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繪宇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生態化教學視角下的基礎英語教學現狀思考
葉繪宇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危機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轉變人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態化”的趨勢。“生態化”是以整體的、平等的、和諧的、動態的眼光來考察生態系統及其外部生態環境的關系,將這樣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運用于教學,以一種生態的眼光來思考復雜的教學問題,便形成了“生態化教學”的理念。站在生態化教學的視角下來思考當今基礎英語的教學現狀,我們不難看出目前的基礎英語教學還存在諸多弊端是與生態化教學理念相違背的。如何轉變這種非生態化教學現狀,以適應當前“生態化”的趨勢,是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思索的問題。
關鍵詞:生態化教學;基礎英語;教學現狀
工業化時代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先進的工業文明,但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危機。在工業化文明之前,自然界的整個生態圈處于一種良性的循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嘗到了征服自然的甜頭,自然資源耗竭、污染排放物超標、稀有物種的滅絕使原本和諧的生態圈嚴重失衡。對生態危機的關注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重構、生態復歸、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概念的提出標志著人類社會開始從工業化時代邁向生態化時代。
生態化時代要求我們構建一種生態主義世界觀。生態主義世界觀是一種整體有機論,它認為世界是一個內在聯系著的有機整體,人、自然和社會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和諧統一體。生態世界觀認為,“現實中的一切單位都是內在地聯系著的,所有單位和個體都是由關系構成的。”[1]生態主義著眼于對生態系統中關系的考察,確立了系統整體觀念、民主平等原則、尊重差異的思想以及動態發展的觀點。生態化教學正是這樣以一種生態的眼光、態度、原理和方法來思考、解釋復雜的教學問題,并以生態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實踐。生態化教學首先是作為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從教學生態系統及其外部生態環境的整體性、平衡性、和諧統一性、聯系性、動態性、開放性等特性思考教學問題;其次是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希望教學生態系統及其外部環境趨向達到“最優化”,人的整體素質提升實現“最佳化”的和諧發展狀態[2]。
1生態化教學的特征
1.1整體性與動態平衡性
教學生態系統及其外部生態環境的整體性說明教學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整體中,每個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作為生態本體的“教育者和學習者”(教師和學生)、教學生態資源環境(社會)都是相互聯系的,各自的存在都具有內在價值。在生態課堂系統中,課堂生態本體與課堂生態環境之間,課堂生態本體內部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構成課堂教學生態系統。課堂中各要素在這個有機的整體中不是雜亂無章的,各有各的運行規律。各要素時時刻刻存在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推動著整體系統從不平衡向平衡再向新的不平衡方向發展。
1.2開放性與發展性
課堂教學生態系統的開放性主要表現在教學生態本體與外部生態環境的信息交流,即與自然、社會、文化之間的交流,這種開放性還表現在生態本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即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上。生態課堂作為這樣一種開放的生態系統,正是在信息與能量的交流和交互作用中促使其自身各部分不斷向前發展。在生態化教學理念引領下,生態課堂中信息的交流絕不僅僅是指知識的交流,教學的關注點也不僅僅是學生掌握了多少書本知識,考試能拿多少分,它關注的是一種生命的發展,生命成長的快樂。
1.3創造性與個性
創新是指思維生成、思維創新,教學的本質就是思維創新。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在生態化教學理念下,教育不是單純地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把學生的內在潛質開發出來,使學生自己積極主動地去追求知識。生態課堂教學在注重創造性培養的同時,還要關注人的差異性和個性,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具有多樣性的豐富個體。教學不是生產“標準產品”的過程,創造性的培養與個性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基于個性的創造性培養才能促進人的全面、可持續性發展。

2基礎英語教學中的“非生態化”現象
以生態化教學的視角來審視當今的基礎英語教育,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很多“非生態化”的影子,這是與當今生態化社會相去甚遠的。這些“非生態化”現象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2.1教師與學生生態位的不平等
生態化教學模式倡導的是一種師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共生共存的關系,教師和學生處于生態教學的本體,他們地位平等、相互聯系,在教學生態系統中具有平等的生態位。教師與學生平等生態位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作為具有社會屬性的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社會地位也是平等的。現在,構建民主平等、和諧師生關系已成為教育教學中廣泛研究的熱點話題。比起傳統的師生觀,我們現在的師生觀已大有改善,大部分教師已經轉變了觀念,愿意做學生的朋友、知己。但也不排除還有部分教師固守己見,本著高高在上的姿態,無視學生平等的人格,因此,課堂上打罵學生、羞辱學生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這是與當今生態化教學趨勢背道而行的。重視師生平等的生態位是生態化教學的前提,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生態化教學的基礎。第二,作為整個教學生態系統中的本體,他們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都具有內在的價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中的主體。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們開始意識到學生的主體性,也提倡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滿堂灌”現象還是相當普遍。為體現教改新思想、新理念,為“教學”而教學,營造虛假的課堂教學[3]。有些英語教師甚至做好了兩手準備,為了應付公開課,就組織學生小組探討、小組活動和對話展示,制造轟轟烈烈的課堂,一旦進入平常的隨堂課,老師就還原成課堂的主角,往往是老師教單詞,學生機械地跟讀,老師講語法,學生機械地做筆記。
