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濤
【摘 要】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出發,認為文藝能夠使人們在審美實踐中,自覺地認識、了解生態思想,并最終自覺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因此,文藝能夠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筆者具體地分析了這種支持的原因和實現路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文藝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203-04
19世紀,歐洲近代工業文明的發展已經對人類生存的自然界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們發現,自然界的破壞,受到傷害的不僅僅是動植物,就連人類本身也面臨著生存危機,人們不禁開始反思自然界的“生態規則”是否也對人類同樣適用。1789年,英國鄉村牧師吉爾伯特·懷特用文學的形式寫成了《塞耳彭自然史》,表達了對自己家鄉的自然的熱愛和對環境變化的擔憂,由此從文學方面開啟了近代生態文明思想的萌發歷程。緊隨其后,梭羅、利奧波德、羅爾斯頓、卡遜等學者,以及20世紀后期西方國家成立各種“綠黨”和羅馬俱樂部等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從多個角度,企圖揭開生態問題的謎題,并尋求解決的方法。然而,雖然他們幾乎都認識到工業文明的發展對生態環境地破壞的現實情況,也提出了具體解決生態問題的各種意見,但是對生態文明的實質內涵卻沒能認識清楚。
一、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1843年,25歲的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說:“在私有財產和金錢的統治下形成的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視和實際的貶低……托馬斯·閔采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認為下述情況是不能容忍的:一切生靈,水里的魚,天空的鳥,地上的植物,都成了財產;但是,生靈也應該獲得自由。”然而,馬克思并不是從唯心主義的角度思考生態問題,而是用唯物主義、唯物史觀的觀點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就把握住了生態問題的實質。馬克思從實踐的關系中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反對“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唯心主義自然觀,認為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有其客觀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包括生態學中的“動態平衡關系”,人類要在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利用自然、開發自然。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創造的工業文明通過利用自然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但是他們只是把自然界當做純粹的工具的對象,在追求財富的狂熱中,把一切“田園詩般的關系”,一切“神圣的東西”都“斬斷”和“褻瀆”了,并且指出這種狂熱情緒勢必導致“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
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從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類文明發展出發,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思想和唯物史觀,回答了生態文明的兩個重要問題。第一,生態問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要堅持唯物主義自然觀,在實踐中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生態問題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問題,現代生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近代資產階級創造的工業文明的工具理性造成的。正是因為工業文明的固有缺陷——工具理性——將導致“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影響人類的生存發展,因此人們對工業文明進行反思,主張走一條不同于工業文明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文明。當然,筆者也不同意將生態文明當成是工業文明的替代,而是對工業文明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方面進行揚棄。即工業文明中發展現代工業的部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應當以犧牲人類未來發展的生態為代價,要改變工業文明的這個方面,就要用生態文明代替工業文明來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
如何在工業文明的社會當中走一條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關鍵要從思想上認識、了解生態文明,其中發揮文藝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作用,將極大推動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二、文藝能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因
文藝指廣義上的文學和藝術,包括文學作品、戲劇、電影、繪畫、雕刻等,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觀點,文藝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形式”,具有兩個重要性質,一方面,文藝是一種社會意識,為社會存在所決定,同時反映社會存在;另一方面,文藝又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來,具有“美”的特性。筆者把第一個性質稱為文藝的意識性,第二性質稱為文藝的美學性。
(一)文藝的意識性承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的生態文明思想告訴我們,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文藝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能夠反映“一定社會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會條件上聳立”著的“各種不同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觀”。當工業文明發展破壞生態環境的時候,社會上對這種破壞的反思就可能以文藝的形式反映出來。事實上,當代西方的生態思想正是肇始于一部生態文學作品——《塞耳彭自然史》,這是吉爾伯特.懷特在1789年寫下的懷念自己家鄉自然風景的書信。隨后,其它的文學作品,如《瓦爾登湖》《寂靜的春天》《守望家園》《長江傳》《懷念狼》《狼圖騰》等等都相繼問世。進入20世紀之后,各種反映生態思想的影視作品也陸續出現,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如《海洋》《鳥的遷徙》《海豚灣》《話說長江》《河殤》《森林之歌》《水問》等等。任何藝術家都是具體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當中,屬于一定的階級,“超階級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部內容,都能夠通過文藝的形式表現出來,人們通過閱讀相關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文藝作品,能夠從中了解、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思考這種關系的科學內涵。文藝的意識性能夠承載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這是文藝能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條件和根本原因。
