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學 雷玉紅
?
新時期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研究
青海民族大學雷玉紅
摘 要:生態經濟發展是新時期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的主方向,強調依托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以更好地促進生態經濟的發展。本文分析了新時期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闡述了生態經濟發展下的法律制度現狀,并以此作為深入論述的切入口,從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建立、助力生態產業發展、培育成熟的生態市場等方面,論述了基于法律制度建立下深化生態經濟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新時期生態經濟發展困境法律制度建立
生態經濟建設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基調,對于深化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生態經濟發展取得了諸多成效,但在生態經濟發展中仍存在問題與不足,因而也強調深化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生態經濟發展的立足點,在于依托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夯實發展的基礎,并助力生態經濟形成新的發展局面。本文立足于對生態經濟的研究,也結合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現狀,基于法律制度建立,就如何深化生態經濟發展,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1生態經濟發展思路不清晰,缺乏足夠的重視
生態經濟的構建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更是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產業經濟發展快速,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鞏固產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更要強化生態經濟的構建步伐。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地方經濟建設,強調GDP的增速,而忽視了生態經濟的構建。從實際來看,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總體滯后,主要在于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薄弱,缺乏地方政府的重視。雖然在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規劃指導,但地方在生態經濟建設上的主動性缺乏,導致生態經濟發展出現了“重生態保護、輕生態經濟”的發展情形。因此,新時期生態經濟的發展,關鍵在于夯實發展的基礎,轉變發展理念,為生態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內部條件。
1.2生態保護壓力大,環境保護與生態經濟形成沖突
發展生態經濟,立足點在于如何實現環境保護的最大化,實現生態經濟效益的最優化。但是,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決定了現階段生態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形成了沖突,生態保護壓力的增大,對生態經濟的建設形成了有力沖擊。當前,很多地方生態經濟流于形式,在經濟發展的現實需求之下,“犧牲生態經濟,發展工業經濟”的問題仍然存在。首先,我國現階段的經濟仍處于發展階段,對環境的破壞性因素較多,這也就為生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直接影響;其次,生態經濟發展對傳統經濟模式形成了沖擊,需要我國經濟發展做出調整,以適應生態經濟建設的需求。但經濟發展調整是一個過程,這期間存在的發展矛盾依舊存在,并逐步激化,這會對生態經濟的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1.3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不完善,缺乏成熟的發展機制
相對于傳統經濟發展,生態經濟作為一種新型模式,對于優化產業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地方來看,我國生態經濟發展水平低,且所形成生態經濟價值鏈不完善,這也成為生態經濟發展所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一方面,我國生態經濟發展模式不完善,發展所需承擔的成本太高,這也地方政府在推進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一定的遲疑,發展的步伐小、舉措不夠;另一方面,缺乏成熟的發展機制作為保障。發展機制的建立,是當前生態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但無論是生態旅游模式,還是生態農業發展,生態經濟市場的發育程度較低,缺乏相應的產品及基礎設施,這也是造成生態經濟尷尬發展的重要原因。
1.4法律制度不完善,相關法律的導向力不足
生態經濟的發展,其推動力還是在于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為生態經濟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內外環境。但從實際來看,我國生態經濟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法律的導向力比較欠缺。一方面,我國相關法律的法律理念相對滯后,如《循環經濟促進法》在生態經濟建設發展中的作用力未能充分體現,且滯后的法律理念也讓其在發展中,逐漸不適應當前的生態經濟發展需求。因此,在深化生態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我國應著力于生態經濟的法律制度建立,從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理念的創新等方面,構建更加契合,并有助于推動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
2.1法律條款缺乏協調性、規范性,法律的效力不足
為適應生態經濟的發展,建立健全生態經濟法律制度,是生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從現行經濟發展情形而言,相關法律在促進生態經濟發展中的效力不足,究其緣由,在于法律條款缺乏協調性、規范性,甚至與一些法律條款存在沖突,這不僅弱化了法律條款的法律約束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法律效力的發揮。首先,法律條款內容存在相互矛盾的問題。現行的若干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條款,與生態經濟的發展需求不協調,存在發展抵觸的問題。因此,法律的導向力難以發揮,法律在促進生態經濟發展上的作用力被弱化;其次,法律條款的規范性不足,在資源回收管理、生態建設、低碳經濟發展等領域,缺乏完備的法律支撐,以至于生態經濟發展所需的法律效力欠缺。
2.2政府的主導力不足,法律制度缺乏公眾參與
