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洪 殷素梅
(玉溪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試論大學休閑教育的價值理性轉向
高 洪 殷素梅
(玉溪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休閑教育對個體的情意熏陶和品性培養均有重要作用,是引導人走向心靈成長和精神自由的有效渠道。但受工具理性的長期影響,我國的高校休閑教育理論和實踐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主義取向,其品質提升和理想追求無法切實實現。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休閑教育的哲學定位,以價值理性為圭臬厘定其教育目標,走出將休閑教育絕對學科化的誤區,擴大休閑教育思想的多元滲透與引領作用,以實現參與休閑教育的多方主體走向自我的生命體驗和自在存在。
價值理性 休閑教育 心理學化 情感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加速發展及社會整體閑暇時間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了引導個體高品質休閑的重要性,對休閑教育的討論也日漸增多,并快速推向實踐操作范式的探索。但是,與國外長期的休閑教育歷史和經驗相比,我國的休閑教育畢竟時間較短,不僅缺乏相關足夠的研究成果,實踐領域也還存在多方考慮不周的情況,有必要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厘清問題,尋找對策,提高休閑教育的質量和品質。本文側重討論當前大學休閑教育中存在的工具理性過盛、價值理性式微,以及由此導致的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失誤,以求得改革的方向和可供借鑒的思路。
當前,對于“休閑”的概念界定并不統一,學者往往根據自己的研究重點對其加以某個方面的強調,從哲學和心理學角度講,休閑活動最重要的特點應當是“自由”,是個體暫時擺脫物理世界的多種羈絆和局限,更多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意愿,自由支配自己的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正如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所言:“人惟獨在閑暇時才有幸福可言,恰當地利用閑暇是一個做自由人的基礎。”馬克思在論述勞動與自由的關系時也明確指出:“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①相對應地,所謂“休閑教育”,無論其具體內容和課程范圍是什么,最重要的目的,都應當是確保參與教育活動的個體最終擁有正確的休閑價值觀和完善的休閑技能,能夠有意識、有條件、有能力、有品質地參與休閑活動,使之成為生活與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休閑活動中促進人格的完善和自我的成長,兼顧和滿足個體與社會的價值需求。
但不容回避的是,受到我國學校教育中普遍蔓延的工具理性的影響,休閑教育體系也存在明顯的功利化傾向。這一點,從部分高等院校在實踐中將休閑教育的片面理解、窄化其外延和內涵這一現象中即可發現。從部分教師在休閑類課程設計、教學、考核中過分強調信息傳遞、知識傳授、技能培訓、證書獲得等方面也可得到明證。在一些休閑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以實用性取代精神性、以信息知識和技能持有占據課程中心的做法。可以這么說,這已經不是完整的“教育”過程,而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培訓”過程或“訓練”過程,且是對少數人的教育。事實上,當前社會上存在的眾多休閑產業格調低下或“曲高和寡”,眾多大學生和民眾閑暇時光度過方式過分貧乏、休閑能力嚴重不足,我國精神文明建設遭遇拜金主義、消費主義、虛無主義等多種價值觀問題,已經向學校教育、尤其是休閑教育敲響了警鐘。
當然,完整的休閑教育,也并不單純強調立足于價值理性導向的品性陶冶和素養提升。在日常生活中,眾多有意義的、高尚的休閑活動需要有完善的休閑設施、配套的休閑服務,更需要個體擁有良好的情志追求和休閑技能。例如,古代社會中對女子教育所要求的琴、棋、書、畫,現代社會普遍盛行的球類、游泳、攀巖、騎行、徒步等體育類休閑活動,以及社會服務類志愿活動,都需要參與者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技巧。這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對當前的休閑教育進行改革時,要避免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需要指出,以價值理性為指導、統一工具理性開展休閑教育,與其說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只要教育工作者在履行自己的職責時能本著對教育負責、對學生負責、對生命負責的基本態度,一些理論上看起來相互矛盾、難以兼顧的二元對立,在具體的操作和實踐中并非無法解決。