(二)文藝的美學性契合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審美實踐
同時,文藝的美學性能夠恰當地表現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之美,使得人們在自覺的審美實踐中,更加深刻地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關注生態文明。馬克思的美學思想是“物質實在性與精神實踐性的統一,而又以精神實踐性為其本質特征”,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還講到“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馬克思的美學思想避免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兩個極端,即要么自然奴役人,要么人奴役自然,人與自然理想的關系是和諧的關系,這種和諧關系體現在實踐中自然作為對象性和人作為主體性的按照美的規律的統一。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尋求一種人與自然的“美”的實踐狀態,而文藝本身的“美學性”特性使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讓更多的群眾能夠通過接觸反映生態文明的文藝作品進行審美實踐,通過審美實踐認識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文藝的美學性契合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審美實踐,這是文藝能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因。
(三)文藝的創作對象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歷史繼承性
另外,從歷史上看,自然始終是文藝創作的主要對象之一,這就使得通過文藝形式表現生態文明思想的文藝作品,人們從文化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同時也能夠使傳統文化中的樸素的生態思想納入到現代生態文明思想當中,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助力。我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深遠,它的最重要的內涵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不僅僅將其當做工具性的對象。因此荀子說天是“生之本”,雖然“天行有常”,但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其他著名的哲學作品如《尚書》《周易》《管子》《老子》《呂氏春秋》《列子》等都有廣泛討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內容。另外,我國古代的詩詞歌賦,如《詩經》《楚辭》,樂府詩、唐詩宋詞、散文等都有大量的以自然景觀為創作對象的作品,我國的國畫更是以山水畫為代表,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不重寫實而重寫意,相信“山水以形媚道”,追求自然和人的和諧統一。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會發現,自然作為文藝創作對象在傳統文化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自然作為創作對象的同時更深深地融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形成了一種文化精神流傳至今。因此,文藝的創作對象與生態文明有歷史繼承性,也是文藝能夠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因。總之,文藝作為一種“按照美的規律”構造的社會意識,能夠反映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存在,并且這種美的反映同時繼承了傳統的文化精神,使得生態文明的思想能夠通過文藝的形式表現出來,讓人們能夠自覺地通過審美實踐的方式認識、了解、思考生態文明建設的各種問題。
三、文藝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
如上所述,我國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文藝發揮著啟發、引導人們認識生態文明、了解生態文明,并最終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當中來的作用,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那么如何讓這種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在廣度和深度上最大地發揮出來,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第一,以生態文明為創作內容的文藝創作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保證文藝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的理論科學性;第二,要發揮黨的文藝政策對以生態文明為創作內容的文藝創作的政策指導,從政策制度上保證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和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最后,要大力發展健康的文化產業,極大拓展以生態文明為創作內容的文藝創作影響范圍。這三個方面的措施相輔相成,保障了文藝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從思想上脫離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工具理性的思想窠臼,又從政策上保證了這種支持的社會主義方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最后利用市場經濟繁榮文化產業,最大限度擴大這種支持的影響范圍。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
現代生態文明是對資本主義創造的工業文明的反思而產生的,因此,要從思想上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就不能用工業文明的舊的思想來指導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思想產生以來,產生了各色各樣的的理論來支持生態文明,但這些理論大多落入唯心主義的窠臼,因此不能夠科學地指導生態文明建設。比如以辛格、雷根為代表的動物解放論和動物權利論,他們認為物種歧視違反了平等原則,就像種族歧視或性別歧視一樣是不容許的,正是因為動物和人一樣具有平等權利,因此人類應該保護它們的生存環境——自然;以史懷澤、泰勒為代表的生物中心論者則認為人和生物(動物和植物)是“具有其自身的善”的生命體,因此“根據萬物都加入了共同的大自然大家庭……這一宇宙理想,人們必須承認,人類與其他創造物親如一家”;另外,以萊奧波德、納斯、羅爾斯頓為代表的生態中心論者認為整個生態系統,除了動物、植物外,甚至連土地本身也應當作為道德的客體,主張“自然系統的創造性是價值之母,只有在它們是自然創造性的實現的意義上,才是有價值的……凡存在自發創造的地方,就存在著價值。”馬克思從唯物主義辯證法的觀點出發,認為自然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具有客觀必然性,但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踐把握這種客觀必然性。而且,馬克思深入分析了工業文明下資產階級的狂妄自大的自私性,他講到:“你們的利己觀念使你們把自己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從歷史的,在生產過程中是暫時的關系變成永恒的自然規律和理性規律,這種利己觀念是你們和一切滅亡了的統治階級所共有的。”并且指出,這種利己觀念勢必導致資產階級對自然無休止的索取和破壞,他講到:“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
