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對于依法治國的思考
吳玲
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建設要求推進國家的依法治理,即依法治國。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奉行法治理念并依據良法治理國家。依法治國的實施有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本文通過分析依法治國的進程以及實施依法治國的緊迫性,指出依法治國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應對的可行性策略。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依法治國;中國特色
法治是現在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國發表了重要闡述,提出加快建設法治中國的方向和基本思路。其代表著我們黨執政水平不斷提高、執政方式日益成熟以及全國各族人民的強烈愿望。
要想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要求在治理體系上實現規范和完善的法律法規,在治理能力上實現依法辦事,善于用法律制度來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從經濟方面來說,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不斷地完善,與此同時也對制度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繼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就必須構建有利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完善的市場規則以及法律體系并嚴格實施,從而矯正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所面臨的一些誠信等方面的問題。從而來引導公民誠實守信,并營造出一個守規則、講誠信的良好的市場經濟環境。因此,依法治國的推進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有了切實的制度基礎和法律保障。
從政治方面來說,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核心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首先,黨要長期執政,國家要長治久安就必須做到依法治國,實現國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其次,缺乏法治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世界民主進程的實踐表明,建立在法治上的民主是基本穩定的,反之則是基本不穩定的,甚至政治上是混亂的。民主只有建立在法治的基礎上才是有生命力的,只有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人民當家做主才得以實現。
從社會方面來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挑戰。例如,社會階層的嚴重分化、信任沖突加劇、多元利益沖突激烈以及社會矛盾沖突增多等,這就需要通過法治的方式來均衡利益,化解矛盾,促進公平正義,保障和諧,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從文化方面來說,法治是世界各國成功邁向現代化的工具,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進程中,我國也需要遵循現代化的發展軌跡。因此,在黨領導人民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法治逐步成為現代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政治參與意識、民主法治意識、權利保護意識以及公平公正意識都在逐步增強,對法治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依法治國的全面推進也是適應人民法治意識的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依法治國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但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尚存在著一些問題。
1.立法不完善
由于我國成立才幾十年的時間,相比大多數的發達國家的法律體系尚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雖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但是仍有許多客觀問題需要解決。目前,仍有一些立法問題不夠完善,有漏洞,從而導致在執行的過程中出現執行不適當的弊端。例如:有的法律法規在立法時有滯后性,不能適應時代的變遷,最終導致條文之間相互竟合,甚至相互矛盾。還有一些尚未制定出臺的法律,導致在某些方面無法做到“有法可依”了。同時,有些情況也會影響法律的嚴肅性;有的法律法規條款寬泛,執法主體自由裁量權偏大,容易造成選擇性執法;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還有待加強,等等。
2.對依法治國缺乏具體的方針政策和實施措施
當下“依法治國”雖然受到了廣泛關注,但是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方略最重要的還是要我們黨、政府、社會能夠真正地運用法律,實施法律,走在法制的軌道上。雖然我國關于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已經形成,但是只是停留在一些理論上的措施,尚未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規劃,也沒有構建以憲法、法律至上的社會機制。具體落實措施還需要用法律來加以規范。
3.執法不嚴等問題尤為突出
張德江委員長曾指出,要加強法的實施來推動依法治國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后,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就顯得更為突出。同時還要看到,執法不嚴與法治觀念、法律權威問題又是密切相關的,執法不嚴必然損害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會影響法治觀念的普及。只有切實解決執法不嚴等問題,才能真正推動全社會樹立起對法律的敬畏和信仰,依法治國才能有更大進展。
4.司法不嚴,公信力下降
在整個社會領域中基本實現有法可依的情況下,法律的實施成為依法治國的重點。在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框架體系基本形成的基礎上,法的實施成為現階段尤為關注的問題,只有公平公正的法律實施,才能實現法治中國的總體目標。但是,當下一些司法部門缺乏一定的法律素養和能力,導致司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不作為等現象,甚至存在濫用職權、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徇私枉法導致司法權的濫用現象,損害了司法的權威性。
5.法治觀念尚未深入人心,法律權威得不到保護
中國傳統社會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注重“人治”而輕法治的思想并未徹底根除,再加上推行法治思想的時間尚短,法治實踐還比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體制。同時一些司法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導致人們不相信法律,從而尋求非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人們越是不相信法律,越是信權不信法,遇到事情就會靠人情辦事,依靠權力處理糾紛,法律就越沒有權威性。這與社會法治教育與法治宣傳不夠,人們的民主意識淡薄息息相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方略,必須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有關精神要求,結合實際,逐步解決面臨的問題和不足,切實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貫徹落實到位。最終做到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法治國家“三位一體”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1.加強人大對立法的主導作用,提高立法質量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保證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這就決定了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時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進一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擴大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使法律法規更好地體現民意。還要健全完善工作機制,進一步提高立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2.注重對依法治國的具體規劃,強化上層推動實施
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必須要制定相應的完善的制度體系。這種制度體系尤為重要,必須要科學合理,不僅要結合改革發展的新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意志,科學地提出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結構,而且要提出具體有效的可實施的舉措和辦法。依法治國是否能夠落實,上層推動是關鍵。中國的國情決定了全面推動依法治國只能“自上而下”,采取加強組織保障、推進和落實機制的措施。同時,推進依法治國、嚴格法律實施既不能虛無化,又不能理想化,只能循序漸進,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3.切實保障司法公正,增強司法權威性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正、保障法律得以正確實施的關鍵一環,也是守護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黨的十八大確立了“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方針,意在要求通過科學立法推動良法之治,通過嚴格執法推進依法行政,通過公正司法保障公平正義,通過全民守法實現法治社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嚴格執法,從而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能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在每個案件中都能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增強司法的權威性。
4.強化法律監督機制,切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要科學地界定權力邊界,規定權力行使程序,細化自由裁量的標準,使權力運行更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健全法律監督機制,限制和制約權力的運行,真正做到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1]袁曙宏.論全面推進依法行政[N].光明日報,2012-11-22.
[2]《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朱力宇,曹嘯天.“依法治國”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研究綜述[J].高校理論戰線,2006(3).
[4]習近平.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N].人民日報,2012-12-05.
[5]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N].光明日報,2004-09-17.
[6]馬懷德.讓憲法成為公民心目中的最高權威[N].法制日報,2012-12-14
[7]周強.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N].人民法院報,2014-3-14.
[8]李適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幾點思考[J].中國人大,2013(12).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