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佩錦
【摘 要】本文從竹馬戲與白字戲的介紹著手進行論述,分析竹馬戲與白字戲的拖腔、小戲和丑角,希望對提高人們對竹馬戲與白字戲的認識、傳承竹馬戲與白字戲有所幫助。
【關鍵詞】竹馬戲;白字戲;鄉土祭祀;拖腔;丑角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21-01
一、白字戲與竹馬戲的基本概況
白字戲歷史悠久,據可靠歷史記載,其自福建閩南地區傳入海陸豐后,就以清麗委婉的音樂特色和海陸豐地方語言相通的特點,快速融入到海陸豐文化中,并經多方碰撞磨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海陸豐白字戲。其所用戲劇語言,亦由閩南語轉變為海陸豐當地語言——河洛語。海陸豐白字戲的音樂唱腔屬于曲牌聯綴體,也融入了當地一些民歌小調,令其聲腔更加豐富。白字戲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吸收了與其“同宗同源”的錢鼓舞、竹馬戲以及漁歌等民間藝術。特別是竹馬戲對白字戲的影響,更是豐富了白字戲自身的藝術特色,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在白字戲的劇目、聲腔以及表演方面常看到竹馬戲遺存的主要原因。竹馬戲主要存在于福建以及臺灣沿海地區,它起源于“竹馬燈”舞蹈,并在結合當地的民間歌謠以及小調的基礎上形成,對粵東地區后來民間戲曲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竹馬戲的特點是演員少、節目短小精悍,大都反映人們淳樸生活,深受人們的喜愛。
二、白字戲與竹馬戲的拖腔研究分析
白字戲的聲腔中有一套非常特別的拖腔調式,在拖腔與尾腔之處,一般不唱劇情內容,以唱“啊咿噯”為襯詞拖腔,這也就是當地的居民形象地把白字戲稱作“啊咿噯”的主要原因。
竹馬戲雖然傳入海豐陸有幾百年的歷史,但仍能保持著原來的藝術特色,不僅在音樂聲腔上仍然是福建音腔,就連語言都帶有明顯的漳浦口音。在演出過程中,每一個角色在每一段的演唱中都需要唱“啰哩連”,而且最后一段也必定是“啰哩連”。
白字戲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竹馬戲的影響,兩者相互融合、相互貫通,在拖腔方面形成和保留了典型的“啊咿噯”與“啰哩連”拖腔,成為草根藝術的典型標志。
白字戲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一部祭祀歷史,其從出現開始,就一直活躍在宗祠寺廟中。人們在香火繚繞的氛圍中,傾聽祭祀曲,已經是海陸豐地區的基本風俗習慣了。
三、白字戲與竹馬戲的小戲研究分析
海陸豐白字戲受竹馬戲的影響,在傳統的劇目中有許多弄仔戲,像《鬧花燈》以及《唐二別妻》等,更讓人們欣慰的是,在一些民間劇目中保留了騎竹馬的情節。
事實上,竹馬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目當屬弄仔戲,弄仔戲屬于具有代表性的二角戲。特殊情況下,也會有三角戲的情況。內容大都取自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以男女嬉戲搞笑為主要內容,通俗易懂,非常具有生活氣息。目前保存的劇目主要有《番婆弄》《過渡弄》等,《過渡弄》講的是一個擺渡小姑娘和無賴小伙在船上斗嘴的故事,無賴小伙看到擺渡的姑娘非常漂亮,企圖調戲,但小姑娘機智聰明,反而把他給數落了。這種具有生活氣息的戲劇情節,使人們在閑暇之余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深受人們的喜愛。
四、白字戲與竹馬戲的丑角研究分析
早期的竹馬戲就只有丑角和旦角這兩種,竹馬戲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與白字戲相互的融合、貫通,才有了現在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因此,當時的竹馬戲是以弄戲、調笑為主要的表演特征。雖然之后的白字戲的劇目內容基本上是以悲情戲、苦情戲為主,但是在整體的風格上還是會留有竹馬戲的調笑戲弄的特點。
丑角的地位在白字戲中是最高的,丑的角色也是最豐富的,一般來說,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可以是丑角,像公婆丑、夫妻丑、師爺丑、丫鬟丑等,有時候甚至皇帝、皇后在很多情況下都是丑角。在白字戲中,無論是貧富貴賤、男女老少以及主角配角,丑角都是無處不在的。這也是為什么在舊戲班中,一般在開演之前,丑角演員都會給白字戲神田老爺上香的原因。
那么,白字戲對丑角為何會如此重視呢?首先,白字戲受竹馬戲的影響非常的大,血液里流淌著竹馬戲丑角戲的戲弄基因;其次,白字戲的發展主要在農村,受眾主要是文化水平比較低的農民,需要極具生活化的角色來拉動觀眾與劇中人物的距離,使人們感受到白字戲的藝術特色。
白字戲在表演上除了具有戲弄調笑的因素以外,在舞步上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三進三退”,而“三進三退”也是竹馬戲舞步的基本特點。由此可知,白字戲在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深受竹馬戲的影響,在相互吸收、相互借鑒的基礎上實現了發展和創新。
五、結語
綜上所述,白字戲與竹馬戲屬于粵東地區最為著名的民間戲劇,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意義重大,白字戲在發展的過程中深受竹馬戲的影響,二者在相互吸收、借鑒的基礎上實現了自身藝術特色的創新,讓人們感受到了傳統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對弘揚民間藝術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詹雙暉.鄉土祭祀戲劇及其保護——以白字戲為例[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6):22-26+92.
[2]康保成,詹雙暉.從南戲到正字戲、白字戲——潮州戲劇形成軌跡初探[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1):27-31+203.
[3]詹雙暉.祭祀小戲與地方劇種的形成——以海陸豐竹馬戲、白字戲為例[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2):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