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社區文化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路徑選擇
王雷
近年來,在政府的各種努力之下,我國的三農事業發展良好,為城鎮化進程中社區建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對社區文化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路徑選擇問題進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首先闡述了社區文化建設的作用,然后詳細分析了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最后從政府職能重新確定和新型社區居民培養兩個方面出發,提出了社區文化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路徑選擇。
社區文化建設;城鎮化;路徑選擇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既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又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嚴峻挑戰,城鎮化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相關的規章制度相繼出臺,促進了全國各地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但是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也日益凸顯,比如社區建設不完善、建設經費短缺、居民參與不足等。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幫助社區居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并且對新的生活環境產生歸屬感成為當務之急。
1.廣場舞
廣場舞的參與者多半為老年人,其中又以女性居多,主要目的是強身健體。廣場舞的舞步一般比較簡單,隊形變化也不復雜,適合用來開展群體性活動。廣場舞的表演方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主要目的是自娛自樂,增進居民之間的交流溝通。
2.社區藝術團
相對于廣場舞的自娛自樂性,社區藝術團主要是以表演、演示藝術為主的群體性活動。社區藝術團的表現形式多樣,有歌舞團、樂團等。社區藝術團主要用來在社區內進行表演和演出,其既增加了居民展示自我的機會,又豐富了社區居民生活。
3.社區文藝組織
社區文藝組織主要進行的活動有詩歌、美文、攝影、書畫、篆刻比賽等,給有專長的社區居民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社區居民通過參加各種文藝比賽,增加自我價值感。
1.管理體制不完善
管理體制不完善,是農村社區相對于城鎮社區存在的最大問題。①現有社區管理者的綜合素質水平不高,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一批綜合素質高的管理者對城鎮化進程中的社區進行管理。現有的管理者文化程度和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無法滿足新時期城鎮化進程中對于社區管理者的要求。社區管理人才短缺,雖然人才流動方向更加自由,但是由于基礎設施建設較差,無法留住優秀人才,所以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社區建設后續動力不足。②
2.建設經費短缺
社區文化建設是關乎億萬人民的巨大工程,但是僅僅依賴政府的資金投入遠遠不夠完善各種公共服務體系。因此擴大社區文化建設資金來源,已經成為基層建設者的一個重大難題,因為城鎮化建設這項惠民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關于資金不合理使用以及層層流失問題都會影響在建工程的建設和完善情況。面對這樣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對于政府投入資金的監管力度,保障每一份資金流向都有明確記錄,確保政府投入資金合理使用在公共服務建設體系之中。另一方面,除了依靠政府投資之外,社區還可以吸引社會投資,合理地借助社會組織,使各項建設項目更加靈活高效,有效減少因為文件審批而造成的延時和浪費。
3.居民參與不足
居民參與是社區文化建設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也是城鎮化發展進程中社區文化發展的迫切需要。社區居民是社區文化建設的活動主體,有助于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社區文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但是在實際的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社區居民的參與性普遍不高,影響了社區文化建設的發展。居民參與性不強的主要原因是社區居民對社區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對城鎮化進程中社區文化建設缺乏熱情。要切實增強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讓社區居民感受到社區文化建設是與自己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從而對各種在建項目都能積極提供合適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在城鎮化進程中的社區文化建設。
4.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城鎮化進程中社區居民的社會保障沒有明確的法律制度作為依據,這導致了社區的社會保障組織無法規范化、系統化地運行,并且在管理過程中也缺少科學有效的監督和管理。目前攢在的社會保障形式只能為社區居民提供表面上的服務,并不能真正為社區居民提供實質性的保障服務。社會保障體系關系到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如果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居民關注的各項社會保障活動沒有得到有效的保障,比如看病、教育等,那么居民對于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就會降低,從而影響社區居民參與各項建設項目的熱情。“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只有切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使社區居民沒有后顧之憂,才能使城鎮化進程中社區文化建設更好地進行。近年來在政府的各種努力之下,我國的三農事業發展良好,為城鎮化進程中社區建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城鎮化進程中社區文化建設關系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對社區文化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路徑選擇問題進行研究非常有必要。
1.政府職能重新確定
由于政府部門對于社區建設理解和態度上的偏差,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沒有系統地理解社區建設的內涵而只是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或者沿襲傳統管理模式;在社區建設中存在職能誤區,不清楚哪些應該由政府管理。哪些由居民自己負責,這加重了政府部門的負擔,也限制了社區組織的發展;對于社區建設的支持力度不夠,醫療衛生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社會保障體系等各個方面的欠缺導致了城鎮化進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在我國城鎮化進程中,一直都是政府作為社區建設的中心,政府既是規劃者又是執行者,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推行的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有關,但是現階段高度集權的傳統體制已經不再適合我國政府職能的發揮。社區建設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尤其我國城鎮化進程更是復雜,在我國城鎮化發展的新階段,政府的職能應該更加強調規劃職能的發揮完善,重新確定政府的職能。政府在城鎮化進程中的主導主要有三個方面:社區建設的規劃;社區建設的協調組織;社區建設的宏觀發展指導。③社區文化建設關系到社區未來的發展,需要政府從宏觀角度進行指導,保證城鎮化進程中社區文化建設得到可持續發展。
2.新型社區居民培養
居民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主體,在改善居民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時,應該根據社區文化建設需要和未來社區發展趨勢培養新型社區居民。新型社區居民具有以下特點:強烈的歸屬感;較高的文化素質;較強的法律維權意識;靈活的思維方式。新型社區居民從原來的生活環境中進入一個新的生活環境,需要建設相應的硬件配套設置,社區建設應該做到“五通七有三集中”,即:通水、電、公路、寬帶、有線電視;有幼兒園、小學、養老院、文化中心、服務中心、衛生室、活動廣場;集中處理垃圾、污水,讓原居民在新的生活環境下生活環境更好,對于新的生活環境產生強烈的歸屬感。④除了硬件配套設置之外,還要組織新型居民定期進行文化活動,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質,定期對公民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做知法、守法、懂法的好公民。由于相對傳統居民來說,新型社區居民具有獨特的特點,所以對新型社區居民的培養更加復雜,要求也更高,幫助新型社區居民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調整自己,適應環境變化和未來發展要求,推進社區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城鎮化進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途徑是構建核心文化機制,通過道德規范來約束社會行為,自覺抵制社會個體化中的不良現象,這對社區文化建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城鎮化進程中必然會給社區居民帶來新的環境和新的生活方式,在新的環境背景下進行社區文化建設。因此,要增強社會保障系統,引導新型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增強社區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引文注釋
①李鵬,劉鵬.生態文明建設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地位和路徑選擇[J].理論學刊,2014(06):46-49.
②王立民.基于村莊演化視角的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發展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5.
③王素齋.科學發展觀視域下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4.
④王曉征.農村社區建設和發展中的資源整合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濰坊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4.062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社區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5DSHJ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