無論是深化生態經濟發展,還是推進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建立,都強調政府這一主導力量的融入,以更好地發揮法律制度的作用力,助力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我國政府在生態經濟發展、法律制度建立兩個方面,兼顧的作用力不足,主導力量的缺失,勢必會影響生態經濟的建設發展,同時也制約了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其次,公眾參與的積極性不足,參與的群眾面相對較窄,法律制度缺乏公眾的參與;最后,生態經濟評價、考核制度欠缺,且在生產者責任延伸、重點監督制度的建立等方面,都缺乏法律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2.3法律制度建立滯后于生態經濟發展,發展的基礎性問題突出
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推動生態經濟的發展,但法律制度滯后性問題,直接影響生態經濟的發展進程。當前,我國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建設滯后于生態經濟發展,生態經濟發展所需的法律環境、法律保障,都無法在實際的發展中得到最大程度地滿足。一方面,我國生態經濟發展快速,現有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前的發展需求,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仍需對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進行完善,以更好地滿足生態經濟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生態經濟的被動局面,在于發展的基礎性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法律制度的實施機制、責任機制欠缺,導致法律制度在促進生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力難以充分發揮,出現生態經濟發展基礎不牢,法律保障力不足的現實窘境。
深化產業結構轉型,助力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都是新時期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基于法律制度建立下生態經濟發展的深化,是助力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之舉,也是生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在筆者看來,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在于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并從助力生態產業發展、培育成熟生態市場等方面,深化生態經濟發展,實現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前行。
3.1完善生態經濟法律制度建立,夯實生態經濟發展基礎
我國強化對生態經濟發展法律制度的建立,充分表明我國重視生態經濟發展的決心,并在法律制度層面上,強調生態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但建立健全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仍是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方面。首先,我國應優化相關法律制度,消除法律條款不協調、不規范的現實問題,強化法律制度在生態經濟發展中的效力;其次,著力于生態經濟法律制度理念的先進性,解決法律制度建立滯后于生態經濟發展的尷尬情形;最后,強化政府在建立與發展中的主導力,協調好法律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抓好生態經濟發展基礎的建立工作,確保生態經濟發展有扎實的法律制度基礎,也有廣泛的群眾參與,這樣才能構建生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3.2培育成熟的生態市場,形成生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我國生態市場不夠成熟,缺乏良好的生態產品。因此,在發展生態經濟的過程中,應注重依托法律制度的建立,對生態經濟進行培育,促進生態市場的成熟。首先,法律制度的建立應發揮法律的導向力,對生態市場的規范和引導,為生態市場的培育創造良好的內外條件;其次,我國生態經濟發展快速,現有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前的發展需求,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還仍需對生態經濟發展的法律制度進行完善,以更好地滿足生態經濟的發展需求。
3.3著力于生態產業發展,實現生態經濟發展新突破
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面,在于著力生態產業的發展,依托法律制度的規范與導向力,逐步形成有序的生態產業市場。在農業產業發展中,應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資源整合、產業合理配置的發展情形之下,更有助于提高生態經濟的發展活力。(1)法律制度的建立應立足于生態經濟發展的需求,發揮好法律制度的規范性、約束力和引導力,為生態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2)生態經濟發展要實現新的突破,生態市場的規范性發展,仍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因此,我國應重視生態經濟發展法律制度的建立,依托法律制度的效力,助力生態經濟發展的新突破,這才是新時期生態經濟發展所必須的。
綜上所述,我國為深化生態經濟發展,強化了生態經濟發展法律制度的建立。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等問題,對生態經濟發展形成了較大影響。因此,深化生態經濟發展,應切實做到以下三點:(1)完善生態經濟法律制度建立,夯實生態經濟發展基礎;(2)著力于生態產業發展,實現生態經濟發展新突破;(3)培育成熟的生態市場,形成新時期生態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1] 才讓旺秀.甘南牧區發展生態經濟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D].西南民族大學,2011.
[2] 邵澤春.我國生態經濟發展法律保障機制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0(03).
[3] 陳光欽.新時期綠色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4(07).
[4] 王梅.新時期農民環境權的保障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09(03).
[5] 孫增芹.低碳視野下我國頁巖氣法律制度構建研究[J].生態經濟,2015(10).
[6] 馮艦軍.推動企業生態經濟管理的政策系統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04).
中圖分類號:F2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3(b)-1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