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寧
淺析培養優秀中學教師特質的原因及策略
楊艷寧
優秀中學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中堅力量,他們對于激發課堂活力、提高教學質量、進一步完善學校教學制度、培養祖國新一代人才意義重大。本文首先界定和闡明優秀中學教師及其特質的基本內涵,進而闡述研究培養優秀教師特質的意義。通過對中學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教師自身、學校、教育機制、社會等層面總結培養優秀中學教師特質的基本途徑及其啟示。
優秀中學教師;特質;培養策略
1.優秀中學教師
眾所周知,對于優秀教師,在教學領域存在著“教壇新秀”“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教學能手”“名師”等多種稱謂。本文中的優秀中學教師是指承擔中學各學科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包括政治教師、英語教師、數學教師、語文教師、音樂教師、美術教師、體育教師等,他們是在教育一線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品學兼優者,并取得實際意義上的“優秀教師”之義,即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熱愛教學工作,達到了人們公認的高質量教育水平,深受學生喜愛,并獲得其他教師及家長的一致認可,獲得較高稱號,具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先進的教育理念、綜合的知識結構、優異的專業能力,并起到模范帶頭作用的教師。
2.優秀中學教師的特質
教育理念方面: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宗旨,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熱愛學習,善于學習;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專業知識方面。優秀教師具有深厚的學科基礎知識;扎實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等相關教育知識;擁有豐富的實踐性知識,即教學經驗的積累。專業心理方面:具有良好的職業心理特征,愛學生,熱愛所教學科,熱愛教育工作,對教育工作只有高度的責任感;渴望成為優秀教師;追求高質量的教學;渴望獲得知識;積極樂觀,有耐心,有恒心,有良好的自制力。專業能力方面:具有優異的教學能力,包括:優異的教學設計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教學評價能力等;具有突出的教學管理能力,如營造和諧課堂氛圍的能力、課堂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等;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科研能力。
1.教育理念陳舊保守
“教師中心論”。有些中學教師在課堂上把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角,即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模式,以教材為全部。許多中學教師只是單純地依靠課本,單方面重視課本知識的傳授,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注重結果,忽視過程。大部分的中學教師主觀地認為“學生成績決定教師成績”,把“怎樣取得好成績好名次”作為自己教學的主要目的。
2.專業知識結構不完整
知識老化。問卷調查中發現有部分是教齡比較長,對問題的評價和觀點還是停留在自己以前所學,墨守成規,把傳統的舊的結論當成永遠的真理;新課標下的知識相對不足。新課標增加了許多新的內容,對這些新知識,教師僅僅是按照教材讀給學生,甚至直接跳過;知識結構的不合理。有些中學教師僅僅掌握了其專業知識,對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知之甚少。
3.教育專業能力有待提高
整合能力比較薄弱。對于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把握不夠明確,沒有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講授過程中,主次不清,重難點不突出;實施能力相對不足。一半以上沒有做到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為他們提供學習內容,另外他們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夠;創新能力相對不強。創新能力普遍較低,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上沒有創新性;教學的基本技能不能熟練掌握。盡管現代科學技術已經進入教育領域,但有的中學教師仍不能熟練地利用多媒體制作課件。
4.不良的職業心理
情緒焦慮。有的中學教師由于壓力過重,變得心態浮躁、脾氣急躁;態度消極。不少中學教師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師越來越難”,“覺得很累”的職業倦怠心理;理智感不強。有些中學教師對自己的教學事業沒有明確的規劃,甚至對教學工作缺乏興趣,對教學工作環境中的其他人,包括學生,出現冷漠、拒絕等負面情緒與行為。
本文將從教師自身、學校、師范教育機制、國家及社會等多個層面闡述了優秀中學教師特質的培養策略。
1.教師要多途徑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
秉持先進的教育理念。從以“教育者為中心”轉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從“教會學生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學習”,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塑造良好的身體心理素質。第一,教師要具備健康的體魄。教師的工作是艱巨的,除了上課等正常的工作日,教師還要備課、修改作業等,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加強鍛煉。第二,教師個體要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及性格。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職業,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提高自我專業能力。第一,較強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啟發學生,對每堂課的教學任務、教學目的有明確的把握,并在教學重點、難點的地方著重強調。第二,對教育事業持高度認同感,把成為優秀教師作為畢生追求的目標;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知識水平。首先,要精通所教專業知識。做到“深”和“活”。其次,要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知識。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充電,拓寬知識視野。
2.學校應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創建優秀教師成長的文化環境。要著重學校文化的建設,即校風、教風、班風、學風。學校領導要引導、塑造學校文化;減輕教師負擔,給予教師人文關懷,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學校要完善教師教育成果認定制度。利用“積分制”進行量化打分,給取得不同成績的教師以不同的積分,激發其競爭意識。對于取得成績的教師,要及時給予認可、好評,并給予獎勵,這有利于其他教師尋找差距,彌補不足。
3.師范教育課程使其適應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
調整課程結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需要把師范教育課程置于整個社會發展的文化環境中進行設計和調整;突出課程的選擇性。為受教育者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需要等選擇相應的課程提供平臺,從而使學生的興趣特長得以發揮,增強課程的實踐性。以社會中存在的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中心,注重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運用的結合;注重師范生在實踐中的親身經歷與體驗;只有這樣才能使其更好地把握師范教育課程,學以致用,體現終身性。著眼于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學習是終身的,師范教育也要注重對教師的持續培養,注重未來教師在實踐、體驗、反思、學習與研究中的持續發展。
4.國家、社會要給予教育、教師更多的關注
目前我國教育仍落后于其他國家,教育體制還不完善、不健全,教育成果缺乏質量。盡管每年有大量的師范生走上教師的崗位,但他們還不能真正勝任這個職業。鑒于此,宏觀方面需從國家、社會方面著手改善:第一,國家要加大力度向社會宣傳、向各級政府提醒,使其重視教育,關心教師,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并且多出臺關于教育、教師的方針政策,通過硬性措施加強教育、保障教師的權益。第二,全社會要繼續關注教師的成長,尊重教師,努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總之,通過對此課題的調查研究,一名優秀的中學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第一,具備先進的教育思想、淵博的知識和較強的適應能力。第二,以人為本,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學生所想,感學生所感。第三,堅持教育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根本宗旨。第四,注重終身學習,學會團結協作,在合作中學習成長。在教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教師們要認清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新期望,積極主動地做好角色轉變。
[1]肖凱.優秀教師成長的“中國經驗”[J].中國教育學刊,2013(03).
[2]趙清明,郝俊英.淺析中學優秀教師成長過程及影響因素——優秀教師成長規律個案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3]孟祥光.優秀教師特質的培養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2(04).
[4]史航.優秀教師的特質[J].教育月刊,2011(03).
[5]王慶欣.如何成就有特質的優秀教師[J].新課程研究,2013(09).
[6]薛農基.優秀教師的6種核心品質[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