2.2教學的功利化傾向
隨著近代工業大生產的迅猛發展,為了滿足社會化大生產的需求,教育也逐漸淪為工業生產的附庸。知識以最直接的方式灌輸給未來的工人,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整齊劃一的、標準化的“機器和產品”。在這樣一種功利主義教育下,人被當成了批量生產的產品來對待,毫無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可言。思考我們當前的教育,這種功利主義的傾向還是非常明顯。功利主義的學習價值觀:為考試而考試,為社會升遷而學習,至于學習的內在價值則無足輕重。功力主義行為主宰著課堂教學使得教學只是一味地追求分數,迎合及格率和優秀率,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生命的存在。反應在英語教學上直接表現為教師過度注重卷面分數,教授學生做題技巧,逼迫學生死記單詞、硬背課文,這種仍停留在工業時代考試過關的觀念,與當前生態文明下的科學發展是格格不入的,童真童趣被種種精神束縛所封殺。
2.3忽視人的整體性發展
教育是促進人整體全面的發展,這種發展不僅僅指知識的增長,還包括能力的提升和身體的、心理的、個性等方方面面的發展。審視我們當今的基礎英語教育便可以發現,處處存在違背生態化教學整體性特點的現象。首先,過分注重知識的增長,無視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很多家長、教師只關注孩子每次的考試分數是多少,總以為分數高就代表智力高、能力強。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其中蘊藏著巨大的學習潛能和創造潛能,人的智力是大有潛力可挖的,而且智力也是最大的再生資源。因此,我們要轉變教學觀念,意識到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分數,而是通過教育開發人的智能,同時也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其次,在英語知識的教授中,也存在非整體化現象。尤其表現在英語教學過度注重筆試,忽略英語口語教學和人文知識傳授的重要性。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具有交際性和人文性。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今后適應社會生活需要具有合作意識、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根據新課程標準對英語課程性質的規定:“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種長期以來忽略英語知識整體性的教學方式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們的學生學了近十年的英語,仍不會開口說英語,同時對英語文化了解少之又少,不具備跨文化意識。這種只關注學生的分數,既不注重學生能力培養,也不注重人文素質提高的教學方式無疑違背了英語這門課程的性質,違背了生態化教學的理念。
2.4教與學缺乏創造性
生態化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要求教師和學生都回歸到充滿生命活動的人,而作為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人,其標志就是創造性。但教與學缺乏創造性是當前英語教學的現狀之一。教師勞動的創造性在于面對具體的教學情境、不同的個體,要進行創造性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改變以前照本宣科的舊模式,把教材當作一種范例和可供參考的教學材料來使用,意識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學材料,合理地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靈活創造地使用教材。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能合理地整合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必要時還要具備自主開發教學材料的能力。然而,在現實中,教師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并不多見。筆者記得曾聽過一位三年級的英語教師教授Fruit這一課,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apple、banana、mango、lemon和orange這5個單詞以及句型What do you like? I like…。當老師做出示范:“I like apple, What do you like?”時,課堂上氣氛很熱鬧,同學們爭先舉手回答。但據我觀察,一大半的同學答案都一樣“I like apple.”我覺得很好奇,課后,我就找了幾名上課回答問題的同學進行交談,我問道:“你們都喜歡蘋果嗎?”其中就有幾名同學搖了搖頭,說:“不,其實我喜歡西瓜”“我喜歡草莓”“我喜歡桃子”,但是我們不知道用英語怎么說,就只好說蘋果了。由此可見,這樣的英語課堂即使再熱鬧那也是做秀,這種脫離實際的教學毫無創造性可言。如此,不僅打消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而且這樣重復機械地操練也抹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最終不利于人的整體素質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教師這種缺乏創造性的教學最終也會成為影響其專業成長的絆腳石。
總之,在生態化教學理念的引領下,我國基礎英語教育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教育應遵循人的素質,充分挖掘和調動人作為生命個體應有的人性、靈性,不斷開發人的大腦和智力潛能。生態化教學應該成為促進每一位學生發展、提升學生生命質量的過程,生態化的課堂應該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教師專業成長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大衛·格里芬.后現代科學——科學魅力的再現[M].馬季方,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 于永昌.生態化教學[M]. 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 張紅.生態視野下的教學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8(1):30-32.
(責任校對晏小敏)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2-0011-03
作者簡介:葉繪宇(1988- ),女,湖南湘潭人,碩士生,主要從事學科教學英語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27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