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財經大學 王瑞
?
關于經濟新常態下六安市產業發展路徑選擇的研究
安徽財經大學王瑞
摘 要:六安市一直以來以農業為產業經濟發展核心,許多其他產業目前還處于真空期、籌備期或起步期,產業結構亟待升級。經濟新常態要求經濟從粗放型、數量型和低成本驅動轉向集約型、質量型來進行發展,將經濟發展動力更多的轉向服務業發展和創新驅動。本文旨在通過對當前六安市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自身資源優勢的分析,找到適合六安市產業發展的路徑,為六安市制定合理的發展戰略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產業發展機遇挑戰路徑選擇
六安市地處江淮之間,大別山東北麓,境內多山地丘陵,長期以來以農業為主,農業是其產業發展的核心,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產業發展不均衡,總體經濟發展在安徽省內仍處于落后地位。目前,六安市除了原有的農業儲量資源外,其他產業經濟的發展尚處于真空期或籌備期。雖然近年來基于政府投資以及受益于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六安市整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以及道路交通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和發展,但由于房地產行業缺乏持續性,會導致經濟發展的后期失衡,所以六安市在產業經濟方面的建設與發展還比較薄弱。
2.1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
隨著國家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推動和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規劃設立,順著東產西移的潮流,六安市正在迎接著產業發展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首先在區位上,六安市“貫淮淠而望江海,連鄂豫而銜中原”,作為大別山北麓的中心城市和安徽省省會經濟圈副中心城市,既是全國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又緊鄰中部空港新橋機場,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對外交流十分便捷,是全國產業集團理想的區域性儲備中心、流轉中心、產業基地與銷售中心。其次,在資源儲備上,六安市土地資源豐富,用地成本低,勞動力充足,用工成本低,物產豐富,能夠提供大量的農產品、礦藏作為產業發展的原材料和燃料。另外,還有豐富的水電資源可以提供能源,眾多的自然景區和人文景觀可以用于發展旅游業,符合產業發展建設和產能擴張的各項條件。
除此之外,六安市在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優勢也十分明顯,不僅有中部崛起戰略助力產業發展,還早在2010年就被國務院正式列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同時,六安市作為紅色革命老區,國家更是重視其經濟發展,在政策上大力扶持。
2.2產業發展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雖然目前的六安市產業發展處于良好的政策環境中,但是仍然面臨著許多嚴峻的挑戰,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六安市的產業基礎十分脆弱,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和工業體系,也沒有大型產業項目建設方面的經驗,產業生態環境不成熟,市場服務機制不健全,事實上更加偏向于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沒有良好的產業基礎,缺乏有效的發展機制,是六安市進行產業布局急需應對的難題。另外,從六安市所處的地理位置上來分析,六安市既在江蘇之后,又居安徽之西,這直接導致其在產業發展戰略東進與承接東產西移時受到兩道資源攔截屏障——“蘇江障”和“皖江障”。南京作為一座吸納性城市,與沿江的6市15縣組合在一起減緩了長三角產業轉移進入安徽的速度,阻礙了優質產業資源向六安市的承接,形成了對六安市的第一道資源攔截屏障,即為“蘇江障”。另外,從皖江城市一帶來看,六安市地處皖江城市帶的最西面,地理位置比其他城市都要差。而合肥憑借省會優勢和以巢湖、六安為兩翼的地理優勢,擁有更多吸收資源的機會,形成了六安市第二道資源攔截屏障,即為“皖江障”。經過這兩個城市帶對長三角西移產業的篩選吸收,一些優質的企業或產業就會被吸納在當地,而進入六安地區的產業可能少之又少,或者是一些相對落后的企業和淘汰產業,能耗高,污染重,但附加值低,效益低,這將對六安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生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而生態環境優勢是六安市發展的一個最大可持續的優勢,這損壞了我們最根本的利益點,也違背了我們產業發展的初衷。另外,六安市本身并不是一個消費型城市,城市的規模和發展的速度尚且不能強有力地拉動產品消費,所以短期內大規模轉移進來的各產業產能還需要其他地區共同去消化,而產品對外輸出無疑會加重物流成本,對產業發展的成本控制造成不利影響。此外,現代社會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六安市正值產業建設高峰期,需要引進大量高端人才,但目前在人才方面的建設尚不到位,也沒有完善的人才招攬計劃,人才市場還處于相對原始的狀態,因此,吸引人才入“皋”亦是當務之急。
2.3應對策略和路徑選擇
分析六安市的資源優勢與劣勢,制定出符合六安市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發展戰略,仍然任重而道遠。首先對于農業來說,當今社會,農業經濟仍然是構成國內生產總值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在生產價值鏈中不可或缺,它的發展與其他許多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就針對六安而言,一直以來以農業為產業經濟發展核心,對六安市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所以,我們要繼續保持農業發展的勢頭,但這并不意味著循規蹈矩,一成不變地延續之前的發展模式,而是要揚長避短,認真地解決三農問題,變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為現代新型農業發展模式,重點是發展有機農業,發揚“褚橙柳桃”的作風。
目前,農民依舊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來肥沃土壤和驅除害蟲,雖然這些會起到顯著作用,但是殘留的農藥會引發了愈來愈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同時對生態環境也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因此,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消費者的心理,抓住市場需求,努力推廣有機農業的發展模式,既天然又安全,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實現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還要加強農副產品的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同時綜合應用多種廣告營銷手段,提高產品知名度,增強六安市名優特產的品牌價值。
