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江,楊亞萍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英語專業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評估和監控方法
楊江,楊亞萍
(湖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于2015年引進藍鴿校園網語言學科平臺,同時啟動基于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外語專業教學改革。簡要說明了藍鴿平臺的設計理念和功能模塊,重點闡述了網絡自主學習的評估方法以及網絡自主學習的監控方法。網絡化教學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
關鍵詞:網絡自主學習;評估;監控;語言學科平臺
當前信息化發展的迅猛勢頭正在快速革新高等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國內“互聯網+”思想的提出和倡導也為推動互聯網與傳統教育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提供了指導性思路。我國大學外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和課堂教學的實踐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呈現出更加豐富、深入和系統的特點,語言教學跨入了“后方法時代”[1]。外語學科與計算機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的結合,很早以來就是學界關注和討論的重要話題,如今也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2,3,4]。
在此背景下,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于2015年引進藍鴿校園網語言學科平臺(以下簡稱“藍鴿平臺”),同時啟動基于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外語專業教學改革,旨在探索一條既傳承專業特色、又契合時代發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或改善現存教學問題的高校外語教育信息化路徑。在方案的實施初期,我們思考的重點內容,一是如何將改革的具體內容與實際的操作平臺緊密無縫地銜接起來,二是如何解決傳統方法和信息化方法中一些共存性的難題。本文主要就上述思考中的第二類問題進行論述,著力探討如下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對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活動進行科學合理的總結性評估;二是如何對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的監控。
1藍鴿平臺的設計理念和功能模塊
藍鴿平臺的設計理念,是把外語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路徑,劃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即:教育教學思想的變革;課程體系的重構;外語教學信息化模式的構建。其中,教育教學思想應該變革為“以人本主義為核心、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輸出為驅動”;在課程體系的重構上,要實現三個轉變——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從課堂教學向課內外一體化轉變,從終結性評估向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模式上則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構建智能化、一體化的語言教學平臺,按照整體規劃、分布實施的方針,集成備課中心、課堂中心、自學中心、作業中心、考試中心、評估中心、資源中心和管理中心為一體,并能融合教學所有環節,實現所有數據共享。智能化、一體化語言教學平臺最終形成如圖1所示的整合系統。

圖1 藍鴿智能化、一體化語言教學平臺

圖2 藍鴿平臺實施的一般流程
藍鴿平臺的這種設計理念,背后的驅動力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的客觀現實需要。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在2015全國智慧校園建設高端論壇上提到,“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的數據指標是:到2020年,全國高校實現校園網絡全覆蓋,所有教室裝配智能終端教學設備;全國高校建成網絡教學平臺,80%課程要開展混合式教學;60%高校建立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撐平臺,信息化支撐技術隊伍規模達到教職工總數的4%以上。”[5]藍鴿平臺的上述設計理念,是對傳統的高校語言教學活動的模仿和提升。傳統的高校語言教學活動涉及的各個環節,在藍鴿平臺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除了把教學活動轉移到云平臺外,藍鴿平臺還提升了傳統的語言教學活動,解決了教學數據獲取的困難,實現了資源的集中和便捷共享。藍鴿平臺的上述設計理念,在實施上遵循自頂向下的流程,教育管理者根據教學需求和現有資源從頂層規劃信息化和網絡化教學改革的整體方案,實施的手段則交由既能完成方案部署,又能滿足教學需求和整合各種教學資源的智能化教學輔助系統來完成,其產出在價值上能同時達到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教師工作量的總體減輕。整體實施流程如圖2所示。

