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皓璐 侯慧峰
【摘要】 從性價比、技術實現以及網絡帶寬的角度論述了FTTH是實現“三網融合”的優先解決方案, EPON/GPON是實現FTTH的最佳技術,它的發展必然會促進“三網融合”的實現。
【關鍵詞】 FTTH PON 三網融合
一、FTTH技術簡介
FTTH(Fiber To The Home)是光纖直接到家,是將光網絡單元(ONU)安裝在用戶側,是光接入系列中除FTTD(光纖到桌面)外最靠近用戶的光接入應用類型。FTTH不僅提供高帶寬而且增強了網絡對數據格式、速率、協議的透明性,降低了對供電條件和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使維護和安裝更簡便。
FTTH依托于光纖接入,局端與用戶之間完全采用光纖作為傳輸介質。光纖接入分為有源光接入和無源光接入。光纖網的主要技術是光波傳輸技術。
二、EPON/GPON:實現FTTH的最佳技術
FTTH涉及的技術很多,包括光器件、光傳輸系統、光纖光纜、安裝、維護監控等方面,其中傳輸技術和設備是關鍵,而EPON/GPON技術便是公認的實現FTTH的最佳技術之一。
無源光網絡(PON)技術是一種點到多點的光纖接入技術,它由局側的OLT(光線路終端)、用戶側的ONU/ONT(光網絡單元)以及ODN(光分配網絡)組成。
無源指ODN中不含有任何有源器件及電源,全部由光分路器(Splitter)等無源器件組成,因此維護管理成本較低。PON技術分為用于窄帶TDM業務的窄帶PON技術和用于寬帶基于ATM傳送的BPON(APON)、基于Ethernet分組傳送的EPON技術以及兼顧ATM/Ethernet/TDM綜合化的GPON。
GPON支持多種速率等級、上下行不對稱速率,因此與EPON只能支持對稱1Gbit單一速率相比,GPON的光器件選擇余地更大,成本更低。
從協議上比較,EPON的802.3體系結構與GPON標準相比分層簡單、系統容易實現,更由于目前以太網芯片的成熟性,其系統成本更低。EPON已經走在了GPON前面。
從目前的網絡融合應用發展趨勢來看,IPTV、視頻通信、VoIP、高速上網、IP-VPN,CATV等是網絡普遍應用類型。業務中提供MPEG-4編碼方式的標清IPTV業務需要2~3 Mbi t/s的帶寬,提供一套高清IPTV業務將需要5 Mb i t/s以上的帶寬,如果需要同時提供兩套高清節目則需要12 Mbit/s的帶寬。因此,家庭用戶接入帶寬需求的增長將主要來自于視頻業務。
三、FTTH是實現“三網融合”的優先解決方案
事實上,接入部分兩邊目前都已跨入G比特級以上的速率,只有突破接入部分的帶寬“瓶頸”,才能使整個網絡有效發揮寬帶的作用,真正推動寬帶業務的發展,給運營商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IPTV為代表的網絡視頻業務對于帶寬的需求遠遠超過傳統的WEB瀏覽、E-mail等業務,因此FTTH成為承載IPTV的理想方式。此外我們還應注意HDTV,目前其傳輸速率尚需19.2Mbps,用H.264技術可壓縮到5Mbps~6Mbps。通常認為對QoS有所保證的ADSL的最高傳輸速率是2Mbps,仍難以傳輸HDTV,可以認為HDTV是FTTH的主要推動力。
光接入技術的優勢在于可用帶寬大,它能提供的帶寬高達20720Gbt/s,光纖接入網傳輸質量高、傳輸距離長、網絡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節約管道資源等特點,是FTTH的發展動力所在。
四、價格不再是FTTH發展的主要障礙
用發展的眼光看光接入,光進銅退是必然趨勢,各大電信運營商已逐漸將DSL網絡的用戶逐漸轉化為FTTH網絡的用戶。
由于EPON技術采用無源設備,所以故障率和維修率都大大降低,大幅度降低了運維成本即,從帶寬角度看,它所提供的帶寬是ADSL的數十倍,而且使用壽命又是其幾倍甚至十幾倍。從發展速度和光進銅退的趨勢來看,價格已經不再是FTTH發展的主要障礙。主要元器件的價格都在不斷下降;EPON的成本也隨著普及逐年下滑。EPON成本正在以每年10-20%的速度大幅下降成為寬帶接入的主流。
五、總結
雖然“三網融合”是最終發展方向,但需要業務驅動、技術驅動、競爭驅動、市場驅動等各種驅動力量,我國的電信市場狀況、經濟發展水平、用戶的消費習慣與國外是不一樣的,因此決定了我國“三網融合”的發展之路也將是與國外不一樣的。盡管前行的路還充滿了挑戰,但是“三網融合”的趨勢必然會促進FTTH的發展,反過來FTTH的發展必然會促進“三網融合”的盡早實現。隨著技術和業務的不斷發展,只要產業鏈各方積極參與、共同推動,“三網融合”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參 考 文 獻
[1]張中荃.接入網技術[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
[2]劉偉.寬帶綜合接入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3]閻德升.EPON:新一代寬帶光接入技術與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年
[4]張鵬,閻闊.FTTx PON技術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