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陽
【摘要】 變頻調速技術在現階段被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的生產運輸過程中,其優點包括節能效果顯著、調速方式便捷、運行可靠、保護功能完善、調速范圍較寬等。這些優點使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應用更能發揮其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應用探討,旨在提升其使用中對生產的促進作用,進而實現對社會能源的節省與對企業效益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 變頻器 帶式輸送機 應用
前言:帶式運輸機是利用傳動滾筒和輸送帶之間的摩擦力運行的連續運輸設備。多數皮帶運送機采用液力偶合啟動,無法實現軟啟軟停,對機械產生劇烈沖擊,更存在皮帶的維護問題,不利于節能型社會的創建;而現階段使用變頻器啟動的較少,但它能夠有效節省社會資源,將企業效益增加,在現階段節約型社會的構建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高壓變頻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不斷擴大著其應用范圍[1]。
一、變頻調速技術發展狀況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和電力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電氣傳動技術也不得不進行現代化革新,當前世界的發展趨勢是以交流調速取代直流調速、以計算機數字控制技術取代模擬控制技術。電機交流變頻調速技術是以改善工藝工程、節電,進而改善環境、提升產品質量、推動技術發展的重要手段。變頻調速以其節電效果、高效率、高功率因數、調速起動、制動性能、適用范圍廣等優點成為逐漸被重視的調速方式。無調速和調速是電氣傳動的兩大類別,調速又由直流、交流調速組成。在我國六成的發電量通過電動機消耗,因此調速傳動是國家重視的重要技術[2]。變頻調速技術是交流調速中發展最快、最活躍的一種,是交流調速的主干技術和基礎。
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交流電一直采用固定的頻率,而變頻調速技術使合理調控頻率使資源充分利用變成可能。變頻調速技術的發展能真正實現資源的合理運用,使節能型社會的構建更趨于完善,優化企業資源調配,使企業的生產效益最大化。
2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運用特點
2.1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高效性
與傳統的定速電機驅動下的帶式輸送機相比,變頻調速驅動系統從電網上獲取必要和滿足輸出要求的功率,效率明顯增高,尤其是在流量或輸出不佳的狀況下,也就是部分負荷或低負荷的狀況下。這種優勢能幫助帶式輸送機高效進行運轉,并以對實際情況的適應性做及時有效的調整與把控、便于管理,促進整體生產的高效性發展。
2.2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節能性
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使用與有效利用,相對于傳統的機械調速方式,尤其是在變轉矩應用場合下,最低可節能 15%到20%,甚至更多。這樣高效的節能措施能幫助企業生產過程中對成本的控制和對資源的有效使用,促進輸入成本和輸出成本之間資源的最大化使用,將資源損耗降到最低。
2.3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維穩作用
在帶式輸送機運行中,變頻調速技術能真正實現機器的軟啟動,延長電機使用壽命,緩沖電網沖擊。以往的經驗來看,直接啟動定速電機會有一個高于額定電流六倍多的浪涌啟動電流,在電機中以有害的熱能形式進行擴散。不僅如此,這樣也會使供電系統產生危險,特別是電網較弱的環境下,可能會引發較大壓降現象的產生[3]。由此可見,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對整個系統穩定性的維護作用上,通過對電機的軟啟動、對電網沖擊的緩解作用,能規避電網較弱下壓降的產生,使整個帶式輸送機的穩定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維護。
2.4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力矩控制
相比于恒轉矩主/從傳動系統,電動機均使用1024或更高頻率的增量型脈沖編碼器,與閉環力矩控制技術互相作用,獲得較高的速度精度和動態特性。閉環力矩控制能在帶式輸送機的運行過程中以較高的速度精度和動態特性進行運行和生產,促進整個輸送機的高效運轉。
2.5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對啟停的優化作用
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運用對整個啟動、停機過程具有優化作用。驅動系統采用優化的S形曲線啟動,保障膠帶機更加平穩順暢的啟動,同時,帶式輸送機的停機的停機過程將通過變頻器控制停車機。由此可見,變頻器在啟動、停機上的作用具有更加現代化的優點,更適合當前社會生產對機械的人性化需求。
三、結束語
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運用能真正實現輸送機的軟啟軟停,最大限度提升了系統的功率因數與系統效率。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運用可使系統結合負載變化情況對輸出力矩和頻率進行合理的自動調整,突破了傳統電機工頻恒速運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節約了電力資源,在現階段的企業運用中證明了其對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作用和對社會資源的節省作用,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對創建節能型環保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參 考 文 獻
[1]李芬.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控制應用[J].機械工程與自動化,2015,01(01):214-215.
[2]張傳暉,岳光亮,徐朋.變頻器在下運帶式輸送機上的應用研究[J].煤礦機械,2010,03(03):192-194.
[3]陳學彬.淺談變頻器在帶式輸送機上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3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