仙鶴草15 g,白芨15 g,茜草15 g,旱蓮草12 g,生地20 g,澤蘭12 g,側柏葉9 g,白茅根9 g,梔子炭9 g,三七(沖)3 g;肝郁氣滯甚者加郁金15 g,川楝子10 g;視網膜水腫甚者加益母草15 g,車前子12 g;眼底滲出明顯加陳皮10 g,半夏9 g。(2)瘀血期治法:活血化瘀,方選血府逐瘀湯加減,藥用:生地15 g,當歸12 g,川芎10 g,赤芍12 g,桃仁12 g,紅花9 g,牛膝9 g,柴胡6 g,枳殼6 g,桔梗6 g,甘草3 g,三七(沖)3 g;視網膜水腫甚者加益母草15 g,澤蘭12 g,車前子12 g;視網膜滲出甚者加半夏9 g,陳皮10 g,茯苓12 g。(3)痰瘀互結期治法:化瘀除痰,方選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加減,藥用:茯苓12 g,桃仁12 g,紅花10 g,赤芍10 g,川芎10 g,陳皮10 g,海藻10 g,昆布10 g,三棱10 g,莪術10 g,半夏9 g,竹茹6 g,三七(沖)6 g,甘草6 g;脾胃氣虛加黨參20 g,白術10 g,干姜9 g;肝腎虧虛加枸杞子12 g,肉桂10 g;肝郁氣滯加郁金15 g,青皮10 g。湯藥治療一月為一療程,根據病情治療2~3個療程。
3.1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治愈:視力恢復至1.0以上或發病前;眼底出血基本吸收;FFA檢查基本正常。顯效:視力提高4行以上;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1/2~2/3);FFA明顯改善。有效:視力提高2~3行;眼底出血部分吸收(〉1/3);FFA有所改善。無效:視力無變化或下降;眼底出血無變化或增多;FFA無改善、加重或出現黃斑囊樣水腫、黃斑前膜、視網膜新生血管等嚴重并發癥。視力低于0.1按以下方法計算:光感,手動,指數,0.02,0.04,0.06,0.08,0.1,每提高1級為增加1行。增加2~3行為有效,增加4行及以上為顯效。
3.2治療結果
本組共96例,全部完成治療,治愈11例,顯效29例,有效5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3.75%。治療前后視力提高差值為(3.65±1.05)行。
視網膜靜脈阻塞是嚴重損害視力的常見眼病之一,屬中醫“暴盲”范疇,其發病機理主要有動脈硬化、靜脈管壁炎癥或變性、血液流變改變的原發性血栓形成、動脈血流突然減少造成靜脈瘀滯性血栓形成等。中醫病機主要是陰虛血熱,氣滯血瘀,痰瘀互結,脈絡阻塞。
治療本病首先應進行全身疾病的檢查與治療,如控制血壓,控制血糖,調整血脂等。中醫治療以辨證為原則,湯藥口服為主,內外兼治,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最大程度提高視力,改善視功能。
根據發病機理,出血早期(出血期)止血是第一要務,但止血應不留瘀,正如《血癥論》所說的“凡治血者必先驅瘀為要”。因此,此期治療原則是:止血兼以活血,寧血湯涼血止血,活血化瘀,止血不留瘀,為出血期首選方劑,方中生蒲黃、仙鶴草、茜草、旱蓮草、生地、白茅根等涼血止血化瘀,輔以三七、丹皮等活血,力爭止血不忘瘀,止血不留瘀。中期(瘀血期)活血化瘀是首要任務,但大劑量使用活血化瘀藥物會使再出血幾率增加。因此,瘀血期治療原則是:活血為重,兼顧收攝,以血府逐瘀湯為主方治療,重在活血化瘀,同時加以生地等涼血止血之品,做到活血不出血。后期(痰瘀互結期),正氣已傷,痰瘀共存,虛實夾雜,故此期的治療原則是:扶助正氣,軟堅散結,散瘀化痰,桃紅四物湯合二陳湯散瘀化痰,并增加海藻、昆布、三棱、莪術等軟堅散結,黨參、白術等扶正之品,驅實不忘正虛,攻補兼施。
同時采用血栓通凍干粉靜脈滴注,丹參注射液患眼局部離子導入治療,內外兼治,多途徑活血化瘀,促進眼底出血的吸收,增強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依據臨床觀察,中醫綜合治療視網膜靜脈阻塞眼底出血不失為一種經濟、有效、安全的方法,值得臨床參考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惠蓉.掌握視網膜靜脈阻塞的規律提高治療水平[J].中華眼底病雜志,1998,14(1):1-2.
[2]葛堅.眼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通訊作者:趙忠忠)
中圖分類號:R77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1246(2016)09-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