馬克思與其他生態文明思想家不同,他不僅僅對工業文明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行批評,而且堅持唯物史觀,從整個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出發,指出工業文明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生產以追求利潤為唯一目的的根本特性。他引用一位英國作家的話說:“象自然據說懼怕真空一樣,資本懼怕沒有利潤或利潤過于微小的情況。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告訴我們,在進行以生態文明為創作內容的文藝創作的時候,要堅持唯物主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這樣才能夠保證文藝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的理論的科學性。
(二)發揮黨的文藝政策的引導作用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這就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思想具有本質區別。然而文藝創作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在現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文藝創作者們很容易受到各種思想的影響,其中有非馬克思主義的,甚至有反馬克思主義的。在以生態文明為創作內容的文藝創作中,宣傳一些不正確的生態思想,不僅不能夠起到宣傳生態文明思想的作用,還有可能會阻礙生態文明的建設。比如,一些文藝作品宣揚唯心主義的生態觀,主張動植物甚至土地本身也有“天賦”的權利,這就有可能造成生態文明建設中出現“只保護,不開發”的消極環境保護理念。使得生態文明建設變為“生態建設”,最終等同于動物保護和植樹造林。因此,我們要發揮黨的文藝政策對文藝創作的指導作用,通過政策引導文藝創作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黨的文藝政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兩為”的觀點,即為社會主義服務和為人民服務。生態文明建設要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要有利于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的提高。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中提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同時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因此,在以生態文明為創作內容的文藝創作中,要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理念,要使文藝作品更多宣傳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而不是單純的主張動植物或土地的權利。在生態文明中,“文明”是根本目的,“生態”是最有利于實現這種人類文明的人與自然的最佳狀態,在宣傳生態思想時,脫離了文明來講生態最終會偏離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方向。通過黨的文藝政策指導文藝創作,能夠保證文藝在宣傳生態文明思想時,把握住為人民服務這個根本方面,同時最大程度減少了不正確的生態思想通過文藝作品來影響整個社會的生態文明理念的科學性的可能。
(三)利用文化產業擴大文藝作品的影響
通過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和文藝政策的引導,保證了生態文藝創作內容的科學性,但是要最大程度地使這些包含正確生態思想的文藝作品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這就需要通過繁榮的文化產業,利用市場經濟幾何倍地放大這些文藝作品的影響。我們經常講要發展“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那么什么樣的文化形式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呢?那就是人民群眾接觸的最多的,最頻繁的那些文化形式。比如,現代社會的人們很少會去讀《高唐賦》來感受三峽地區的美麗風景,但是卻有很多人通過《三峽情思》這部電影萌生了對“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的意境地向往。這表明了在現代社會,文藝形式呈現多樣性的發展,并且日益市場經濟化,除了傳統的詩詞、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之外,電影、電視劇、舞臺劇等新的文藝形式也成為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文化形式。而且市場經濟體制地建立,使得文藝創作者獲得真實的收益,更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這就使得文藝創作本身也繁榮起來了。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2014年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成年人人均紙質書和電子書合計閱讀量為7.25本。根據某互聯網公司統計,2014年我國觀看電影的人次達到了8.33億。可以說市場經濟對推動文藝作品的影響是巨大的,比起傳統的依靠“口碑”和“人氣”的方式呈現出幾何倍的增長。生態文明思想文藝作品依靠市場經濟制度,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最大限度擴大這些文藝作品的影響力。然而,雖然利用市場經濟發展文化產業能夠擴大生態文藝作品的影響,但市場經濟具有自發、盲目和滯后性等缺陷,因此我們發展文化產業時候,就要著力避免這些市場缺陷帶來的不好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中就強調好的文藝作品“應當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與經濟效益統一”。所謂社會效益就是強調文藝作品弘揚了正能量,有利于社會風氣和人民精神境界的提高,經濟效益則強調文藝作品能夠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這兩個方面要統一,而且首先要強調社會效益。這就是說一部好的生態文藝作品,既能夠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生態文明思想,又能夠取得很好的經濟效益,但是生態文藝作品不能夠僅僅因為宣傳其他低俗的生態思想甚至錯誤的生態思想能夠取得很好經濟效益,就違背創作的意圖,迎合社會低俗文化或錯誤思想需求創作這樣一些生態文藝作品。
文藝作為按照美的規律構造的意識形式,屬于社會意識的一種,一定社會意識是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反映,可以說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文藝,同樣的,有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存在,就一定有生態文明建設的文藝。筆者通過具體分析文藝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因和實現路徑,希望能夠引起社會對文藝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巨大作用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
[6]陸建德.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4.
[7][英]懷特.塞爾彭自然史[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8][美]梭羅.瓦爾登湖[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
[9]于文杰,毛杰.論西方生態思想演進的歷史形態[J].史學月刊,2010(1).
[10]習近平.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5.
[11]王建疆.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本質特征及其中國化——接著董學文、朱立元先生講[D].西北師范大學報(科學版),2010(1).
[12]新華網.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EB/OL].http://money.163.com/15/0505/20/AOSL43VA00253B0H.html,2015-05-5/2015-5-07.
作者簡介:
代 濤(1984-),男,漢族,河南平頂山人,法學碩士,單位: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