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云++王東陽

近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被認為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不久后,中國一位與引力波相關的人物也迅速躥紅,他是一位下崗工人,5年前參加某電視節目時提到過引力波,但遭到現場嘉賓的嘲笑。這也讓公眾重新關注到“民間科學愛好者”(以下簡稱“民科”)這一群體,“恐龍王”鄭曉廷的事跡也再被挖出。那么,“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
“諾貝爾哥”躥紅
5年前在電視節目中提到引力波
北京時間2月1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百年前的預言。學界普遍認為,引力波的發現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一項重大突破。它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甚至可能揭開宇宙誕生早期的奧秘。
引力波被探測到,一個出乎意料的影響是,讓一段5年前的電視節目視頻重新走紅。當時,僅有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郭英森參加《非你莫屬》,介紹自己的新科學,并提到了引力波。他認為,現有科學是在“慣性系加粒子實體”,在這個運動范圍之內,物體運動的速度極小極小于光速,它的物理學叫正物理學。而在新科學當中,是“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它的速度可以極大極大地超光速。
主持人張紹剛和方舟子等嘉賓對此抱以嘲諷的態度。于是在引力波被證實后,朋友圈出現了《拱手相讓的諾獎 下崗工人5年前首提“引力波”遭無情打壓》等文章,認為嘉賓當時的行為是“打臉”,對有科學追求的“諾貝爾哥”沒有給予尊重,應該向其道歉。
但學界的一些專家并不這樣認為。從事科學史研究的清華大學教授劉兵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說他(郭英森)與諾獎擦身而過,為他鳴冤抱屈,這件事很荒唐。引力波是一個物理教科書中可以找到的名詞,說郭英森是‘首提顯然是誤傳,說他自創的理論能沖擊諾獎也是無從談起。”
果殼網也提出了質疑。郭英森認為自己獨創的“加速系+引力波+物質波”理論當中,“物質波”是物理學家德布羅意在1923年的博士論文中提出來的,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引力波”是一百年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預言。“加速系”只不過是說,這個參考系在做加速運動,比如上升的火箭或下降的飛船。
老郭的理論到底科學與否,想必每一位理性的觀眾都自有判斷。透過這樣一期近乎鬧劇的節目,我們看到的,恐怕更多是節目組炒話題、博收視的心態。一邊是有些木訥固執、郁郁不得志的“民間科學家”,一邊是有些強勢逼人、樂于調侃揶揄的主持人與嘉賓,二者沒碰撞出什么科學精神、真知灼見,卻貢獻了一次不在同一頻道的對話。這樣的戲劇沖突,迎合了一些人獵奇、審丑的心態,對科學普及并無助益。
“民科”曾研究永動機
也有人獲學界認可
所謂“民科”,通稱“民間科學愛好者”,科學史學者田松曾為其專門制定了一個定義,即:“指在科學共同體之外進行所謂科學研究的一個特殊人群,他們或者希望一舉解決某個重大的科學問題,或者試圖推翻某個著名的科學理論,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種龐大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卻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總的來說,他們的工作不具備科學意義上的價值。”其中,“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范式,與科學共同體不能達成基本的交流”,是“民科”與另一個群體“業余科學愛好者”之間的根本區別。
像郭英森這樣的“民科”還有不少。百度貼吧有專門的“民科吧”,關注用戶有2萬人,累計發帖58萬條,諸如《我為什么能破解古希臘三大幾何難題》的發帖有59萬的點擊量。
在數學領域,“民科”熱衷于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等尖端問題;在物理學領域,他們致力于推翻相對論、量子論,或者提出新的宇宙論體系。有些人的理論龐大無比,從宇宙起源到陰陽五行,從飲食起居到政治經濟,無所不包,已無法歸入具體學科。
溫州人趙興龍是迷戀永動機的代表。他本是電業局的普通工作人員,僅有中專學歷。20世紀90年代后期,他對熱力學第二定律產生了懷疑,經過幾年的研究,他認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已被“推翻”,制造永動機是可能的。由于得不到學界認可,他開始了長期的花車游行,借此宣傳永動機理論。他去過各大高校多次,向有關專家求證,花費了大量錢財。
但“民科”中也有被學界認可的例子。臨沂人鄭曉廷初中肄業,曾擁有國有礦長的身份。他傾盡3.6億財力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恐龍博物館,收藏有總數高達39萬件的古生物和礦物標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鄭氏曉廷龍”挑戰了始祖鳥作為鳥類祖先的地位。他在《自然》等國際權威的專業期刊上發表文章超過10篇,曾在3天之內,在兩個頂級刊物上連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在整個學術界都極為罕見。現在,他受聘為臨沂大學教授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客座教授。
關鍵是擁有科學精神
對于“民科”的態度有不同的聲音。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宋正海認為,民間科學愛好者中有的人不乏真知灼見,不應給他們戴上“偽科學”的帽子。還有一些支持者稱,目前中國的科技體制呈現行政化傾向,束縛了科技進步。在此情況下,民間科學應得到支持和鼓勵。
獲得學界認可的鄭曉廷也承認自己是一個“民科”。不過他表示:“我這個‘民科和他們不一樣。我是從企業中走出來的‘民科。在企業中做研究,你得能指導生產;你得對企業負責,對國家投入的錢負責;你得根據你的實際問題來設立研究的課題,做之前你得做大量的調查和論證,不是不負責任地亂想。”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周云認為,任何科學發現,普通人可以看不懂,但相同專業的科學家群體能夠看懂,并有能力判別其高下真偽。正如引力波,其實真正能明白的人沒幾個,但人們選擇相信,因為這一理論得到了科學家共同體的認同和褒獎。“科學家共同體通行的規則就是科學精神,也就是‘拿證據來證明的精神,而不是說空話的精神、站隊的精神、煽情的精神。”從這個角度講,判斷“民科”是真科學還是偽科學,還是要看其具不具備科學精神。
當然,這僅是一樁個案,但其背后倒是有個真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民科”?“郭英森們”往往未接受過系統的科學訓練,但仍對科學研究懷有濃厚興趣。一些人出口必驚人、理論必新奇,甚至成了知名“網紅”。對待這一群體,需要科學的態度。倘若苦心孤詣且確有“干貨”,理應受到尊重;倘若真心熱愛但劍走偏鋒,即便近乎偏執,也應充分理解并加以引導;倘若打著科學的幌子博名博利,則必須給予噓聲和喊打。對于科學,來不得半點浮躁,想要不下苦功便有大成,也就同小說中偏方治百病,吃顆“神藥”就能武功蓋世沒什么兩樣了。
舉凡聞名的科學家,無不是付出汗水和智慧方才推動科學發展。科學研究不是簡單的腦洞大開、名詞堆砌,而首先要樹立崇尚科學的態度,經歷專業的科學訓練,儲備扎實的科學知識,積累豐富的科研經驗。科學研究也不是夸夸其談,而要懷有腳踏實地的精神、真刀真槍的實干、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坐得住板凳的靜氣。說白了,就是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才能在科學研究中登堂入室。別忘了,縱使被戲稱為“民科”的愛因斯坦、華羅庚,也曾接受系統專業的科學教育,涵養了高深的學養,通過勤勉的努力、苦心的鉆研,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才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