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安
在英國科學家中,誰在中國最先叫響?
我想說,那不是牛頓,而是達爾文.當年戊戌變法四大天王之一的嚴復在1897年12月翻譯發表了英國赫胥黎的《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此文在清朝甲午戰敗,面臨亡國滅種的悲憤時期出版.引起振聾發聵的影響.《天演論》的作者赫胥黎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宣傳者,自稱“達爾文的斗犬”,巧合的是.達爾文環球考察乘坐的雙桅船“貝格爾號”,即是“小獵犬號”,只是“貝格爾號”已經像“泰坦尼克號”一樣,成為沉船.我真想復制一艘.重走達爾文的環球路!
查爾斯·達爾文于1809年2月12日出生在英國什羅普郡什魯斯伯里鎮的芒特莊園,達爾文從小就癡迷化學,在自家花園做化學實驗,還被同學取了個“瓦斯”的綽號,15歲時愛上了狩獵.1825年,達爾文到愛丁堡大學學醫,但仍對化學情有獨鐘,后來又對自然史逐漸產生興趣.1827年,達爾文忍受不了對醫學的厭惡,從愛丁堡大學退學.沒有獲得學位.但在愛丁堡大學,達爾文參加了大量社交活動,認識了很多名人,學習了很多課程,還與朋友一起考察了威爾士山區.對博物學逐漸產生興趣,應該說已經是見多識廣.1828年,達爾文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但對捕捉昆蟲制作標本、收集化石考察地質樂此不疲.他研讀了洪堡的《南美洲旅行記》、赫歇爾的《自然哲學入門》,立志獻身科學,期望像洪堡一樣到南美探險考察.
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以博物學者的身份,擔任皇家海軍“貝格爾號”船長的隨從參與南美洲海岸的考察測量.“貝格爾號”是英國著名的海軍雙桅桿十炮戰艦.1820年下水,是穿過新建的倫敦塔橋的第一艘船,南美洲的“貝格爾海峽”就是以“貝格爾號”命名的.
貝格爾號于1826年至1830年完成第一次遠航,搭載達爾文的此次出航是第二次探險.此次航行從英格蘭普利茅斯出發.先后經過佛得角群島、巴西里約熱內盧、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火地島、福克蘭群島、智利圣地亞哥、秘魯、新西蘭、澳大利亞悉尼、好望角,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回到英國.持續近5年,考察期間,達爾文將三分之二的時間花在了陸地上,記錄了大量的地理現象,收集了許多未見過的化石與動植物標本,堅持撰寫航行日記.5年的考察,再加回國后的4年思考,達爾文整理出了物種起源理論的簡要提綱,因擔心引起劇烈爭議而沒有發表,但他出版了《貝格爾號航海記》,引起轟動,一時洛陽紙貴.20多年后的1859年,達爾文才出版了他的劃時代巨著——《物種起源》.
達爾文的理論貢獻主要有兩條,一是生物進化,另一個是自然選擇.“進化論”認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自然選擇”學說認為,不同物種個體之間存在著偶然的差別,這種偶然的差別可以遺傳,而正是這種偶然性差別使得物種個體能以不同的方式繁衍生息.達爾文的理論不是全新的,也不是完善的,進化論無法解釋“物種大爆發”現象,獲得性遺傳的觀點也已經被大多數學者擯棄.但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是巨大的,馬克思把他《資本論》第一卷題贈給達爾文,鄭重地在扉頁中寫道:“贈給查爾斯·達爾文先生,您真誠的欽慕者卡爾·馬克思.”
達爾文作為英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牛頓及赫歇爾的“鄰居”,由于“進化論”與《圣經》的根本沖突,“進化論”受到部分宗教信徒的強烈抵制.達爾文因此沒有被授予爵位.倫敦的杜莎夫人蠟像館也沒有他的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