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 陸瑩瑩 吉嘉琪
?
C2C微商信用管理制度構建
——基于第三方平臺的引入
江蘇大學陸瑩瑩吉嘉琪
摘 要:互聯網WEB3.0時代使得C2C“微商”憑借低門檻、零成本、傳播范圍廣等特點迅速發展,但這一過程暴露的各類信用問題已經威脅到了微商未來的健康發展。本文探討了微商目前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從引入第三方平臺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解決方案,研究如何完善C2C微商信用管理制度,以期有效緩解現階段C2C微商信用危機。
關鍵詞:微商信用管理第三方平臺
微商是一種社會化移動社交電商模式,這一類新興行業的誕生依托于中國移動互聯網和微信平臺的快速發展,迎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熱潮。主要包括兩種模式:B2C模式和C2C模式。B2C模式是指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產品或服務的商業零售模式,例如微信公眾號、天貓商城、微信商城等;另一種形式也是筆者本文主要研究的模式——C2C模式,即個人用戶通過某一平臺直接進行交易的電子商務模式,目前被廣大消費者所熟知的微商平臺有淘寶、易趣、拍拍、當當等以及在各類社交工具中發布信息進行交易的微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兩者結合的模式例如B2C2C模式,即面向的是B端用戶,而二級入口內的微店除了自營以外,也向C端客戶進行開放。
筆者在調查消費者對電子商務模式偏好時發現,消費者由于微商價格優惠、種類繁多、操作簡潔方便、節約時間等方面優于實體店而產生購買偏好。同時除了在淘寶集市等典型的C2C微商購物以外,通過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社交軟件,以好友發布信息形式運作的比例明顯上升。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微商隨著時代不斷的發展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其一,一些C2C微商在淘寶、當當網站上擁有自己店鋪的同時,也會在微信、QQ等社交軟件發布動態信息以吸引好友注意,借助社交媒體在層層傳播的“熟人圈”中擴大宣傳范圍。而更多小規模微商則傾向于直接借助社交軟件開店,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免除平臺對交易的管理。其二,由于微信圈個人店鋪的大量出現,交易款項趨于直接在商家與顧客之間流通,或者通過社交軟件自行開發的支付系統進行支付,例如微信支付、微博支付、QQ財付通等。其三,微商依托社交軟件,現存好友成為微商交易的第一批客戶,此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識關系是微商交易活動的核心。微商進而通過好友轉發以及產品逐漸積累的口碑,樹立自己良好的信用,最終促進交易的實現,并逐漸以商品作為交易活動的核心。
2.1部分微商行為性質的轉變
目前,對于部分微商悄然轉變為傳銷的報道屢見不鮮,而傳銷也依托微商的外衣更為便利地進行活動。微商層層代理經營模式將售賣的商品價格提高至商品實際價格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微商虛假發布自己收入情況以及聊天記錄以吸引潛在客戶轉變為自己的下線代理,在招收代理時收取一定金額的“拿貨費”實則為傳銷中典型的“人頭費”。此類現象造成受害者蒙受損失,且誘使受害者通過同樣方式以期收回損失金額,如此造成惡性循環。最終人們談“微”色變,微商信用危機日益嚴重。
2.2趨于“社交化”的微商監管制度不完善
依托淘寶、易趣等交易平臺的C2C微商,購買了產品的用戶有權利對產品進行評價,以供后來消費者參考。然而,在一張自由的社交網背后,買賣雙方的道德風險也許會悄然滋長。網購平臺商家可能出現進行虛構交易的行為、同行業商家之間惡性競爭、行業內哄抬價格、買家差評后遭到賣家線下暴力威脅等問題。這些隨著微商興起而產生的問題現象無疑對監管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以外,多數交易平臺現行的信用評價體系簡單、評價級別選項單一以及好評率不能動態地表示一家店鋪最近的經營狀況,凡此種種都將不利于體現商品銷售的真實情況。
