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東方學院 周靜
?
產業融合視角下文化金融服務的興起與創新①
——以黑龍江省為例
黑龍江東方學院周靜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率型、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具有高知識性、高融合性、高附加值特征的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正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金融和資本是產業的血液,發展文化產業金融既有宏觀層面的增值價值,又有微觀層面的重要意義。文化產業金融不僅催生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是金融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與金融服務競爭的結果。
關鍵詞:產業融合黑龍江文化金融創新
在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融合發展的戰略背景下,“文化+”為經濟社會的劃時代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文化產業與科技、互聯網、旅游和金融服務等產業跨界高度融合,形成了更加合理、行之有效的市場化機制,強化創新所帶來的內生經濟增長活力,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核,文化產業成為創意、創新、創業大潮的新驅動引擎。從年均增量和相對數看,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1.1萬億元,占GDP的2.75%;2013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與GDP的比值為3.63%;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2.39萬億元,占GDP的3.76%,比2013年增長12.1%,比GDP7.4%的增速高出3.9%[1],4年時間翻一番,其中全國有7個省、市的文化產業占到GDP的5%以上。從名義增長率看,我國文化產業“十一五”時期(2006年~2010 年)為年均21.05%,“十二五”時期(2011年~2014年)年均21.32%,2005年~2014年10年間年均21.41%[1],文化產業正在逐步成為我國尤其是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支柱產業和核心經濟支撐。
黑龍江省文化資源豐厚,流人文化、金源文化、歐陸文化等多元交融薈萃;黑龍江景色迷人,春季山清水秀、夏季清涼怡人、秋季金桂飄香、冬季瑞雪紛飛,大森林、大平原、大冰雪、大油田獨具風采;黑龍江民族精神源遠流長,闖關東精神、抗聯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永垂不朽。目前黑龍江把文化產業從“十大產業”的現代服務業中分離出來,深度挖掘優勢產業,激活內需增長動力,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10年210億元增加到2013年432.3億元,年均增速27.2%, 占GDP比重由2%上升到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由2.9%上升到4.9%。而哈爾濱2014年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21.67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6.03%,2015上半年實現產值超過700億元,助力哈爾濱市上半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37.4億元,同比增長6.9%[2],更好地發揮了哈爾濱在全省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2.1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
金融介入文化,堅持開發開放融合戰略,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提升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優化文化產業布局,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增效升級。面對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的下行壓力,黑龍江省積極探索轉型發展新路,扎實推進文化產業改革,截至2015年7月,文化事業單位實現轉企改制276家,核銷事業編制11246個,完成全省廣電網絡重組,開展省出版集團與中教集團合作戰略。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深化新聞傳媒單位內部改革,構建現代文化服務體系,增強了文化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牽引力、帶動力和輻射力。
2.2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金融介入文化,尤其是財政資金的投入,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將活躍和豐富文化產業的資金渠道,促進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全面協調發展。自2008年中央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以來,全國已累計安排242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4100多個項目,僅2015年度中央財政下達50億元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850個項目,較2014年增長6.25%[1]。而黑龍江省累計獲得扶持超過4億元,扶持文化創意企業40個,特別是近兩年在調整專項資金扶持方向、增加重大項目和重點工程的投資補助比例,破解了小微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2015年,全省開工建設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文化產業項目91個,截至11月底完成投資79.9億元,建成使用或部分使用項目28個,23個項目進入收尾階段。哈爾濱市積極推進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博物館95個、公共圖書館(含社區分館)68個、大型文化休閑廣場20個、示范社區文化中心151個、農家書屋1882個。齊齊哈爾市高度重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大對構建市、縣、鄉、村四級文化服務網絡的資金投入,2014年以來投入621萬元,完成166個中心村的文化設施建設;2015年投入1605萬元,啟動107個中心村文化設施建設[2]。
