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

編者按:
隨著《“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頒布,全國第一個跨省市的區域“十三五”規劃正式誕生。這對于打破三省市“一畝三分地”思維定式,進一步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協同性具有重要意義。
醫療作為京津冀社會公共服務體系重要環節之一,受到三地老百姓的強烈關注,也影響著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為此,《人民周刊》推出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系列報道,邀請三地知名醫院院長訪談,讓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聲音,獻計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
位于潮白河東岸的河北燕郊,高樓林立,顯得更為繁華;而西岸的北京通州,卻是一派北方田園風光。相較之下,燕郊更像是北京。
燕達醫院在燕郊南城,2010年12月正式開業運營。在2014年前,病床空置率一度達到70%,門診樓也是門庭冷落。真正的轉機在2014年國家正式確定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之后,燕達醫院陸續與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天壇醫院、首都兒科所附屬兒童醫院、北京中醫院開展戰略合作。2015年底,燕達醫院住院人數同比增長196%,門診量同比增長181%,手術量增長217%。
從2015年退休后,侯艷寧院長到燕達醫院大半年的時間,正好經歷了燕達醫院快速發展的階段。她認為:“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首先就要把京津冀醫療水平協同發展起來,再把協同發展政策的實惠讓給患者。”
醫保報銷存在壁壘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核心就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同時實現三地資源的共享。具體到醫療領域,從歷史上看,河北人進京看病是最多的,原因在于:一是河北環繞北京,地理位置近;二是北京集中了全國最優質的醫療資源。
通過與北京大醫院建立戰略合作,燕達醫院每天都有國內知名專家出診。侯艷寧院長說,“周邊地區的醫療水平很難跟北京同質起來,如果北京的專家能夠到周邊一些醫院出診,這樣實現同質就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是開了一個好頭。”
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戰略確定后,碰到的問題就是醫保報銷。據了解,目前京冀兩地已經試水新農合“漫游”,燕達醫院在2014年就被納入北京各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報銷范圍和項目統一按照北京市各區縣現行政策規定執行,達到同比例報銷。
然而,北京城鎮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異地及時結算,還在緩慢推進中。這也直接影響到了住在燕郊的30余萬“北漂”當地就醫。這部分參保人員如果想在燕郊就醫并享受醫保報銷,需要提前辦理異地安置,就診后拿相關單據回參保地報銷。
“現在北京(相關政府部門)已經同意將燕達醫院納入北京醫保系統,但需要通過轉診等一套手續,還沒有那么方便,所以患者有很多的顧及。”侯艷寧院長說,“如果京津冀采用醫保報銷一卡通,在外地看病和在北京看病是一樣的,這就方便了這些人就醫。”
緩解大醫院看病難
當前,國家衛生部門在國民健康領域投入很大,尤其對縣級醫院及鄉村衛生所的建設,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醫療設備都是如此,為什么還沒有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的問題?
侯艷寧院長說,醫療行業有一個特點,不是說有好設備或設施,就能夠看好病,基層醫院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經驗達不到,患者就留不住,就會往大醫院跑。“老百姓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期望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他們不會舍近求遠跑到北京看病,因為他們對當地的醫療水平缺乏信任。”
侯艷寧院長認為,在政府主導下的劃片管理,省級醫院帶哪幾家市級醫院,市級醫院帶哪幾家縣級醫院,能有效緩解這個問題。高端人才都愿意留在大城市,一是有利于他們的職業發展,見得多,提高快,發展空間大。如果在鄉村衛生所的話,病例見得少,就是一些頭疼感冒之類的常見病,他們的技術也很難提高。
侯艷寧院長說,目前,公立醫院之間的合作都是單位行為,如果上升到政府行為的話,推動力會更大,就形成了制度化。大醫院的醫生把編制留在所在單位,住院醫師晉升主治醫師時,必須到下面去鍛煉一年,主治醫師晉升副主任醫師時,也必須下去鍛煉,副主任醫生晉升主任醫師也是如此。對于這些醫生來說,不影響他們的發展和進步,也不影響家庭生活,而對下級醫院來說,這些醫師是非常“頂事”的,既帶了下級院的人,又給鄉村提供了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如果縣級醫院或鄉村衛生所的醫生要晉升,也必須到上級醫院進修一年,這些人到上級醫院進修解決了上級醫院的人手問題,同時又提高了自身的技術水平。
通過雙向的幫帶和交流,才能真正把醫療衛生隊伍的水平帶上去,才能解決目前大醫院如此擁擠的現狀。侯艷寧院長認為,“看病難的問題,說到底還是優質資源的匱乏和老百姓需求不匹配,這是整個醫療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樣做就加速了優質資源的成長,從根本上來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醫養結合特色化服務
就燕達醫院來說,希望集幾百家之長,讓高端有特色的醫療資源入駐,目標是為京東地區需要進京看病的人群提供優質醫療資源,更長遠的目標是承接北京市容不下的優質資源。
醫療行業必須以患者為中心,一切經營都要圍繞患者。侯艷寧院長說,發展合作共贏,不管推行什么政策,就辦醫院來講,那得先讓患者贏。患者贏什么?首先要贏的就是高質量的技術和服務,這樣患者才會滿意。“如果患者不贏的話,任何政策和措施都是很難推動的,因為是患者自有選擇就醫,憑什么選擇到你這里來看病。”
燕達醫院作為燕達國際健康城醫養結合的一部分,肩負著醫療方面的重任。燕達國際健康城設計床位是12000張,現在已經開放床位2000張。侯艷寧院長說,“我也經常跟在這里養老的人聊天,問他們為什么要在這里養老?他們說,一是設施好,二是環境好,三是服務好,其中還有一點就是這里有醫院的依托,有醫療的保障。”
據介紹,目前北京籍的老人異地養老,按照北京市醫保政策是允許報銷的,但也是要先墊付,然后拿相關單據回去報銷。據了解,燕達國際健康城入住的老人有10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都是北京人。
侯艷寧院長說,養老產業的發展還不是很成熟,是正在上升的產業,因為50后、60后的子女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這些人老了以后,社會養老將會是大家非常看重的養老模式,因為他們的子女既要養家糊口,又要照顧子女,負擔非常沉重,社會機構需要分擔一部分養老職能,這樣才能支撐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人物名片 >>>
侯艷寧,1957年1月出生,河北高陽人,博士后,大校軍銜。1983年9月入伍,1984年3月入黨,曾任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副院長兼藥劑科主任。2015年退休后,受邀出任燕達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