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婷 林文 張雪娟
【摘 要】城市文化形象定位,是在分析和調查城市發展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結合城市的優勢確定出最具有生機的城市文化的個性特征。科學、合理的定位齊齊哈爾市文化形象對于塑造齊齊哈爾市良好的文化形象、擴大齊齊哈爾哈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齊齊哈爾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齊齊哈爾;文化形象;定位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211-02
一、齊齊哈爾市文化形象定位的必要性
第一,合理定位是建設城市文化形象的前提。一個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設,只有沿著清晰的目標前進,才會在建設中有章可循,高效準確的完成城市文化形象建設。第二,準確定位是設計城市文化形象的核心。形象定位永遠是第一位的,有了城市文化形象的科學、合理的定位,才能一步步的進行規劃設計。第三,科學定位是傳播城市文化形象的關鍵。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設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打造獨特的城市文化內容,獲得市民對城市的感情,而對于城市之外公眾而言,城市文化形象所擁有的科學性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進而散發出城市所獨有的魅力。
二、齊齊哈爾市文化形象定位的原則
城市文化形象的含義極其豐富,它所包含的關于城市文化形象中的每一部分都會在城市建設中有所體現,成為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1960年,西方較為發達的國家在城市建設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危機,很多城市失去了發展特點,變得空無虛幻。在這種形勢之下,學者們提出了城市文化形象建設中的“差別想象”,也就是根據不同城市的不同條件進行優勢開發,打造自身特點,形成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建設和品牌打造要走符合自身發展的獨特道路,保留能體現自己魅力的城市文化,才能吸引人、打動人。
(一)尊重自然環境特色。城市品牌特色的打造要從自然環境入手,自然環境是城市建設最基礎的資源,也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景觀的開發會為城市建設增添許多色彩,會讓城市煥發生機。比如桂林的山水風光,杭州的西湖等,這些自然景色正是城市文化形象的基礎所在。城市不同其特色也不同,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魅力,有的城市主打水文化,有的城市重在山文化,這些都是自然特色的差異因素導致了城市文化特色的不同。很多地方都會因為地域特色和環境特征而得名,比如重慶被稱為“山城”,蘇州被稱作“東方威尼斯”。城市建設中的自然景觀是決定城市發展的最基本條件,自然景觀的不同也會影響到整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在充分開發城市資源,發掘城市潛力時應該考慮到自然環境對城市文化形象建設的重要意義。
(二)尋求規劃建設特色。城市的形成往往要經歷很長的時間,跨越多個時代,這也決定了城市文化形象會包含歷史因素,并且在現代社會的融合中形成特色。比較知名的城市建筑都是伴隨著嚴格的城市規劃而建立的,往往是所在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思想以及文化體現。我國的北京市就是這種城市的典型代表。在明清時期,北京是作為首都而存在,其建筑主要有四個特征:“辨正方位、注重風水、講求對稱、突出中心。”北京市的城市在建設時重點考慮了方位因素,也就是講究“辨正方位”,這一特點是世界其他城市所無法相比的。故宮位于北京市的中心,坐北朝南,而且城市交通道路的方向也很清晰。“注重風水”,主要體現在北京市中軸線上的建筑追求“倚山向陽、山水環繞”的風水布局。除了東西和南北分別對稱以外,中心對稱的建筑也有很多,因此城市的規劃非常整齊。如果從空中俯瞰的話,北京市有一條十分清晰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以北就是紫禁城。這就是“講求對稱”。
北京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名城,擁有很多歷史文化遺產,其他城市雖然沒有北京的歷史文化優勢,但是也都有各自的城市規劃。如一些比較現代化的城市,他們會利用現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優勢來打造獨特的城市文化形象。上海在城市規劃建設時,充分結合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不同時期的資源,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城市文化形象,城市內不同區域的差異也為城市增添了不同的因素。
(三)保護歷史文化特色。一個城市如果沒有一定的歷史內涵,或者擁有碎片化的歷史片段,這個城市都會缺失足夠的歷史價值,不能給人留下濃厚的歷史氣息。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設決不能忽略歷史文化內容,同時要加強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這方面應該借鑒歐洲國家,歐洲的很多城市在文化保護方面做得很好。而在我國,對于歷史文化更多的是書面上的傳承,在進行城市文化形象建設時未能做到充分考慮歷史文化特色,往往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失去了對歷史文化的保護,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尊重歷史、尊重文化,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時刻都要銘記的,城市建設的美好未來不能將歷史文化丟失。
(四)突出標志性建筑和景觀。當我們在回憶過去的旅游經歷時,往往首先想到的是特點突出的建筑物,如北京的故宮、長城,杭州的西湖、蘇州的石林等。一個城市的標志性建筑物往往是這個城市文化形象的縮影和典型代表,透過這些標志性建筑物,會看到這個城市的內涵和文化。城市標志性建筑物大都經過特殊打造,在造型、規模、色彩以及位置上都做了精心的設計,它會經歷歷史的檢驗和公眾的認同,它的存在會對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設提供重要的參考,也有利于擴大城市知名度。