2.3加強骨干文化企業建設
金融介入文化,能讓有市場潛力和創新商業模式的企業迅速做大做強,樹立在行業的領軍地位。目前,黑龍江省內已有國家特色文化產業重點項目7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9家、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1家、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18個、通過認定的動漫企業15家。其中,哈爾濱在“十二五”期間先后投資約200億元,打造了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成平房動漫游戲基地、太陽島景區、冰雪大世界、同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松雷原創音樂劇基地國家級示范基地5個,黑龍江現代文化藝術產業園區、哈爾濱新媒體動漫產業園區、哈爾濱伏爾加莊園等省級示范園區基地19個,完成省“十二五”同源“小笨熊”閱讀視聽互動平臺、波塞冬海洋公園、萬達文化旅游城、印刷出版文化科技產業園等23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阿城版畫藝術園區以版畫創作展覽為龍頭的專業美術機構,正成為推動阿城區版畫創作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載體。總投資2億多元的松松小鎮是一個融文化、科技、娛樂、商業于一體的兒童文化創意主題產品。通過創新文化產業形式、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更多創意新穎、品質優越的文化創意產品和知名品牌,并將其作為文化產業項目向省內外城市輸出。
2.4豐富文化產業融資渠道
金融介入文化,可以促進金融產品尤其是證券、保險、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的研發,擴大文化產業的資本來源渠道和全民參與熱情。到2013年為止,我國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有103家,總募集金額達到1408億元。2014年,文化產業共發生159起并購事件,并購總金額超過1000億元。2015年1月~11月,文化產業股權投資事件發生562起,涉及金額高達867.21億元人民幣,其中,股權投資活躍度最高的是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共266起,而居于第二的移動互聯網服務業有93起[2]。并成立了東北三省首支由政府主導的文化產業引導資金,相繼為40家文化企業進行了貸款授信,授信總額度達到16745萬元,16家文化企業辦理貸款,實際貸款總額度5520萬元[1]。
3.1文化產業融合程度低
黑龍江省文化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間的單向融合,離中級階段的兩產業雙向融入和高級階段的兩產業無邊界一體化狀態相差甚遠。文化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存在形式單一,多種文化元素猶如珍珠般散落在城市當中,關聯配套產業滯后,產業鏈條較短。具有“領頭羊”示范帶動作用的骨干企業更少,國有文化集團管理體制和運營機制尚未建立或健全,缺少核心競爭力,大而不強,市場占有率較低,產業拉動、集群效應不夠,缺少產業概念及品牌提煉,企業經營業績波動大,盈利能力不穩定,助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能力很有限,與金融機構合作的經驗比較匱乏,很難得到金融的支持。改造傳統文化產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提升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相關產業的融合度是解決當前制約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短板”和“軟肋”的關鍵所在。
3.2信息不對稱問題
文化產業的發展要想獲得金融支持,信息暢通是至關重要的。目前大多數小微文化企業自身價值主要是通過創意服務等無形資產來實現,但創意和版權估值難的問題尚未徹底破局,文化交易市場和版權評估機構缺乏,而擁有金融與資本的投資者對深度介入文化產業研究缺乏專業性的理論認知,對版權、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評估缺乏基本的實踐操作,文化人才特別是優秀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短缺,導致投資者很難依靠傳統授信方式判斷文化企業的承貸能力。鑒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無形資產難以用于質押融資與傳統金融重抵押的授信模式,文化創意企業很難獲得傳統金融的融資支持。信息不對稱問題從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黑龍江文化金融的發展。
3.3融資模式比較單一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金融的基本模式是“籌-投-貸”通道,文化資本市場上起主要作用的資本主體正在從政府資本和金融資本下沉至產業資本和民間資本。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達24339億元,比2005年只有2892億元增加了7.42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是2005年為3.26%,2014年達4.75%[1]。投資貢獻率比較高,但是投資不穩定和投資來源不合理。這些資金中自籌資金的比重畸高,來自商業銀行信貸和股權投資基金等資金非常少,如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中來源于自籌資金的比重“十一五”和“十二五” 時期分別是年均75.82%和81.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來源于國內貸款的占比“十一五”和“十二五”時期分別為16.98%和13.62%[1]。而且資本市場對文化產業持觀望態度的較多,例如2014年我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共有40支,總規模約1200億元,不僅規模與其產業相比就不算很大,而且真正投資的項目沒幾個,甚至有的基金從未投過任何項目[2]。據統計,目前黑龍江小微文化企業累計貸款余額近50億元,融資擔保公司已先后為10多家小微文化企業擔保融資近2億元,但對支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支柱產業杯水車薪,文化投融資渠道需要進一步拓寬。