從本質上講,休閑教育面對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使個體有意義地度過閑暇時間。而“閑暇”,在拉丁語中是“許可”之意。相對來說,在閑暇中,人們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所喜愛的、本能地感到有價值的方式,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活動內容,表現出自由、獨特、不受拘束的真實自我。那么,不難理解,由于閑暇這種較少受到規約、相對比較自由的特性,一個國家閑暇時間的增多,一方面有可能為社會個體創造更好地享受生活、體驗生命的可能,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為社會帶來潛在的問題和風險。休閑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降低這種風險。而這更多地只能倚重于個體能夠正確地獨立思考、評價和做出自己的閑暇選擇、決定和行為,并認識到這些選擇對個人生活、對他人、對社會的影響,自覺地為社會整體的休閑大環境提供正性的效能。
不必諱言,在對個體的心理世界、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施加教育影響方面,哲學和教育學的探討都有自己的學科范式局限,前者長于思辨,后者強調宏觀規律和一般性原則,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缺乏操作層面的方法論思考。在我國休閑教育研究和實踐中,也明顯地存在一般論述較多,而操作性研究、具體學理研究、實證研究、中國特性、地方特性研究較少的情況。這也從一個側面提示我們,休閑教育研究需要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廣泛地向其他學科學習,尋找更好的突破點。而在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較為微觀的層面,心理學研究的成果無疑是可供借鑒的,應當引起重視,使休閑教育適度地“心理學化”。
使教育“心理學化”,早期由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提出,具體包括兩個含義,一是在教育目的或結果方面,教育教學應關注個體固有的、內在的能力得到發展;一是在教育活動的過程方面,教學應與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相一致,使兒童在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和道德情感的發展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其后,這一觀點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論中得到了進一步闡釋和具體化,內涵和外延均有所擴展。此處援引這一提法,則僅指以下三個方面的含義:
其一,休閑教育的目標制定,應以促進個體的主體性成長和人格完善為出發點和歸宿,優先關注休閑教育對個人精神引領價值。在學校教育過程中,如果簡單地把休閑教育理解為培養從事休閑產業的畢業生,過多地強調教育對個體未來職業活動和執業能力的奠基作用,就又本末倒置,陷入了工具理性的功利性泥淖,將休閑教育變成了“謀生”教育,遠離了“自由”的屬性。另外,正是由于休閑活動大多是在較少規約、較少監督的情境中發生,事實上更為訴求參與者自我監督、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良好自覺,如果休閑教育過程缺乏對學生主體性的喚醒和提升,則國民休閑素養和國家休閑品質的提高勢必成為一句空話。
其二,休閑教育的課程內容設置,應以增加大學生的休閑經驗、熏陶大學生的休閑情操為主,以休閑知識內容的傳授為輔。根據心理學研究的結論,知識的占有并不必然導致能力的增長。只有當學習者能夠將靜態的外在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經驗系統中之后,其解決真實性問題的經驗和能力才能獲得提升。因此,休閑教育過程本質上更應當是一個休閑經驗增加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智識信息積累過程。只有在真實的休閑活動過程中,個體才有望感受休閑所帶來的松弛、喜樂、自由,以及此類正性的心理和情感體驗對生活目的和生命實現所蘊藏的深層意義和價值,達到休閑教育的理想目標。
其三,休閑教育的教學方法應更多地考慮體驗教學、活動教學、情境教學、從做中學。休閑教育進入我國高等教育實踐已有了一個時間周期,但整體狀況并不令人滿意。這除了導向設計上過多強調工具性、功利性目標的負面影響以外,教學方法改革的滯后也應該是重要因素。長期以來,我國學校教育中均存在課堂教學重教師、輕學生,重教材、輕活動,重考核、輕過程等問題。歷經多次改革,情況有所好轉,但并未根本轉變。休閑教育起步較晚,引導學生從做中學,獲得實實在在的經驗增長和情意熏陶。在這方面,現代心理學及其他學科均已經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休閑教育學應當主動打破學科之間的藩籬,改變單純通過言語說教進行休閑知識傳授的單一方式,影響其長久的休閑情意,也塑成其可供遷移的休閑行為方式。
(一)走出休閑教育的學科場域,擴大休閑教育思想的多元滲透與引領作用。
倡導休閑教育的價值理性是對教育本真目標的回歸,但僅僅把休閑教育局限于獨立的專業學科的發展與研究上將有悖于實施休閑教育的初衷。就教育本身而言,以課程為核心的任何教育形式,都應當著眼于人的發展,因此,課程的本質特性應當是“人的課程”,通過人的課程的實施才能實現“從無知到智慧的過渡,從缺乏到充足的過渡,從缺陷到完善的過渡,用希臘人的說法,就是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的過度。”②因此,無論任何專業、學科、課程,都擔負有為人類生命意義構建和充實其精神生活的價值追求。對處于社會化階段的學生而言,應對工具理性所導致的物質性休閑加以反思和斧正,倡導知識文化休閑對主體價值與持續健康發展的意味。確立了合乎我國國情的休閑教育的目標和相應的教育體系,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休閑教育,促使個體的休閑觀、休閑活動、休閑能力有自發轉換為自覺,通過教育引領、自我感悟與反思,用高尚、超然的人生態度最終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
