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人的行為能力是與一個人接受禮儀訓練的程度息息相關的。職業教育中通過禮儀訓練不僅傳承了文明又規范了行為,它是基于禮儀知識上的一種“導行”訓練,一種以禮儀為抓手的“融行”訓練,同樣也是達到知行統一的“育行”訓練。
【關鍵詞】禮儀訓練;導行;融行;育行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54-02
“學會生存”、“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是對未來人才素質的基本要求,它是禮儀的四大支柱,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子,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也是學校禮儀訓練的具體要求。
一、禮儀教育訓練的實施
禮儀教育是構建和諧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教育的建設內容之一,我們既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又要踐行中華民族的良好禮儀。
(一)做細做實禮儀規范
學校成立了禮儀隊,由學院航空服務專業實驗班部分學生組成,他們跟校外的師哥師姐們建立聯系,在日常生活學習之余交流實踐經驗,在規范自己禮儀規范的同時,還出席學院的大小活動,給學生樹立禮儀典范。另外還在學生中招募了禮儀志愿者,要求為全院師生做禮儀榜樣,比如在教師節期間,志愿者們就在學院教工食堂門口迎送教師,食堂內為教師送餐、收餐盤、指引入座。學習禮儀之后,學生自己在學生餐廳做出光盤行動標識,自己把標識貼在每一張餐桌上;在教室的每個燈的開關處,學生志愿者們自己制作成漂亮的節能環保卡片,鑲嵌在每一個燈座開關上;在廁所,你會看到來也沖沖,去也沖沖的卡通標識,所以以學生為主體的禮儀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
(二)豐富課程設置
鑒于高職院校中大多數學生禮儀素質較低的現實,首先在學院所有系部都增加了公共基礎課程《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所有學生都重溫我國優秀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等文化傳統來傳承歷史、吸其精髓。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我們學習禮儀的基本。學生的自主活動是禮儀訓練的目的,所以禮儀訓練離不開活動,活動也是學生進行禮儀訓練的空間,它是提升學生禮儀思維能力的真實載體,同樣也是禮儀訓練的內在動力。學生只有通過日常活動才能踐行禮儀規范,最終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因此,在完善課程設置的同時還豐富了學生的日常活動課,日常活動課以學生為主體,學習生活經驗、體驗工作崗位,以促進他們知情意行相統一。
(三)規范禮儀教育內容與形式
改變以往書本中對禮儀的死板的一些動作講解,充實禮儀內容,發揮學生的參與式學習模式。學生的禮儀訓練內容從學校禮儀、家庭禮儀、校園禮儀到社交禮儀、職場禮儀,全面概括了從一個人的儀容與形象禮儀、涉外和餐飲、娛樂禮儀到社交禮儀、溝通與職場禮儀、科技時代禮儀、商務禮儀,即一個高職生成為一名優秀的職業人所需要的禮儀禮節要求,而對于這些禮儀禮節所要求的具體的站姿、走姿、坐姿、引導、微笑、發型服飾等等則是通過學生自己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引導他們采用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法、提問法、角色扮演、游戲、說唱、人體雕塑、歌舞等形式,在實踐中提升自己。
二、禮儀訓練教育的結果
經過一定時期禮儀訓練,學生的禮儀現狀有了明顯的改善。再次以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航空服務專業2013級6130301班、2014級6140301班學生,環境設計專業1140303班、1140304班,市場營銷5140401班、5140501班學生為調查對象,采取網上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認為穿拖鞋進教室既不尊重老師又不文雅;90%的學生能夠爭取做到禮貌用語、謙和待人;在尊師重教方面,有95%的學生選擇不論何時何地見到老師時都應上前打招呼;在餐廳打飯時有91%的學生認為應該說聲“謝謝”;在坐人工售票公交車時,89%的人主動交錢買票,有故意逃票經歷的占1%;在調查出勤情況中偶爾曠課、遲到的占3%,從來沒有曠課、遲到的85%;“不帶食物進教室”的學生占94%,過馬路闖紅燈,選擇從未闖過的占12%,偶爾闖一次的占30%,經常闖紅燈的占8%;同學之間比名牌、比闊氣,盲目追求潮流占9%。禮儀訓練前后對比,結果如下圖:
三、禮儀訓練教育與行為自律
禮儀訓練的比較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行為能力是與一個人接受禮儀訓練的程度息息相關的,換句話說行為就是禮儀訓練的結果。職業教育中通過禮儀訓練不僅傳承了文明又規范了高職生的行為,它是基于禮儀知識上的一種“導行”訓練;也是一種以禮儀為抓手的“融行”訓練,同樣也是達到知行統一的“育行”訓練。
(一)“導行”訓練