面對“蘇江障”和“皖江障”對東產西移的削弱作用,六安市要大力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如棉麻輕紡業、食品加工業等,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大投資的力度,最大限度地發揮招商優勢,增強自己的產業環境基礎,努力把長江三角洲地區一些性價比高的產業吸引進來。還可以架設能夠穿越這兩道資源攔截屏障的橋梁,深入細致地對其產業集團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進行研究,從而制定出針對性的策略進行主動攻擊。同時也要兼顧到這些產業的能源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我們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而一味地追求經濟效益。
六安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應成功地利用這些資源去規劃景區,發展服務業,可謂是“一舉兩得”,既可以保護、美化環境,又可以增加經濟效益。其中不僅有眾多紅色旅游資源,還包括兩處4A級景區,七處3A級景區以及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別山,如國內知名的重要旅游景點佛子嶺水庫、天堂寨、壽縣古城等。政府可以在這些旅游景點上加大財政投資,增加一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滿足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觀光。同時積極建設美好鄉村,以六安獨特的恬水淡香營造良好的旅游氛圍,蜿蜒的田埂、布滿丘陵的茶園、清澈的小溪,再加上散發鄉土氣息的農家樂度假莊園,做做趣味的果蔬采摘活動,聽聽農民們最淳樸的笑聲,賞賞靜美的鄉下景色,享受一段愜意的農家生活,這些都是六安市對外旅游宣傳的特色名片,也是吸引廣大都市游客的最好招牌。與此同時,市政府要配合旅游產業快速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積極利用旅游業大力發展服務業,順勢優化產業比例,構建新型城鄉經濟發展道路。
2.4走“互聯網+”之路
當今時代,互聯網已深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必須要學會利用好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作為經濟的杠桿,降低成本投入,通過提高效率、便捷溝通、加強管理,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享受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經濟紅利。就以農業為例,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電子商務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步伐、促進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已刻不容緩。六安市要積極推動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生產、農產品廣告宣傳、銷售、運輸等各領域的運用,通過網絡使產業鏈各環節緊密結合,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建設融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于一體的農業專業化電子商務平臺,先吸引一批有規模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入駐,予以支持引導,增強他們作為現代農產品企業在市場上的適應性,調動他們開拓外地市場的主動性,培育出一部分優秀模范企業,在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再大力開展電子商務促農業、進農村綜合示范,吸引更多的小企業和零散農戶。
當然,線上交易離不開線下支持,六安市政府要建設好相關配套設施,諸如建立大型農產品市場、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等,同時鼓勵廣大企業走出去,在省內外大中城市開設一些農產品專營店和連鎖店,以線上推廣帶動線下銷售,以線下服務促進線上交易。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互聯網+”為驅動下,組織農業產業化企業與京東、阿里巴巴、亞馬遜等以及類似的外部電商平臺開展對接與合作的同時,我們也要建立自己的信息產業園,廣納賢才,自主開發構建一些物流快遞平臺、交易支付平臺或其他商貿平臺以及用戶終端軟件,通過提供第三方服務來產出更多的經濟效益。
在經濟從粗放型、數量型和低成本驅動轉向集約型、質量型來進行發展的經濟新常態下,六安市要努力優化產業結構,對落后產業進行調整升級,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各產業方面的發展規劃,既要立足本地實際情況,找準自身定位,同時又要凸顯特色,發揮自身優勢。重視第三產業和人才高地建設,鼓勵創新,利用新興技術,整合信息資源,通過尋找新的突破口,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來加快六安產業發展的步伐,最終讓六安人民享受到產業發展的成果,過上富足美好的生活,也使六安市能夠為我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1] 余佳華,黃潤.基于RMP分析的六安市鄉村旅游深度開發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2(6).
[2] 張鵬順.以自主創新促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0(30).
[3] 李修俊.六安工業經濟發展現狀、趨勢及定位研究[D].合肥工業大學,2008.
[4] 張曉勇.電子商務的發展趨勢[J].價值工程,2012(29).
[5] 羅瑤.農業城鄉統籌規劃研究——以六安市農業城鄉統籌規劃為例[J].中華民居,2014(6).
[6] 安徽六安:“互聯網+綠色”開創農業強市新格局[N].皖西日報,2015-11-29.
[7] 陳彬.新時期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5(11).
[8] 陳文福.西方現代區位理論述評[J].云南社會科學, 2004(2).
中圖分類號:F2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3(b)-1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