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多義
(高臺縣第一中學,甘肅 高臺 734300)
地理教學聯系社會生活和科技成果的策略研究
周多義
(高臺縣第一中學,甘肅 高臺 734300)
地理教學應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科技成果,學習對生活有用、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鼓勵學生積極探究,是實施新課程改革之急需。本文從引導學生進行過程體驗學習、模擬操作學習、探究問題學習、綜合實踐學習、鄉土實踐學習、應用科技發展成果六個方面進行了教學案例分析與策略探討。
地理教學 聯系 社會生活實際 科技成果 策略研究
《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在實踐與應用中感受地理學習的價值與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使學生形成主動的學習態度顯得尤為重要。
但從地理教學實際來看,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結果輕探究、重知識輕運用”的教學模式,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功能和價值。為此,目前迫切需要改革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
地理教師必須摒棄落后的教育觀念,聯系社會生活實際進行教學,讓學生帶著地理知識走進生活,帶著生活中的問題走進地理課堂;讓學生嘗試運用所學地理知識、技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探究發現現代社會中各種生活現象的地理原因,并以這種方式來檢驗自己書本上學習的知識,使學生感覺到地理學習是“有用的學習”。讓學生在聯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科技成果的學習與探索中,確實感受到地理學習價值與樂趣,使學生體驗到地理就在身邊,生活處處有地理,從而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地理教學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科技成果,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急需,是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石。
地理教學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實際有哪些有效策略呢?下面我對引導學生開展—過程體驗學習、模擬操作學習、探究問題學習、綜合實踐學習、鄉土實踐學習、應用科技發展成果等教學案例進行分析。
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體驗學習的重要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各學科課程標準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教師要善于把地理教學內容放在真實有趣的情境里,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上升成地理問題、把生產生活現象抽象為地理原理與規律的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發生的過程。如《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在引導學生圖上旅行的情境里,看《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合作討論完成,感受學習過程:(1)假若你做一次南北向的旅行,從赤道沿大陸西岸至北冰洋,沿途將會依次看到哪些自然帶?自然帶沿什么方向更替?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什么?這種地域分異規律以什么變化為基礎?影響因素是什么?(2)如果你從赤道出發做一次南北向大陸東岸的旅行,沿途將會依次看到哪些自然帶?自然帶沿什么方向更替?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什么?這種地域分異規律以什么變化為基礎?影響因素是什么?(3)假如你做一次東西向的旅行,從長白山向西到新疆沿途你會看到哪些自然帶?假如你繼續往西到達大西洋沿岸,自然帶又分別是哪些?自然帶沿什么方向更替?體現的地域分異規律是什么?這種地域分異規律以什么變化為基礎?影響因素是什么?這種地域分異規律在什么緯度最明顯?
引導學生經歷從“認識現象到總結規律”的過程,由學生自己總結出: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地理教學中可進行模擬實驗,模擬實驗學習應該包括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實驗儀器與器材)觀察與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實驗結論等案例設計。如學習地質構造內容,穿插《背斜儲油原理》實驗:(1)實驗目的:觀察彎曲塑料管油、水的相對位置;(2)實驗材料:透明塑料管、水、油;(3)實驗步驟:將塑料管一頭封好,在塑料管里先注入適量水,再注入適量油,最后將等量的水注入,觀察水、油的相對位置,將塑料管另一頭封好,將塑料管彎曲成背斜的樣子,觀察水、油的相對位置的變化情況;(4)實驗結果:在彎曲的塑料管里,油位于彎曲處頂部;(5)實驗結論: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利于儲存地下水。
同理,《地轉偏向力》《正午太陽高度測量》《測量當地的地理緯度》《大氣熱力環流》《二氧化碳溫室效應》《演示水循環》《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山前沖積扇形成與特點》《水土流失的成因》等內容的學習均可在模擬實驗過程中總結規律得出結論,獲取知識。
要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性,問題意識是教學的關鍵。問題的產生方式有:
1.活動中產生問題,教師提供給學生活動材料,如“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做了如下實驗:做兩個相同規格的玻璃箱,甲箱底部放一層土,中午同時把兩個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鐘后,同時測玻璃箱里的氣溫,結果發現底部放土的比沒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讓學生從材料中自發地發現他們感到的困惑,引發他們學習探究的興趣,從而發現“近地面是大氣主要的直接的熱源”。
2.讓學生親手操作或觀察教師演示實驗,出乎意料的實驗現象往往使學生大惑不解,從而引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急切地想把實驗怪現象弄明白。如學生通過水平運動物體的偏向模擬實驗發現“水平運動物體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的規律,并探究其原因。
3.創設問題情境生成問題。如“巴山夜雨”或電視劇《三國演義》第76集“火熄上方谷”與熱力環流有關,“漂流瓶的故事”傳遞著遠隔重洋的信息與洋流運動有關,“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我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之淵源等,從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和動力。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實踐性學習。如學習正午太陽高度季節變化規律,組織學生根據樓高、樓間距對住宅采光條件、樓間距進行分析與評價;在學習工業區位因素時,安排學生對本地企業的區位以及主要企業火電廠、造紙廠、面粉廠、食品廠、番茄醬廠等布局的合理性分析與評價;在學習城市功能分區時,組織學生根據學校所在城市資料繪制城市功能分區簡圖;學習生態保護問題時,組織學生針對調查本地主要生態問題及并提出合理化建議,讓學生切身體“學以致用”,從而鞏固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利用鄉土地理或校本課程讓學生聯系身邊的、家鄉的自然、人文、鄉風、民俗,學習身邊的地理。例如高臺縣的行政區劃;高臺縣的自然地理特征;高臺縣山區與川區分界線極其地形、氣候(氣溫與降水)差異,民居與氣候等。特別是通過探究當地獨特的一些地理問題,如高臺縣國家級濕地規劃與保護、駱駝城遺址成因分析等,實地勘察并繪制學校平面圖,調查家鄉一片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并探討這片土地的規劃開發方案等,使學生體驗到地理就在身邊,生活處處有地理,從而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
結合與地理學科密切相關的科技發展成果,讓學生找到課本知識與前沿科技成果的關聯點,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高中地理教學地理課程涉及現代科技知識點較多,例如宇航技術、海洋開發、現代通信技術、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技術等。教學時,地理教師要善于發掘和積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現代科技前沿成果的新動態,例如《宇宙中的地球》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可拓展人類探索外星生命動態,我國的嫦娥探月工程登月計劃、三期工程、具體計劃與衛星、探討美國的“生物圈2號”和月球基地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生物圈2號”實驗的經驗與教訓。在《大氣環境保護》一節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徑是改進能源技術,發展潔凈的新能源,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有關煤的液化、氣化技術。在《可持續發展》可介紹環保節能綠色照明的上海世博會“中國航空館”、展現綠色安全智能化的未來家園“太空家園館”,既加深了知識的理解,又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為全國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神奇的課堂充分地展現了神奇奧妙的太空世界,大大地激發了青少年探尋太空的激情和好奇心。
總之,地理教學只有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科技成果,讓學生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在實踐與應用中感受地理學習的價值與樂趣,使學生體驗到地理就在身邊,才能有效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1][美]庫伯,著.王燦明,等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與發展的源泉.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崔超英.怎樣設置探究性的地理問題.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3).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本研究屬于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地理教學聯系社會生活和科技成果的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12]GSG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