“導”就是用良好的禮儀引導與疏導,“行”是學生的行為,它是禮儀訓練的目的。高職院校的禮儀訓練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禮儀知識條條框框的講解,而是建立在禮儀知識基礎上,提升學生行為的實效訓練與教育,高職生不同于初高中學生,他們都已經成年,對于自己的就業職位與方向都有了自己的判斷與決定,他的行為將部分決定自己未來的生活。在人才招聘會現場,一個坐沒坐相,站沒站相,走沒走相,沒禮貌,不講究衛生的應聘者,無論何時他都不會面試成功的。當一個人處在一個情境中,他首先是去判斷,根據所處狀況和自己的位置去決定自己的行為,從而才有了遇事后不同的個人行為,這完全是行為和意識自主性的體現。一個人接受了良好的禮儀訓練,那么他基本的站、立、走、說話用語、語音語調都能顯示出來,甚至一個人的個人衛生,衣著服飾都是自我形象素質的體現。當你看到一個人對于長輩或晚輩,微笑著打招呼,揮手與人告別,側身避讓對方,主動道歉,謙和禮讓等等行為,你會不自覺的豎起大拇指,這種端莊的行為,并不是背著條條框框去做的動作,它完全是一種在禮儀知識基礎上引導自主行為動作的過程,因此禮儀訓練就是一種導行訓練。
(二)“融行”訓練
學校的禮儀訓練不是一種比較細微末節的或表面形式的禮儀訓練,而是一種以禮儀為抓手的行為訓練,禮儀訓練和行為訓練是融合的,因此禮儀訓練又是一種“融行”訓練。從單一角度上講,職業院校的禮儀訓練實際就是行為訓練,禮儀就是行為的準則,行為就是禮儀的反映。總結學校的禮儀訓練內容,從儀容與形象禮儀、涉外和餐飲、娛樂禮儀到社交禮儀、溝通與職場禮儀、科技時代禮儀、商務禮儀,貫穿始終的原則就是誠信、友善、尊重與秩序,他們是禮儀訓練的基本原則,也是個人行為的基本準則。
1.誠信
誠信是指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真實可信。“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生命的動力,是生命的源泉,千百年來,誠信被中華民族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誠信是行為的基礎,是人與人交往的前提條件。所以一個人首先就要做一個真實守信的人,之后才能做一個有用的人。如果一個人有了誠信,他的行為自律也便有了基礎,因此學生的行為自律不論學校禮儀、家庭禮儀、校園禮儀還是社交禮儀、職場禮儀都是從誠信開始的。
2.友善
“友”的意思是友好,一個人要表現友好,這是對他的行為要求;“善”就是心地善良,心存善意,這是禮儀基本的心理要求。如果一個人的外在行為離開了基本的內心要求,那只能是違心偽善,而如果只強調內心的善意而淡化外在的行為,又會產生誤解,所以友善要求是禮儀與行為的統一。換句話說,友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禮儀準則之一,也是人的一種行為表現。
3.尊重
是否尊重他人是一個人內在禮儀的外在表現,也反映一個人的禮儀文化修養的程度。在我們所處的學習、生活環境中,經常會見到不尊重他人的事情發生:惡意損壞別人的勞動成果,公共場所大聲喧嘩,任意打斷別人的話,跟對方交流時東張西望,講話粗魯野蠻等等,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的行為表現。而禮儀就是要求用平和的心態尊重周圍的每一個人,用我們發自內心的自然的行動去對待每一個人,因此尊重是禮儀教育的基礎,行為是尊重的歸宿。
4.秩序
秩序最直接的理解就是遵守秩序,不論在公開場合還是在秘密環境中都要以禮相讓,先人后己。如果大家都不注重禮儀與秩序,整個社會將會陷于混亂,也就沒有公平公正。而禮儀就是讓我們做到禮讓與遷就,遵守公共秩序,維護社會環境,因此秩序就是社會交往過程中人們穩定的行為模式、結構和狀態。
(三)“育行”訓練
知行統一是禮儀訓練的最終目的。“知”就是知識,“行”就是行為實踐,運用所知道的知識去指導行為實踐,就是“知行”,“知”為“行”提供基礎,“行”為“知”體現價值。有“知”無“行”,徒有其表,無“知”而“行”,必將大敗,所以先“知”而后“行”,以“知”指引“行”。禮儀訓練就是要求在傳授基本的禮儀知識的同時,重視學生的行為實踐,使學生不論在學習、生活、家庭、社會、職場,都言行一致,知行統一。所以禮儀訓練自始至終又是一種“育行”訓練。
四、結束語
總之,禮儀訓練在教學和實踐中承載了提升學生自律行為的載體,它在增強學生的禮儀素養的同時提升了高職生的自覺行為,讓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更符合社會市場的需求,為現代高職的教育理論再次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嚴薇.現代學校禮儀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2]王景平.禮儀課程教學中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2).
[3]農世山.禮儀教育的實用性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4]劉鳳奇,侯召軍,李靜.淺論高職院校開展禮儀教育的重要性及有效途徑[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4).
作者簡介:
楊振秋(1976-),女,河北秦皇島人,教育碩士學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外語系副教授,從事英語教學與職業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2014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職業核心能力與學生素養提升實證研究”課題最終成果,項目名稱:禮儀訓練與行為自律實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