四、齊齊哈爾市文化形象定位的方法
(一)積極打造特色城市,爭創城市文化品牌。城市形象是城市外在形態和內在素質的綜合表現。就像一個人一樣,有血有肉有骨頭的,最重要的是有靈魂,城市形象的建設不僅要考慮城市總體建筑規劃、經濟發展,還要考慮城市文化價值。只有這樣,城市發展才會久遠和完整,同時散發獨特的城市魅力。對于不同的城市要進行不同的規劃調整,要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適時做出調整和改變。
隨著21世紀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文化形象建設越來越迫切。而且城市文化形象的設計更加趨于個性和民族特色的塑造,這樣的城市才能夠充分顯示獨特的價值,形成產業凝聚力,帶動整個社會資源的流通,促進齊齊哈爾的城市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城市競爭力,將來在國內甚至國際的舞臺上更有優勢。
齊齊哈爾要充分開發城市資源,從多個方面來進行城市形象建設。不管是城市整體建筑規劃,還是具體的城市景觀打造,都要依據科學的設計來施工,而且要把齊齊哈爾的文化融入其中,充分發揚“鶴文化”內涵,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與此同時,東北地區尤其是齊齊哈爾特有的冰雪資源以及邊境優勢也要加以利用,對齊齊哈爾的民俗風情、少數民族文化進行深入挖掘,為城市文化形象建設補充更多有價值、有沖擊力的因素。
(二)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提升城市文化形象。齊齊哈爾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而且被開發的旅游景觀也數不勝數。如世界聞名的扎龍自然保護區,景色迷人的明月島,風景秀麗的龍沙公園,大乘寺、清真寺、關帝廟等歷史文物遺跡,黑龍江將軍府和黑龍江督軍署古建筑等,都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其中,歷史最悠久的要屬昂昂溪古文化遺址在國內外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齊齊哈爾應該在現有的豐富的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開發和宣傳力度,將齊齊哈爾的知名度傳播出去,吸引游客前來旅游,同時要加強同周邊城市的交流和合作,提升齊齊哈爾的城市文化品牌價值,塑造良好的齊齊哈爾城市文化形象,獲得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三)積極舉辦盛大活動,累積城市文化資本。齊齊哈爾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綠色食品博覽會”、“齊齊哈爾觀鶴節”、“齊齊哈爾冰雪游覽會”、”那達慕大會及敖包大會”、“中國·碾子山登山節”等,這些活動都具有很強的欣賞和參與價值,能夠吸引外資,促進商品展銷,帶動旅游發展與文化交流。大型文化活動的舉行,成為了帶動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為城市開發了新的資源,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也為城市形象文化建設注入了資本,形成了經濟、文化和社會良性循環的發展體制。
大型文化活動的舉辦對于齊齊哈爾的城市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但能夠豐富齊齊哈爾城市文化,提升齊齊哈爾城市品位,提高齊齊哈爾的知名度、美譽度以及齊齊哈爾的綜合競爭力,還加快了齊齊哈爾躋身國際大都市的步伐。
(四)精心傳承民族習俗,營造城市文化風情。齊齊哈爾聚集了眾多民族,不同民族的人民聚在一起,共同生活,彼此之間互相尊重,不同的風俗習慣也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生活。傳統文化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體現。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打造城市最美好的一面,這也是推動齊齊哈爾城市文化形象建設的重要內容。
(五)積極開展市風建設,提升公眾道德水平。城市的風氣以及城市居民的素質是城市文化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齊齊哈爾市在進行文化形象定位的過程中要注重開展市風建設,提升公眾道德水平。一方面,切實加強市風建設,優化齊齊哈爾的城市發展環境,加快建設和諧、富裕的“大美鶴城”。另一方面,不斷提升齊齊哈爾城市居民的素質,培養市民高尚的道德情操,養成遵紀守法、明禮誠信的良好風尚,豐富城市精神文明的深刻內涵,進而提升齊齊哈爾城市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陳遙.電視傳播藝術視野下的城市文化形象建設[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3.
[2]姚宜.城市國際形象對外傳播的策略創新[J].新聞知識,2013(07).
[3]閆娜.我國城市文化形象的構建與對策研究[J].東岳論叢,2011(12).
[4]張鳳嬌,侯豐,黃美妹.方言電視節目對城市文化形象建設的影響——以湖北電視經濟頻道為例[J].媒體時代,2012(01).
作者簡介:
王婷婷(1986-),女,漢族,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學。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5齊齊哈爾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大眾傳媒視域下齊齊哈爾市文化形象建設研究”研究成果,編號QSX2015-20YB;2015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微傳播視域下的大眾審美文化變遷與主流價值建構”,編號:15XWD01;“2015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融媒時代新聞寫作教學體系改革研究”;2015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傳播學視野下農村微電影現狀與發展策略研究”,編號:2015D069;“2015齊齊哈爾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項目‘互聯網+背景下新聞教育改革研究”(201510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