對于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個人好友模式的C2C微商,沒有了第三方交易平臺的限制,信用問題爆發得更加明顯。在此筆者闡述其中三種較為常見的問題:首先是買賣雙方身份信息不明確。賣家在社交平臺大量加陌生好友,或者通過親戚朋友口口相傳等方式擴大自己產品的影響范圍,而買賣雙方身份信息未經過認證,此舉使得微商交易對于買賣雙方都存在較高風險。其次,產品質量無保證。微信朋友圈交易的產品多數由賣家自行研究生產,其質量未經過認證。賣家往往通過對商品的拍攝及美化再配以文字以吸引消費者,而朋友圈中的好友作為微商第一批消費者,存在殺熟現象。最后,缺乏完善的信用評價機制。賣方單方面在朋友圈發布買家的對商品滿意的“證明”,缺乏真實可靠性。在筆者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有超三成的消費者認為微商的發展平穩,但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微商有衰退趨勢,所以信用問題已經成為微商長遠發展的掣肘之難。
2.3微商侵權問題制度保障不健全
微商交易的侵權問題包括對于買家來說的交易產品質量問題、物流過程中的商品損壞、售后服務無保障、個人信息的泄露等。同時也包括對于賣家而言的買家收到貨物拒不付款、惡意競爭、惡意評價等侵權行為。而由于缺乏身份認證、行為監管以及便捷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買賣雙方合法權益都得不到有效保護,不僅影響正常的經濟秩序也限制了微商的進一步擴大發展。
如今的微商制度僅僅靠買賣雙方對自身信用的規范并不能使人們增強對微商信用的信心。因而設立獨立且具有一定強制約束效力的第三方機構,制定行之有效的監管規則對微商信用進行“他律”已然刻不容緩。
3.1國家機構是第三方平臺建立的主力
筆者認為第三方平臺的建立涉及的范圍廣、人員多,將相關人、物納入管理必然需要建立一個龐雜的體系,政府機構憑借人民賦予其的權利在這一進程中必將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建議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將相關人員納入信用監管的范疇之中,建立個人信用體系。信用平臺建立應主要包括身份驗證方面、目前從事的職業、提供微商交易產品的詳細資料等。
信息收集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尤其需要強制力來保證其真實性,此為建立第三方平臺的關鍵第一步。后續的指標分析工作則可以由社會組織承擔:對于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的信用缺失問題,受害方可以進行實名舉報,若第三方平臺經核實驗證服務,將會將其記錄在案,對于存有異議的舉報結果也進行公示。此舉將買賣雙方信用缺失行為進行披露,增加了人們失信行為風險以及所帶來不良后果的嚴重性,人們在進行交易過程中有意識避免失信行為,從問題源頭有效控制此類現象,從而真正起到“他律”作用。
3.2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社交軟件起輔助作用
第三方支付以及社交軟件已經收集到的客戶基礎信息,可以在平臺建設中有力地輔助國家信用監管體系建設。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應當承擔對使用本軟件進行微商的交易進行記錄的功能,實時向第三方平臺輸送數據以便進行及時地分析和管控。賣家在從事微商交易活動前應在第三方平臺進行登記,進行初步資格審查,以期及早發現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店家,加強微商的準入門檻。買賣雙方可以向社交軟件進行反映舉報,如果確實存在嚴重失信問題社交平臺可以進行合理措施,比如封號、禁言等。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對于用戶的合法財產權益保障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支付平臺應加強對交易記錄的監管,對于信用缺失方對受害方所產生的經濟損失以通過凍結或追回等方式來為受害者提供保障。以期盡量避免由于監管體系不到位導致受害者蒙受損失,從補救措施方面增強消費者對微商信用體系的信心。
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微商作為一種迅速崛起的新型交易方式必然在發展上會遇到瓶頸。如何解決在其發展過程中的信用問題以期為微商未來發展拓寬道路是目前新型電子商務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國家主導的第三方獨立信用監管平臺最為有效,但建立過程中的經濟效益應被考慮在內,同時監管體系所帶來的個人隱私信息的泄露仍然值得探討。
[1] 徐銥璟.微商:野蠻生長之后[J].新營銷,2015(1).
[2] 陳顯友,周靜.基于第三方電子商務信用評價機制的構建[J].國際金融,2013(1).
[3] 王俊生.大數據時代微商監管的挑戰和對策[N].中國工商報,2014-12-13.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3(b)-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