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人類生理情緒的一種表達或表露,亦是人類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哭一般定義為由于痛苦或激動而流淚出聲。詩人善用“哭”字,“哭”出佳句。
“哭”——刻畫抽丁的慘狀。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杜甫《新安吏》)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像帶著哭聲。這里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后,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叫人驚心動魄。
“哭”——描繪被遺棄女子的痛苦之狀。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杜甫《佳人》)朝三暮四的丈夫,卻只看見新人的歡笑,哪里還能聽得到我這個舊人的哭泣聲呢?輕薄的夫婿無情地拋棄了她,在她的痛哭中與新人尋歡作樂去了。詩句寫負心人的無義絕情,被拋棄的人傷心痛苦。字里行間充溢著悲憤不平的情緒。一“新”一“舊”、一“笑”一“哭”,強烈的對照,被遺棄女子聲淚俱下的痛苦之狀,如在目前。
“哭”——表達對亡妻的愛戀。
“怪來醒后旁人泣, 醉里時時錯問君!”(元稹《六年春遣懷八首(其五)》)醉后吐真言,這是常情;醒來但見旁人啜泣,感到奇怪。一問才知道,原來自己在醉中忘記愛妻已逝,口口聲聲呼喚妻子哩!“時時錯問君”,再現了過去詩人一刻也離不了這位愛妻的情景。元稹對亡妻韋叢有著真誠執著的愛戀,悼念逝者,流淚的應該是詩人自己;現在偏偏不寫自己傷心落淚,只寫旁人感泣,從旁人感泣中見出自己傷心。詩句沉痛感人。凄惶之態,凄苦之情,撼人心弦。
“哭”——感嘆讀書無用、懷才見棄。
“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李賀《南園十三首(其六)》)讀書為何無用?有才學為何不能見用于世?詩句遒勁悲愴,把個人遭遇和國家命運聯系起來,揭示了造成內心痛苦的社會根源,表達了郁積已久的憂憤情懷。“遼海”指東北邊境,即唐河北道屬地。從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這一帶割據勢力先后發生兵變,全然無視朝廷的政令。唐憲宗曾多次派兵討伐,屢戰屢敗,弄得天下疲憊,而藩鎮割據的局面依然如故。國家多難,民不聊生,這是詩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一;由于戰亂不已,朝廷重用武士,輕視儒生,以致斯文淪落,這是詩人所以要痛哭流涕的原因之二。“文章”指代文士,實即作者自己。“哭秋風”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傷時事、哀悼窮途的文士之悲。此與屈原的“悲回風之搖蕙兮,心冤結而內傷。……魚葺鱗以自別兮,蛟龍隱其文章”(《九章·悲回風》)頗有相似之處。時暗君昏則文章不顯,這正是屈原之所以“悲回風”(“回風”即秋風)、李賀之所以“哭秋風”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