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慶
(山東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多元智能理論與漢語教學
牛慶
(山東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這一理論中的學習者被視為擁有不同學習方式、偏好或智能的個體,應該發展教育來適應這種獨特性。多元智能理論與漢語教學在普通教育與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結合有很多可能,在不同教學情境中該理論都能得到運用,并設計了針對八種智能的教學方法和活動設計。
多元智能理論 智能 漢語教學 應用
多元智能理論是基于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霍華德·加德納的研究,他指出傳統的智商測試僅測量邏輯和語言,然而大腦還有其他同樣重要的智能類型,據此提出了“多元智能模式”,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音樂、身體運動、人際、自我認知、自然八種與生俱來的智能。他認為所有人類都有這些智能,差異在于智能的強項和組合方式不同,所有智能都能通過訓練和練習增強。
多元智能理論日益流行,并借用一系列學習者差異的觀點設計教學計劃,一些教育家將多元智能理論作為學校教育改革的框架,很多學校及語言課程正圍繞其理念調整它們的教育計劃。
多元智能理論在漢語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從兩個角度出發,首先,第二語言教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心理學和教育學是重要的理論基礎,多元智能理論是作為心理學理論提出的,但加德納探討了它對教育的意義,使更多教育學家對其產生了興趣。其次,多元智能理論在教學設計中的研究可以給漢語教學以啟示,應用于實際教學之中。
(一)普通教育領域
漢語教學逐漸向“全方位的漢語國際教育”、“普及型漢語教學”轉變,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漢語教學納入普通教育體系,漢語正走進從小學到大學的各級各類學校,例如美國的AP中文項目①。
普通教育領域內多元智能理論與漢語教學的結合可以結合各國語言學習標準,以美國《21世紀外語學習標準》為例,標準的適用對象主要是從幼兒園到12年級(K-12)的中小學幼學校的外語教學,同時也適用于大學。標準制定了外語學習的5C目標,即溝通(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貫連(Connections)、比較(Comparisons)、社區(Communities)。5C目標都在不同程度上可以與多元智能相對應,并且多元智能理論的跨學科發展模式與標準中學科貫連的目標是一致的。以標準中包含的全美中小學中文學習目標中的教學進程樣本為例:“說出動物昆蟲的中文名字”,既體現了學科貫連又是對自然智能的培養;“用地圖解說中國各大城市及各地物產”,也體現了學科貫連,同時地圖的使用體現了空間智能;“模擬端午節劃龍舟”,既是文化的要求又能培養身體運動智能。
漢語教學普及化、多層次趨勢,多元智能理論對普通教育改革的影響,這兩者的相互作用使得漢語教學與該理論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二)對外漢語教學領域
多元智能理論對智能的新解釋影響了傳統教育觀,但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和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以下與漢語教學的結合嘗試為其應用提供可能性。
1.個性化學習
對學習者來說,多元智能理論在挖掘自身潛力,高效學習方面有很多創新理念,這些理念同樣適用于第二語言教學。學習者確認自己的智能專長和尚未開發的智能,針對發展某一智能提出個人計劃,以計劃為基礎倡導語言個性化學習,將智能培養與漢語或文化元素相結合。例如選修戲曲或流行音樂培養音樂智能、學習武術培養身體運動智能、進入社區培養人際智能等。在課程方面,創建新的課程模式,設置供學習者選擇的獨立項目,作為正式語言課堂的輔助形式,以一種或多種智能為基礎進行教學設計,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培養相應智能的需要。
2.專門用途漢語
除了培養特定智能以外,也可以借助學習者已形成的智能優勢。在專門用途漢語的教學設計中可以考慮特定的學習群體已經或需要具備的智能優勢,例如商務漢語的教學設計可以借助學習者的人際智能,文秘漢語要更加注重培養語言智能。并且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某種技能是終生的,將語言學習與學習者職業特征相結合更能激發學習者終身學習的動力。
多元智能理論在語言教學方面最豐富的成果集中于多感官活動設計、課堂組織等方面。漢語教學可以借鑒其實踐成果設計課堂活動,例如:
(一)語言智能:聽說讀寫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語言智能的發展要積極而協調地發展四項基本技能。
