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辰++趙珊++李招弟


2015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馬拉松年”,城市競爭辦賽、愛好者爭相參賽、商家火熱參與、媒體踴躍投入——一派蓬勃景象,呈現出了全民馬拉松的熱潮。
根據中國馬拉松年會公布的數據,2015年國內共舉辦了大大小小130余場馬拉松比賽。在平均每周末都有兩場馬拉松或其他跑步賽事可供選擇的情況下,參加哪一個比賽已經成了不少國內跑友幸福的煩惱。
井噴之年
2014年10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描繪了未來5到10年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宏偉藍圖。在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的大背景下,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無疑將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社會關注的重點和熱點。這一政策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1月9日在廣州召開的2015年中國馬拉松年會上,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杜兆才表示,“中國田徑協會將于今年起變革管理模式,取消賽事審批,放寬賽事準入條件,簡化準入程序,激發社會力量辦賽的積極性。”在榜單中,首次舉辦的賽事有49場,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注意到發展群眾性賽事的重要性。
這些利好條件也讓2015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馬拉松年”,城市競爭辦賽、愛好者爭相參賽、商家火熱參與、媒體踴躍投入——一派蓬勃景象,呈現出了全民馬拉松的熱潮。僅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備案的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就達到了134場,相比2014年增加了83場。據專家預測2016年這一數據將接近350場。同樣迸發的還有群眾參與各種跑步賽事的熱情,榜單評測出的前100名馬拉松賽事中共有125萬人次參與,其中參與人數在10000~30000人次的賽事多達42場。
城市新名片
馬拉松賽的場地多從城市道路選取,對參賽者來說,每跑一步、每過一段都是不同的風景。對一個城市來說,馬拉松比賽的影響面巨大,影響時間超長,引發的關注度也極高,這無疑可以成為城市宣傳的絕佳手段。
在2015年中國馬拉松賽事火熱的背后便是城市進行自身推廣宣傳的強烈愿望。北京馬拉松承辦單位中奧路跑體育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王簡這樣說道:“各地舉辦馬拉松賽事,目的之一在于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軟實力。事實上,馬拉松給一座城市帶來的積極意義,遠遠超過想象。”
而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和氣質也會賦予馬拉松賽事獨特的魅力。“一個城市和馬拉松之間的關系是交相輝映的。一個好的城市,有可能給馬拉松賽事提供良好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賽事環境。”首都體育學院休閑與社會體育學院李相如教授這樣闡釋馬拉松賽事和城市之間的聯動。“國際性的比賽會吸引全世界的馬拉松的愛好者,在他們跑步的過程中,這個城市的風格、動感、建筑或者人文的文化,都對他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再加上現代的電視網絡轉播技術,這些可能會把名不見經傳的城市在一夜之間推向世界各地。”
在榜單的各項評比指標中,輿情熱度反映媒體報道和網民關注的集中程度,也成為本次排行榜的最重要指標之一。在已發布的排行榜中,北京馬拉松賽以滿分30分傲立榜單之首。作為已有35年歷史的老牌賽事,北京馬拉松有著自己天然的優勢。
從創辦至今,北馬路線經歷了10次大修改,起點從最初的天安門,后轉戰工體,再重回祖國的心臟,終點也幾經調整,最終落于鳥巢。經過不斷的路線調整,使得北京最經典的城市地標幾乎全部囊括其中,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者感受到首都北京優美的城市風光和濃厚的歷史人文氣息。
“從參賽者觀感來說,北京馬拉松大氣磅礴、包容并蓄,站在天安門廣場起跑,一種油然而生的神圣感、榮譽感令人怦然心動。北京馬拉松的特色魅力其實正是北京這座城市的吸引力與馬拉松運動魅力的結合。”王簡表示北京馬拉松巨大的影響力也是多年積淀的結果。
文化需積淀
在這樣的火熱背后,中國馬拉松賽事的專業化道路依然任重而道遠。榜單中賽事級別一項上得分最高的有三個賽事,分別是北京馬拉松、上海馬拉松、廈門馬拉松。這是中國僅有的三項由國際田徑聯合會認證的全程馬拉松金標賽事。而在排行榜統計中,經過認證的馬拉松賽事比例極低,這說明中國的馬拉松賽事還處于起步階段,尋找機構認證、媒體合作、商業合作這類的事項還沒來得及提上議事日程。伴隨著城市對馬拉松賽事的追捧,越來越多的中小城市正在積極籌辦馬拉松賽事,如果不注意媒體方面的合作策略和投入,就可能出現獨自吆喝無人問津的尷尬場面。
舉辦馬拉松賽事的熱潮中,賽事專業程度尤其是對選手服務的欠缺等,仍是主辦單位還需要學習和改進的方面。小到賽事細節的準備,如賽道的設計與維護、飲水補給點安排、廁所位置的設置、贊助商服務、儀式活動統籌,大到城市管理和形象的提升,如志愿者招募與管理、媒體服務與公關、城市形象和城市名片打造。
在2015中國馬拉松年會上,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杜兆才強調提升賽事服務水平是2016年國內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組織工作的重點。在《中國田徑協會馬拉松及相關運動賽事等級評定辦法》及《等級評定標準》的主要修訂內容中,賽事等級評定標準所設置的12個得分項之中,醫療救援和選手服務兩項的分值都是最高的15分。提升服務水平已經成為國內馬拉松辦賽者所努力的方向。
打造像波士頓馬拉松、倫敦馬拉松等享譽全球的賽事,吸引來自全世界馬拉松愛好者前來參賽,無疑是國內大部分馬拉松賽事的愿望。但一項成熟的賽事,需要的不僅僅是專業性上的提高,也要注重馬拉松文化元素的培養。
李相如擔心這樣的跟風般的賽事舉辦熱只是曇花一現,在提高專業性的同時,賽事的延續性也十分重要:“馬拉松是一種漫長的文化,需要時間積淀,在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文化魅力,這是馬拉松經久不衰的原因。城市有城市的文化,馬拉松有馬拉松的文化。馬拉松比賽過程中間有很多亮點,怎么找出這些亮點,把這些故事變成文化沉積下來,是人們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