藍鴿平臺的功能模塊,主要由“自由學習”“學習計劃”“互評式作業”“標準化考試”“成績總評”等五個大項組成。由于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是不同的角色,有著各自不同的分工和定位,因而不同的角色在功能模塊上不盡相同,有所區分。例如,教師角色配置了專有的“教案制作”模塊,學生模塊配置了專有的“評學評教”模塊,教學管理人員則配置了專有的“教務信息”“資源庫·題庫”等模塊。各功能模塊下又各自有數量不一的子模塊,功能相對完備,但也使得整個系統在使用和操作上較為復雜,對于外語教師而言初期的學習壓力較大。
2網絡自主學習的評估方法
網絡化教學改革通常采用“課堂面授”+“網絡自習”的教學模式,以促成個性化學習方法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傳統的以終結性評估為主的教學評估在這種模式下得以向兼顧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相結合轉變。然而,到底該如何在基于網絡平臺的教學模式下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總結性的評估,并最終得到一個終結性的評估分數,使其能與期中/期末考試等各項成績進行算術運算,是我們在方案實施前重點討論的一個問題。
傳統的英語專業課程對學生成績的評定通常按考試/考查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部分進行加權計算后得到總分,或按80%~20%計算權重,或按70%~30%計算權重,不一而足。學生平時成績的獲得,又包含了對其學習過程中多個方面表現的考核,例如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平時作業、階段性測驗等等。如果按平時成績占總成績30%的比重算,則可以為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平時作業、階段性測驗分別占比5%、5%、10%、10%。
網絡平臺下的課程成績評定,可以簡單地把如上所述的方法對應過來,即學生的總成績由期末考試、課堂及出勤、平時作業、階段性測驗4個部分組成。這樣,對于多數課程而言,教師僅需在教學過程中記錄課堂及出勤情況,其他三項的評分可以交由網絡平臺自動完成。但是,以藍鴿平臺為例,由于網絡自主學習活動的分類更細,因而需要考慮的細節問題較多。具體而言,藍鴿平臺下的學習活動,被設計為兩類,即“自由學習”和“學習計劃”。其中,“自由學習”指無教師參與的弱監督個性化學習活動,學生通過點播系統資源庫的內容,以一種相對自由、寬松的方式實施自主學習;這類學習活動又稱為“點播”,只計時,不計分。“學習計劃”指有教師參與的強監督非個性化學習活動,是按照教師意圖設計的、緊隨教學進度節奏的、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完成的、以實現形成性評估目的的學習活動;該活動既有計時內容(針對點播類作業),也有計分內容(針對練習類作業)。可見,對于計時內容,如何科學合理地轉換為可計算的分數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為了促成個性化學習方法和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網絡化教學改革一般會減少傳統的課堂面授的課時,將部分原本在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遷移到網絡平臺上。盡管減少的具體數量依情況而不同,但減少的這部分課堂課時該用多少數量的網絡自學學時來補充,以完成同等的教學任務和實現同等的教學目標,同樣需要認真考量。
以“英語聽力”課程為例說明我們提出的自主學習評估方法。這門2學分的課程在改革前,課堂學時為32課時,據統計,學生為完成16次課外作業所需的時間約為24學時,即每次作業約耗費1.5學時;改革后,課堂學時減少了1/4的課堂學時,用于網絡自主學習。同樣數量的課外作業,遷移到網絡平臺后,仍按原來所需的24學時計算,則可以得出,減少的8個課堂學時,要求學生至少完成2倍時間(16學時)的學習內容,才可以和改革前的課內外總學時相當。改革前后“英語聽力”課程學生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的時長情況見表1。具體到藍鴿平臺,學生須用16學時的時間完成計時學習內容,包括“自由學習”和“學習計劃”的部分內容,同時還須用24學時的時間,在限定時段內完成“學習計劃”的計分練習部分。我們規定,40學時的網絡平臺學習是必備條件,達到這個條件且計分作業全部答對的,該類成績計100分;及格成績則是在滿足必備條件的前提下計分作業的平均成績達到60分。

表1 改革前后“英語聽力”學生課堂、課外學時情況對比
藍鴿平臺下計時和計分學習內容的混雜容易造成對計時學習如何轉換為可計算的分數難以理解。藍鴿平臺自帶有計時學習到分數的轉換規則,在“自由學習”模塊,是這樣設置的:自由學習得分 = 瀏覽點播得分 + 教案點播得分 + 媒體點播得分 + 技能訓練得分 + 翻譯訓練得分 + 自主分級測試得分 + 其他組成項得分,其中每個組成項又有各自的計算公式,如:瀏覽點播得分 = 瀏覽點播時長 × 每小時得分,而其中的每小時得分則需由學校根據自身情況來設定。前文對“英語聽力”課程課外學時(網絡自主學習時長)的闡述中,將其規定為40學時,且為必備條件,則其實質已經沒有計分的必要,只需看學生是否已滿足該條件則可。但在實際使用中,藍鴿平臺會默認將其轉換成分數,并與計分內容一并計算。為適配這種計算方法,假設將計時學習部分的40學時看作100分,則可得出每個學時是2.5分。這樣就可以在藍鴿平臺的評分規則里進行設置了。此外,不能排除有的學生網絡自學超過40學時的情況,這就意味著,學時越長,得分越高。對此,我們認為,盡管努力程度與計分作業成績未必正相關,但從培養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的角度看以及作為對學生努力的肯定,對這種情況應該予以認可,但最高只能等于網絡自學部分的總分。
3網絡自主學習的監控方法