(二)以學習者的生活方式教育為重點,適當區分娛樂活動和休閑活動的差別。
生活方式是個體全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既包含著個體的工作內容,又包含著個體的閑暇內容,直觀地標識著一個人在人生理想、終極價值、審美追求、獨特才情以至生活趣味、行為癖好等各方面的修養和品味。從小的方面說,生活方式最直接地體現著人與人之間在休閑素養上的差異與差距;從大的方面講,生活方式是對一個國家文明程度最后、也是最徹底的檢驗。因此,要創建以價值理性為導向的休閑教育,瞄準參與者的主體性提升和人格完善,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以往那種只重視閑暇教育、更強調未來教育、更關注休閑產業教育的做法。更為重要的是,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準備和學會生活,只有在經驗中才能增長和積累經驗,只有以參與者當下的、實際的生活領域為著眼點,面向未來的職業教育和執業能力教育才具備真實的平臺;只有以日常生活的休閑品質為著眼點,面向全人生的休閑素養提升才具備堅實的基礎。
(三)古為今用,師法傳統,創建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的休閑教育。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休閑傳統。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蘊藏著許多富有價值的、品質優良的休閑娛樂游戲活動。不管是智力類的、文化類的,還是體育類的、戶外活動類的,古典游戲中所傳達的閑適、優雅,所體現的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力的張揚,都令人追慕。而且,不管是已經消逝的,還是尚有流傳的,這些休閑娛樂活動都不僅具有良好的游戲價值,還蘊含豐富的文化內涵。考慮到今天許多現代娛樂游戲特別是電子游戲、網絡游戲嚴重缺乏傳統和民族項目的現實,此類經典的休閑活動不僅能夠為休閑游戲開發方面提供豐富資源,而且在平衡游戲文化生態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休閑教育師法傳統、關照地方文化、形成中國特色,也應適當超越教育學和教學法討論的范疇,將其提高到喚醒和提升青年學生的文化自覺,了解、保護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游戲文化、娛樂文化)及其價值觀的高度上加以認識。
(四)合理利用數字平臺,有效規避網絡環境對休閑教育的負面影響。
隨著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高速發展和移動網絡時代的到來,休閑教育有了更大的空間平臺和更為豐沛的時間資源,需要做好技術、人才、產品、服務等各個方面的充分準備,合理地利用電子和數據渠道,研究和拓展休閑教育在新時期的內涵和外延,擴大教育范圍,增加教育對象,開發出新的、有吸引力的教育課程和內容,引進與網絡環境相匹配的、吻合學習者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法,提升休閑教育的品質。
總之,休閑教育對個體的情意熏陶和品性培養均有重要作用,是引導人走向心靈成長和精神自由的良好渠道,事關每一個國民的生活幸福和生命實現,也事關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整體步伐。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時間較短,在理論和實踐中均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但也正因如此,休閑教育工作者才更有必要廣泛地開展學習,借鑒古今中外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力圖在開始階段就有正確的價值導向和方法論引領,減少和降低探索所需要的時間周期和所可能面對的誤區,盡快提高我國休閑教育的整體水平。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07-108).
②杜威,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9).
[1]張延青,劉占波.我國休閑教育研究綜述[J].出國與就業,2011(5).
[2]鄭勝華,劉嘉龍.我國休閑教育的現狀與發展構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7(2).
[3]張楚廷.人的教育需要人的課程[J].今日教育,2009 (12).
[4]胡懷亮.和諧社會的休閑教育建設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12).
[5]孫林葉,董美珍.國外休閑教育的發展及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10).
[6]張敏.走向樂生的休閑教育的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