3.4文化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文化產品出口已初具規模,但產品傳播運用高新技術創新不夠,與發達國家相比,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總量約為9430.74億元,人均消費支出為671.5元,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6%。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087.9元,占比5.4%,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07 元,占比2.5%[1],遠遠低于發達國家10%~12%的平均水平。當今主要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產值占GDP的份額分別是:歐洲國家10%~15%、韓國15%、日本20%、美國31%。2014年我國貨物貿易總額約為26.4萬億元人民幣,而核心文化產品的出口額為220.4億美元,相當于1353.87億元人民幣,與其之比約為0.057%。2015年版權產業創造42725.93億元人民幣的行業增加值,商品出口額2912.34億美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已達7.27%,提供1643.81萬個就業崗位,在各國中處于領先水平,但結合就業人數指標來看,我國版權產業勞動生產率在世界處于中等水平,產業單位從業人員創造的價值并不高,仍帶有明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特征[3]。
3.5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不健全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存在著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許多地區的文化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職能分割、政企不分和多頭管理的行政管理模式。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整合發掘,多數地區媒體、旅游、廣電、出版等相關部門各自為政,文化市場多頭執法,尚未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產業管理體制,管理機制落后。文化單位市場化改革不徹底,部分轉企后仍然保持著事業性質,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干預較多,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缺乏活力,評價機構和信用保證機制不健全。城市交通秩序、環境衛生等方面的“臟亂差”狀況比較明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文化產業競爭力較弱,文化創新能力不強,市民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性格特征和審美情趣等新的人文精神需要不斷地培養,綜合文明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4.1加快文化與金融的融合
在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今天,推動“文化+金融”的跨界融合模式,強化文化產業的資本融合度,既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實際需要。黑龍江省制定了產業融合發展激勵政策,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傳統制造業、綠色特色農業和旅游業等相關產業融合,促進文化資源與金融資本緊密對接,充分開發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特點和融資需求的信貸產品與服務,完善文化金融融合發展服務體系,探索建立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全面打造融合經濟產業鏈條,形成了符合龍江文化特點的文化投融資模式。發揮省屬骨干文化企業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開拓者和優秀企業文化的示范者作用,鞏固現有轉企改制成果,樹立文化企業在資本市場的主體地位。
4.2搭建投融資服務平臺
4.2.1完善信息交流平臺
我國文化消費綜合指數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長率為5%,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指數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長率為11.33%[2]。如此龐大的產業需要文化金融,需要資本市場融合度,文化金融學術領域還需要加強高端的跨界學術研討和交流,培養既了解文化產業發展,又懂得融資業務的復合型人才。為此應推出一套實用的、有北國風格的創意訓練課程和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如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推動的“中國文化金融50人論壇”,聚集了眾多來自文化企業、金融機構和政府決策部門等各界的著名經濟學家和金融學家,搭建促進文化和金融等產業融合發展的“創業支持平臺”,為文化金融研究探索一條新路,進一步創新觀念以拉動消費,不僅為黑龍江省文化、新聞、影視、音樂等眾多文化藝術企業搭建起了互相交流學習和交叉服務的平臺,也將打造黑龍江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4.2.2建立“互聯網+文化創意+金融”的新型孵化平臺
