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龍
【摘 要】劇目制作是表演藝術院團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建立科學和現代化的劇目制作體系,提高自身的藝術生產水平,越來越成為表演藝術院團關注的焦點,而聯合制作是劇目制作的一種形式,是開拓思路、提高管理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舞臺藝術;科學管理;聯合制作
中圖分類號:J8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10-02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文化院團和企事業單位走向市場。由過去政府負擔院團的所有開支、院團負責生產文化產品轉向把院團推向市場、通過激發院團的創作活力,來提高它們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由經濟進步帶來的文化需求也越來越多,同時文化市場上產品的數量也在不斷呈現上升趨勢。可以說,我國的文化藝術發展進入了一個戰略機遇期。
文化市場包含許多不同的方面,其中舞臺劇目由于集合了眾多其他的藝術門類,又采用實時呈現的方式,因此一直是投入較高、過程較復雜、最能給觀眾以沖擊力的綜合藝術。由于長期以來,文化院團的劇目生產大多是執行上級的文化政策和生產任務,在體制上越來越僵化,主要體現在不能跟隨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及時調整創作的方向;生產管理方式較為落后,對社會效益的考量不夠。
由于國內外舞臺劇目體系成長的時間、體制等的不同,已被歐美實踐多年且廣泛接受的制作人、制作團隊制度正在逐步被引入國內,由于多年的計劃經濟體制、國有院團僵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不完全且時間短的市場開放,國內的劇目制作基本還停留在要么以高成本原版引進,要么由于創意和經驗的不足而呈現隨意拼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狀態,又或者只是為了完成某些既定的創作任務。眾所周知,劇目原版引進的成本高昂,不僅包括文化創意的版權費用,也包含了為了實現版權方對藝術呈現的要求而不得不引進昂貴的設備甚至演員和工作人員所花費的費用等,而且當最后一筆款項支付完畢,項目結束以后,不僅能否盈利是個未知數,而且對國內團隊積極影響十分微弱。而以完成任務為目的的藝術生產,大部分都是調動現有資源,以現有模式、不計結果地生產劇目,也難以產生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一些院團逐漸開始對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比較早期的可以追溯到1995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嘗試了制作人制,將“制作”這一概念提了出來。
所謂劇目“制作”,是指把戲劇演出經營建立在市場經濟的規律上,利用現代管理科學,綜合社會、經濟各方面因素,明確經營、權責、投入與產出、利益和風險等事務,調動各種資源,最終將劇目作為生產的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劇院團作為藝術生產的主體,首要的任務就是進行藝術創作,而創作的成果,就是可以上演的劇目;創作成果的質量,則體現為上演劇目的評價、復演率、社會效益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為經濟效益。好的劇目能為院團帶來好的口碑,好的口碑可以帶來劇院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有利于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為院團帶來更多經濟效益,實現劇院的良性發展。藝術生產部門是每一個院團的核心部門,沒有劇目創作成果的院團是沒有藝術生命力的。
在現代劇目藝術生產體系中,制作這個概念,已經越來越被藝術生產的主體和客體所接受。歐洲老牌國家不僅在戲劇、音樂等藝術領域有著很深厚的文明傳統,并且也體現在哲學思辨領域。早期的工業革命讓他們更重視科學和效率,這不僅體現在工業和科學中,也體現在社會眾多的管理層面,其中劇場和劇目制作管理也隨著藝術本身及科學和管理理論的發展而越來越合理和高效,綜合表現在建立了科學規范的劇目制作體系,包括創意、立項、行政、運營、財務再到最后劇目呈現及產品收尾的全過程。企業和經濟管理是如此,劇目作為一種藝術生產的產品也是如此。高度的以市場為中心和創作自由、明確的分工體系和科學的管理考核制度、完善的產業鏈條等構成了劇目制作的核心。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人們在文化生活中的消費比重也開始上升,雖然還遠未能達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但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總量,也使劇場這塊蛋糕的份額不容小覷。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的國外劇目開始進入中國,尋求在如此龐大的市場中分一杯羹。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文化藝術方面的準入制度都是相對嚴格的,中國也不例外,因此尋求國內有實力的合作伙伴就成了國外劇院和運營團體的首選,也正因為此國內運營方也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如果說過去的原版引進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話,那么如今國內的一些大的劇院團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藝術鑒賞力和經濟實力,同時也在謀求加入到國際高端劇目制作的大家庭中。然而這個行業多年為國外所壟斷,短時間內要想在國際演出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靠單打獨斗是不行的,因此,“聯合制作”就成為了學習經驗、提高自身、樹立品牌、進入國際藝術市場的新途徑。
在“劇目聯合制作”中,劇院、劇團雙方或多方集中各自的優勢資源,共同投資、共有版權、收益分成、風險共擔,這其中不僅包括了中國院團和國外院團的聯合制作,也包括了國內不同院團的聯合制作。劇目聯合制作的主體是有合作關系的不同院團,客體是劇目本身,手段是通過科學地管理體系進行藝術作品的制作。其直接成果是最后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劇目,而間接成果也包括版權版本、市場號召力和觀眾口碑、汲取的經驗教訓等。
對于國有院團來說,非盈利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但絕不是不盈利,如果能在獲得社會效益的同時,取得包括經濟效益在內的其他效益,那對于劇院團本身的發展來說就進入了一個良性的軌道。相反,如果在盈利性上效果不佳,即使社會效益再好,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從業人員的積極性降低,從而影響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劇院團的藝術生產要吸取現代管理思想,不能只重公平忽視效率。劇目是院團藝術生產的產品和成果,那么生產產品的過程,即科學的劇目制作體系的建立就成了劇院團在生產改革上的重中之重。只有將生產環節以科學化、規范化、市場化的原則進行整合,才能制作出符合市場要求的劇目產品。
劇目藝術生產的制作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不僅包括了最初的創意、設計、服化道制作、排演、演員、行政等費用,有時甚至要專門為了一個劇目而新建或改建演出場所。如果這些費用全部由一家制作方負擔的話,那么相當于進行了一項風險投資,或多或少具有了賭博的性質。但如果由幾家機構聯合起來,各自負擔成本的一部分,則可以將兩條或多條小船捆綁在一起,風險承受能力大大增強。其次,聯合制作的模式,對各方都是有利的,對本地制作方而言,可以在聯合制作中迅速提升自身的水平、熟悉行業規則、提高自身影響力;對外來制作方而言,可大大降低打開新興市場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有助于以較低的投入獲取更高的經濟和社會收益。同一個制作成果,可以循環在各制作方的主場進行演出,這也增加了演出的場次,增加了所有有形及無形資產的使用次數,提高了使用效率,使同樣單位的投入能夠獲得相對更多的回報。
聯合制作有諸多的優勢,雖然它已不是新鮮事物,但目前業內對它的研究和重視程度還較低,但它卻能為文化院團和機構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與優勢并存的是它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制作各方在文化和社會背景上的差異導致的工作方法、思維方式的不同,而給項目帶來的溝通問題,以及在項目策劃和選題上如何達到一致、在項目風險控制上各方如何把控等。相信隨著劇院團市場化的不斷加強和劇目制作科學化的不斷加深,對聯合制作的研究和應用也會越來越多,聯合制作作為一種管理方式也會越來越為國內的文化機構所熟悉,并能發揮出它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徐翔.關于戲劇制作人的思考[J].戲劇,2006(3).
[2]陳平.劇院運營管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