故事這一生動的語言形式能夠激發興趣、促進學習,朗讀、傾聽、表演等不同的形式可以分別鍛煉聽說讀的能力。以故事的形式呈現的知識更生動、更容易記住,教師可以從歷史故事、人物傳記或者真實生活中選取片段,適應不同學習者或課程的要求。
寫作能力是語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很多學習者對寫作望而生畏,教師要設計符合學生實際的以寫作為目的的活動,例如,提供一個主題讓學生準備相應的照片,并為照片配上一段文字說明,然后整理成冊,可以以學校、當地為主題,整理成學校指南供剛到的學生使用;也可以以班級活動為主題,制成班級紀念冊。
(二)邏輯數學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的培養有多種形式,例如以公式的形式表示語法規則;學習關聯詞語時,將分句的順序打亂,讓學生重新排列組合;指導學生根據語境推測不熟悉的語言現象;運用語素教學法進行詞匯教學。另外,HSK六級的寫作形式——縮寫,既考驗了學習者的邏輯能力又對寫作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
(三)空間智能:漢字由象形文字演化而來,而大多數拼音文字的拼寫呈線型排列,與之相比,漢字更具象形的特點,并且每個漢字都是由部件組成,因此,漢字教學可以與空間智能相結合。例如將漢字的部件做成拼圖,激發空間智能進行漢字教學。
(四)音樂智能:多元智能理論認為通常所謂的“語言”不僅與語言智能相聯系,語言的很多方面包括聲調、語調與音樂智能的聯系更緊密,因而,結合音樂智能更能促進語音的教學。
(五)身體運動智能:與成人相比,兒童語言學習活動中更應該增加動作型活動比例,如調查型、表演型活動等。例如在教授動物名稱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肢體動作模仿某種動物其他同學猜相應的動物名稱,其他如表情、動作等詞匯在學習時也可以采用猜詞這一活動形式,鍛煉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
另外,全身反應法是一種以動作為基礎的第二語言教學法,教師在發出語言指令的同時伴隨相應的動作,以說明并強化這個動作,因此可以借助身體運動智能促進語言學習。
(六)人際智能:交際法、任務法等第二語言教學法和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的興起使得交際能力成為語言教學的核心,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成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目標。這些教學法的教學設計可以用來培養學生的人際智能。
(七)自我認知智能:在寫作訓練中,讓學生自覺檢查或與同伴交換查閱,能夠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從而通過一系列認知過程提高語言水平。
(八)自然智能:在中小學教學中,采取跨學科的發展模式,將自然科學與語言教學相結合;在國內的漢語教學,也可以設置實地考察等活動形式,使學生了解目的語國家的自然。
實際上,人類的每一個行為都不是單一智能可以獨立完成的,教師在進行漢語教學時要綜合考慮多元智能因素。
多元智能理論與漢語教學的結合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與研究,在不同的教育情境內探索多元智能理論可能的應用方式,進行教學設計。心理學和教育學語言學的發展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第二語言教學方法的發展,而相應的理論成為方法的理論支撐,通過實踐過程的開展和成果的積累,最終形成具備完整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的教學法。社會的發展、人們學習語言目的的變化,也會推動一種教學法向另一種方法的轉變。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理念契合了重視差異性與多元化的后現代精神,因而在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
注釋:
①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 and Examination,即進階先修項目.
[1]霍華德·加德納.智能的結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霍華德·加德納.重構多元智能[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
[4]張麗,周小兵.英、漢兒童二語教材中人際智能活動的對比分析[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2,01:15-24.
[5]趙立紅.漢語課堂教學的多元智能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19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