在“互聯網+”的浪潮下,借勢“互聯網”的營銷趨勢,強化“冰雪之冠·黑龍江”的品牌形象,充分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和社會化媒體,創新營銷手段、渠道和方式,促進優勢資源整合,努力打造文化品牌。當前文化產業最活躍的就是眾籌模式,民間資本的積極性正在被激發。依托于互聯網,匯聚文創領域專業的人才、創意創作資源和豐富的項目,開辟新型互聯網融資渠道,構建文化創意產業的資源整合平臺,壯大信息消費和拉動新興消費,孵化優秀文化創意項目。全面融入眾創、眾包、眾扶、眾籌新模式,充分發揮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研究探討新金融尤其是共享金融、眾籌金融在文化產業中的作用,積極探索創新機制。互聯網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以藝術品產業鏈各項服務功能為縱軸,借鑒“阿里+京東”的商業模式,實現“平臺+自營”的核心競爭力,為整個文化產業提供全方位立體化服務。
4.3開拓多種融資渠道
構建起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企業投資為主體,金融機構積極支撐,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的金融產業鏈為文化企業服務。通過政府給予貸款貼息和稅收優惠,引導和帶動多渠道資本參與投資文化產業核心領域和新興文化業態。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改制,推動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參與面向文化產業的創業基金設立,投資文化企業債權和股權,形成金融資本、民間資本和外來基金與文化企業的對接。拓展文化企業的保險業務,擴大保險在文化產業中的滲透度和覆蓋面,開發適合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新型保險產品,特別針對中小文化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完善政策、創新機制、拓寬渠道,積極探索符合實際的文化投融資模式,改進和完善財政性資金使用方式,推進無形資產二級交易市場建設,實施銀行貸款貼息政策,建立中小文化企業貸款擔保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加大扶持民營文化企業跨界融合與新興行業,開辟綠色通道并幫助疏通、協調融資渠道。目前,進入融合型新產業領域的民營實體已超過500家,其中,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100多家大型融合型農莊已分布于城鄉四周。
4.4加強中外文化金融合作
隨著文化產業“走出去”、“請進來”的“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政府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引導社會資金加大對文化出口企業的支持力度,讓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實現“混合”,通過共同組成基金,既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又可讓社會資本將市場思維帶入基金的運作。黑龍江省利用中俄地緣優勢充分借鑒國內外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加強文化產品的創造力和創新性,把政府項目與商業運作、政府交流與民間交流、文化交流與文化貿易相結合,提高產品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打造哈爾濱成為中國東部陸海絲綢之路,構建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文化貿易交流新格局。2014年7月中俄博覽會,黑龍江省文化產業共有32個重點項目現場簽約,涉及出版發行、新聞傳媒、數字內容、動漫游戲、文化旅游等多個領域,金額達118億元,中俄共建“龍江絲路帶”文化[1]。另外,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英期間成立的中英影視投資基金,按計劃基金總規模在2020年達到150億元人民幣,強化文化產業融入全球文化產品生產和消費大循環中,這既是我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國全球經濟地位的需要。
4.5優化文化產業政策體系
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應制定和完善財政、稅收、金融等多種手段與文化融合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強化政府在市場監管、規劃引導、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的政策調控職能引導產業健康發展。“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省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扶持發展政策,整合和完善相關法規,進一步放開文化產業領域的市場準入限制,營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實現文化投融資主體多元化,努力建設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哈爾濱文化。哈爾濱市政府還推行四證合一(工商、稅務、代碼、社保),以提高統籌協調能力和辦事效率,降低行業門檻,發揮特色文化優勢和毗鄰俄羅斯區位優勢,打造品牌效應,促進文化產業向其他行業深度融合滲透,建立產業的泛文化格局。
[1] 中國文化產業信息網[EB/OL].http://www.ci-360.com.
[2] 創意時代·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黑龍江站[EBOL]. http://www.ccitimes.com.
[3] 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EB/OL].http://www.ce. cn/culture.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3(b)-145-05
基金項目:①2015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產業融合視角下黑龍江文化金融服務的興起與創新”(15JYE13)。
作者簡介:周靜(1980-),女,黑龍江尚志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從事金融學、產業經濟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