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輝++鄭榮

文養者,茶好好去品,壺細細地看,包漿由它去。喝茶本就已是躲進了人生某處角落里求慢,豈有為包漿求快的道理?
紫砂作為名詞,它不是一種物質的名稱,紫砂和金、銀、銅、鐵、錫、木頭、石頭不同,沒有一種物質叫紫砂,紫砂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紫砂的物質屬性是陶。一把紫砂壺,就是一位老朋友。
紫砂壺的美源自于包漿
紫砂壺的美有多種。抽象地講,可以總結為形、神、氣、態。這是紫砂泰斗顧景舟的總結。鑒賞紫砂壺要“通理得趣”,紫砂大家徐秀棠如是說。實用的功能美、多變的造型美、獨特的材質美、精湛的工藝美、高雅的品位美——紫砂大家李昌鴻這樣認為。“形、神、氣、力、勢、韻”六個方面達到完美統一,讓制壺者的氣質、神韻在作品中得到體現,紫砂大家何道洪如此表達。他們在說一把把壺的妙處,也在說世間君子之美,君子之徳。紫砂人分明把紫砂壺當作人來看待,當作老朋友在來往。
說到紫砂壺,都不能繞開一部著作《茗壺圖錄》,這是日本紫砂壺收藏家奧蘭田(玄寶)用中文寫成,專門介紹自己和朋友所藏宜興紫砂壺的著作。出版年代為日本明治甲戌年冬,公元1876年,即清光緒二年。作者把所收錄的三十二把壺比作三十二位“先生”,給每把壺以姓名字號,把它們視為真正的老朋友。比如,姓方,名徳,字至靜,號蕭山市隱;姓侯,名貴,字文采,號風流宰相。這三十二位“先生”,溫潤如君子者有之,豪邁如丈夫者有之,風流如詞客有之,麗嫻如佳人有之,葆光如隱士有之,瀟灑如少年有之,樸訥如仁人有之,飄逸如仙子有之,廉潔如高士有之,脫塵如衲子者有之……
紫砂壺,是知己,是至交。人與壺之間的友情,隨著時間還會自然生長。紫砂壺都不會是高大全的范本,你慢慢地會熟悉它們的品性。因那不是機械加工之物,純為手工心血所塑。千盞茶后,端詳摩挲之際,你慢慢會發現某些最初看不到的小細節,甚至是小缺點顯露出來。然而,你不會發怒,更不會責怪,你會欣喜于看到“老朋友”是世間之人,非云端之神。
壺自有它的靈性,不會對長晝的相守和靜夜的常伴無動于衷。明代學人、紫砂學者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中寫得簡約,但已足有味道:“壺入用久,滌拭日加,自發黯然之光,入手可鑒,此為書房雅供。”黯然之光,即是紫砂壺的包漿。這包漿,恬淡厚重,沉穩內斂,無意表達自己,自然感動主人。
養玉,有武盤和文盤。前者有些急于求成,后者卻堅持溫潤徐來。靜定而生輝,溫潤而增色,持重而有神,此般謙謙,此般朗朗,耐人尋味。這樣的包漿,怎么能不叫人喜歡呢?因喜愛包漿,就有了養包漿的不同手法。借鑒養玉的“武盤”“文盤”之說,我將之命名為“武養”與“文養”。在我眼中,紫砂壺有“武養”和“文養”之別。
武養者,一心在包漿上,賞壺心思只是其次,喝茶心思次之又次。坐在茶盤前,用茶湯外淋茶壺,一條濕茶巾蒙上去,劈頭蓋腦地一通狂擦,一陣陣忙活兒,像給初生兒洗澡一般,緊張壓倒了喜悅。這不是茶人,也不是閑人,竟是專業“包漿員”了!文養者,茶好好去品,壺細細地看,包漿由它去。喝茶本就已是躲進了人生某處角落里求慢,豈有為包漿求快的道理?況且,哪位老朋友會喜歡你急吼吼地折騰它呢?
別讓一把好壺在茶盤之上,看你出洋相。包漿,那是一把壺在時間里與你的靈魂交流:一切慢慢來,才是包漿告訴你的真滋味。
“蟹眼”,指的是用壺煮水時,等到壺里的水呼呼作響、欲開未開之時,將爐火火勢略作壓抑,稍后揭開壺蓋時可以見到壺水中出現一些像蟹眼一樣的氣泡,此時的沸水,叫“蟹眼湯”。泡茶最宜。泡完茶,又如何?自然是吃茶了。那包漿呢?什么時候來?你只管慢慢吃茶,包漿自然會慢慢長出來。有意無意之間,自然而然得到的結果,最好。壺上包漿若能說話,必是:急啥?慢慢來。
沒有的只是宜興的制壺工藝
在今天所謂紫砂,其實已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它的物質細陶,一是由宜興獨特的制陶工藝制成的茗壺、花盆等。既然紫砂是陶,還有那么稀罕嗎?黃金、鉆石、藍寶石、紅寶石世界上尚有許多地方存在。唯底帛青、嫩黃泥等等只有丁蜀山地區黃龍山有嗎?丁蜀山地區的山系屬天目山系,翻地圖看一下,這么大區域的山系,不相信會找不到能做壺的陶土,只可能略有不同或還未被發現而已。況且不僅限于天目山區域,全國乃至全世界相類似的陶土會沒有嗎?沒有的只是宜興的制壺工藝。
宜興市政府有一宣傳語: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她的名字叫宜興。然而,有些人以及媒體誤認為世界上只有宜興有“紫砂”這種物質,而且這一唯一的寶貝就藏在丁蜀山黃龍山下的四號井里。于是便鬧出了真紫砂假紫砂這樣缺乏常識的事來。
當然,鬧出這樣的笑話也是有其原因的,那就是因為紫砂壺偏于了蜀山這樣的彈丸小鎮,其制壺手藝的私密性,加上在其出世之日起便罩在上面的神祕面紗,又因飲茶熱帶來的紫砂壺的大量需求,都使其愈發神祕。
宜興有著6000余年的制陶歷史,宜興陶工根據宜興陶土的特點獨創了一套和世界上所有手工成型方法不同的技術,這就是把陶泥放在木制的泥凳上,先錘打成片,然后把泥片圍筑成圓形或鑲接成方形,用木拍子拍打成型,這種成型方法學術界稱之為“片筑法”,這種成型方法比其他方法制陶操作簡單,但技術性更強,所制的陶器用宜興話來講就是“泥門緊”,成品率高,而且體輕耐用。
宜興紫砂壺藝是從日用陶中脫胎出來的藝術陶,制壺成型方法沿用“片筑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全手工成型,由于茶具、茶壺的體積比其他日用陶體積小,加上功能要求是泡茶、品茶之用,所以技術性更強、更細、更精,幾百年技術上的精益求精,使紫砂茶具演化成了一門有獨特語言的藝術陶瓷。
紫砂壺藝不是現代陶藝,并不同于世界上其他的制陶方法,如拉坯法、泥條盤筑法、壓模法和注漿法等等。它首先受功能需求的制約,也就是說,要能作泡茶之用。在泡茶時能領略美感,又能為大多數人喜歡。紫砂壺藝是集實用、欣賞、把玩三種功能于一體的藝術,又是能包容吸收陶文化、茶文化及書法、繪畫等多種傳統文化于一體的藝術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