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娜
【摘 要】《暗戀桃花源》是一部悲喜劇的混合體。以結構套層的全新形式,突破了時空的瓶頸及矛盾設置,豐富了故事情節,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戲劇體驗。
【關鍵詞】暗戀;桃花源;劇組;結構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22-01
《暗戀桃花源》是臺灣舞臺劇,導演為賴聲川。《暗戀》是講述青年江濱柳與女友云之凡相遇、相愛又因戰爭分開的故事;《桃花源》講述的是武陵漁人老陶及老陶的妻子春花與袁老板三人的情感糾結的故事。在兩劇之間,還穿插著一個瘋女人在舞臺上跑來尋找拋棄她的情人劉子繼的故事。“暗戀”和“桃花源”兩劇團演出在即,當天晚上同時與劇場簽訂彩排的合約,雙方爭執不下不得不將舞臺分為兩部分,同時排練,從而引發一出古今悲喜的舞臺鬧劇。該劇以全新的形式打破了傳統戲劇的時限性,突破了時空的瓶頸,以結構套層的全新形式、矛盾展開的突破性、情節設置的獨特性、完整性,增加了矛盾設置的可能性,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戲劇體驗,是一部成功之作。
一、形成多層時空套層結構,打破了傳統戲劇的時限性
影視劇作中的結構,是劇作者根據創作的總體需要對矛盾設置、情節、人物、事件及其發展,進行有意識的組織和安排的。從結構的時空看,有多時空結構、套層結構、組合結構等多種形式。套層結構亦稱為“戲中戲”,故事中還有故事,形成多層時空。如西班牙電影《卡門》一個是演卡門者的戲,另一個則是所演的卡門的戲,兩組戲疊合在一起,相互推動。結構既是作者對時空的一種認識方式,也是一個表達創作意圖的形式手段,各種結構有其自身的規定性和規律。作者為了劇情的發展會有意識地安排劇作的結構,采用了套層結構,多組矛盾形成多層時空戲中戲。
當我們仔細觀察《暗戀桃花源》的主要劇情,與影片《暗戀桃花源》比較就不難看出所講述的是三個故事。根據劇情,我們可以很容易地解讀出《暗戀》和《桃花源》的關系,即互相對照。《桃花源》中武陵戀人與《暗戀》中的江濱柳的生活,而在《暗戀桃花源》中,導演使用了套層結構,即戲中戲的形式。整個影片在一個大故事之下又有兩個話劇的演出。《暗戀桃花源》講的是“現在”,對全片來說,電影時空幾乎是和現實時空同步的;《暗戀》講的是“過去”,是戲中戲之一,它的舞臺時間主導了影片的電影時間;《桃花源》講的是“遙遠”,是戲中戲之二,它的舞臺時間主導了影片的電影時間。而當兩劇組同在舞臺上并發生沖突時,是戲本身,一個不斷來尋找劉子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本電影時間架構的現在時態。
本劇在如何使劇情的空間融合上有了新的創舉,使文本上有互相解讀的功能。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堅持認為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劇單獨拿出來分解。按照賴聲川的說法,《桃花源》是補充說明《暗戀》的,也就是說,《桃花源》是《暗戀》的又一個結局,《桃花源》的最后袁老板和春花陷入無奈的生活中就是江濱柳和云之凡的又一結局。可見《暗戀桃花源》在時空上創造了融合,構成多層結構。
二、矛盾設置的突破,豐富了故事情節
探究《暗戀桃花源》所有的情節都是圍繞劇作中的矛盾展開的,矛盾設置是否巧妙直接影響劇的趣味性,衍生出許多新鮮的劇情矛盾設置方法,首先要從它的戲劇形式說起。一般的戲劇形式里,劇中只會出現一組同時期的人物,產生一個系列的矛盾,矛盾的設置就在這些人物的個體之間及時代背景之間產生。這種時空的局限性也限制了矛盾的設置。在影片中,可以通過兩個故事兩條線索交叉敘述來完成矛盾的豐富性,戲劇卻難以突破這一時空瓶頸。不過,通過“劇中劇”的形式,我們仍然可以給戲劇增添一組另外時空的人物,以方便矛盾的設置。《暗戀桃花源》就采用了這種“劇中劇”的形式,雖早有人使用過,但它卻為這種形式的開辟了全新的道路。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就使用過“劇中劇”,它起到的作用主要是:交代前史,激化現有矛盾,為后文蓄勢。總之,它為劇情發展起到了輔助作用,但并不是主要作用。假如刪除了這一段,雖會有所缺失,但不會使全劇無法進行。而在《暗戀桃花源》中,“劇中劇”成為了戲劇的本體,一切矛盾都建立在“劇中劇”這種形式之上,假如沒有了這種形式,一切矛盾便沒有了存在的依據,這就在本質上改變“劇中劇”的影響力。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暗戀桃花源》中主要有三組矛盾:劇組間的關于“利”的矛盾;《暗戀》劇中個體與社會的矛盾;《桃花源》劇中個人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這三組矛盾構成了導演對于社會現狀的一個認識:社會的混亂迷失讓那些原本還有理想的人受到迎頭一擊,最終在社會的力量下向現實妥協。賴聲川就是通過“劇中劇”的形式來增加了矛盾設置的可能性,讓一些本來難以在同一劇中出現的矛盾集中在一起,打破了話劇在時空上的局限性,又從深層次上挖掘了這些矛盾背后所隱藏的東西,完成了對社會的影射。
《暗戀桃花源》形成多層時空套層結構,創造時空融合。在話劇矛盾的設置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極大地豐富了該劇本身的情節,給觀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戲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