不論是傳統教學模式,還是網絡教學模式,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監控始終是教學活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傳統模式到網絡環境的轉變,不但對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自我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對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監控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程福干(2015)對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的教師監控現狀進行了分析,認為當前教師監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性、針對性和均衡性,提出藍鴿平臺下教師可以在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方面對學生實施全方位監控[6]。以下結合藍鴿平臺和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實際情況對網絡自主學習的監控方法進行說明。
藍鴿平臺對網絡自主學習的監控,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記錄學生使用平臺的詳細情況,包括登錄次數、時間和時長。這些信息對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行為、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等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外語專業教學改革初期,當我們對設計的方案懷有種種疑慮,對各項不確定因素未能全面了解,對學生的學習反饋尚未形成針對性解決辦法之時,其價值和意義愈發凸顯出來。因此,教師有必要定期(比如1周1次)統計和分析這些信息,發現其中的一些規律性現象,找出一些異常情況,在系部教研活動上匯報和討論,最后形成決策性意見。
教師對學生學習內容的監控,主要體現在“學習計劃”模塊。教師首先宜根據課程要求合理地設計學習計劃,在量上要做到適度,太少或太多都會產生負面作用,尤其注意不宜發布過多的學習計劃,否則容易導致學生對網絡學習產生恐懼感、焦躁情緒和厭煩心理,而且會造成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自由學習,這將不利于個性化學習。學習計劃在發布周期上應相對有序,在完成時間上應相對合理,在學習內容上應相對均衡。其次,藍鴿自帶的教學資源盡管數量龐大,但終究不能滿足所有課程、所有教師的需求,因此,教師有必要規劃好個性化的教學資源建設,逐步補充到藍鴿平臺上。再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問,可以通過“學習計劃”模塊的“問題答疑”向教師提出解答請求。此外,藍鴿平臺有三項內置的功能,為師生交流提供便利:一是論壇,二是學友群,三是問卷調查。師生可以在論壇對一些學習中的重難點問題進行討論,還可以在學友群就某些個性化的問題進行即時交流。問卷調查功能可供教師開展一些教學教研調查。教師有必要定期登錄平臺,跟蹤學習計劃,查看和解答學習計劃、論壇和學友群里的疑問,按需制作和發布問卷調查并回收結果,及時地根據相關情況調整教學計劃和內容。
教師對學習效果的監控,則體現在對學生歷次“學習計劃”成績的統計和分析。一次學習計劃到期后,教師有必要統計該次的成績,并作基本的分析,以了解這一階段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從更廣的角度看,教師還可以從歷年期末考試、歷年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成績的結果中對比分析改革后的課程教學效果。
在某些情況下,學生的網絡自主學習活動會統一安排在語言實驗中心的機房里,任課教師有必要到場,進行現場指導和答疑,同時督促學生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在可能的條件下,也可通過布置在機房的攝像設備進行遠程監控。此外,機房的管理和維護則需專業的實驗人員值班,以保證設備和系統的正常運作。
4結語
從傳統教學模式到網絡化教學模式的轉變,不但對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自我控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也對教師的各項能力和時間付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語專業網絡化教學改革在初期并不能降低教師工作強度,不論是教師還是教學管理者抑或是其他管理人員,對于教學改革,都面臨著新的挑戰。然從學生培養的角度來看,改革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 鄭玉琪,陳美華.試論“后方法”時代的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34-35.
[2] 張堯學.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03(7):4-7.
[3] 張堯學.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大學教學,2003(12):9-11.
[4] 鄭維勇.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6):141-144.
[5] 李志民.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發展[EB/OL].[2015-09-01].http://finance.huanqiu.com/zl/2015-08/7390063.html.
[6] 程福干. 基于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的大學英語教師監控——以藍鴿校園網語言學科平臺為例[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3):62-65.
(責任校對朱正余)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5884(2016)02-0131-04
作者簡介:楊江(1978-),男,湖南湘潭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計算語言學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科技大學科研項目(E51107)
收稿日期:20151007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