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左江花山巖畫:駱越舞蹈藝術的絕響

2016-03-17 02:38:21覃彩鑾
歌海 2016年6期
關鍵詞:動作

●覃彩鑾

左江花山巖畫:駱越舞蹈藝術的絕響

●覃彩鑾

廣西左江花山巖畫以密集的分布、險峻的懸崖、宏大的畫面、眾多的圖像、程式化的組合、獨特的風格、豐富的內涵和重要的價值,在世界巖畫藝術中獨樹一幟。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的第40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巖畫第一次也是至今唯一一項躋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實現了中國巖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填補了中國巖畫類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缺憾。左江花山巖畫以舉手蹲足的舞蹈人物圖像為主,占全部畫像的90%以上。舞蹈人物圖像有正身和側身兩種,但舞蹈姿勢基本相同,皆作雙手曲肘上舉,兩腳叉開作半蹲式,凡左江流域各巖畫點的人物圖像皆為此種姿勢。那么,左江花山巖畫手舞足蹈的人物圖像和程式化的圖像組合所反映是何種形式或性質的舞蹈?其文化意蘊為何?與世界各地的巖畫相比較,左江花山巖畫舞蹈的獨特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左江花山巖畫舞人圖像的種類、形態及組合形式

左江花山巖畫是戰國至秦漢時期生活在左江一帶的駱越人舉行盛大祭祀活動,以歌舞娛神祈神的形象反映,是駱越舞蹈藝術的絕響。畫面中的舞蹈人物圖像分正身和側身兩種,均采用投影式的色塊平涂法繪成。正身舞蹈人物圖像是圓頭,或頭頸連成粗或細長方形,雙手曲肘上舉。身軀多為上粗下細的倒三角狀,有的為上下同寬的柱狀,有的腰間作弧線內收。雙腳作大跨度叉開,曲膝向下呈半蹲式,形體大小不等。側身舞人圖像數量眾多,多環繞在畫面中心高大正身人物的左右或四周,面向左或右,手腳向同一側伸展。雙手多曲肘上舉,也有的平直斜上舉,有的頭、頸、身連成一直線,有的頭略后仰。雙腳呈半蹲姿勢。還有個別側身人呈仰臥和俯臥狀。大部分性別特征不明顯,但也有一部分比較明顯。如有的腹部隆突,頭部后側有長垂辮,應為女性;有的小腹下有一上翹的短線,應是表示男性勃起的生殖器。

在眾多的正身舞人圖像中,由于所處的位置、形態、裝飾的不同,其地位、作用、動律及意蘊也不盡相同。位于畫面中心形體高大、裝束特殊的正身舞人應是主持祭祀儀式的巫師,同時也是集體舞蹈的領舞者。環繞其四周的眾多形體矮小的正身或側身人,應是參加祭祀活動的部族成員,他們在祭師或領舞者的率領下,按照統一的舞姿和節奏,翩翩起舞。

在畫面上,還有許多內帶芒星的圓形圖像,圓圈內芒星3~12芒不等。廣西出土的古代銅鼓,鼓面中心都鑄有帶芒星的圖案。因此,此類內帶芒星的圓形圖像,應是駱越民族在舉行盛大祭祀活動敲擊銅鼓以節奏舞蹈娛神祈神的反映。在左江花山巖畫的畫面上,有側身人持舉銅鼓,或掛于側身人隊列上方,或處于眾圖像群中,有處于畫面中心高大正身人物腳下。根據壯族螞蟲另節活動時圍繞銅鼓舞蹈的場景,左江花山巖畫上眾人隊列中的銅鼓圖形,應屬銅鼓舞類。

左江花山巖畫上的舞人圖像,多是以一定的隊列或組合形式出現。其隊列組合主要有橫向隊形、縱向隊形、圓圈形,還有的呈散發式。

(一)橫向隊形類型

這是左江花山巖畫中最常見、數量最多的一種舞蹈隊形。其特點是數量不等的正身或側身舞蹈人圖像平行排列成一橫排,中間有一個形體高大、腰佩刀劍、裝束特殊、舉手半蹲式正身人,左右兩邊有序地排列著形體較矮小的正身或側身舞人,同高大人物呈相同舞姿。

(二)縱向隊形類型

在縱向隊形中,既有正身舞人,也有側身舞人圖像,其排列形式是自下而上依次延伸呈縱向或豎列式,人物形體和裝束基本相同,沒有形體高大的中心人物,且間距疏密不一,有的呈疊羅漢式。這種形式的圖像組合多見于面積較小、圖像種類和數量較少的畫面上。

(三)圓圈隊形類型

圓形舞人隊形通常見于規模較大、圖像較多的畫面上,是左江花山巖畫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隊形組合形式。其特點是畫面規模多較宏大,圖像眾多。在畫面眾多圖像的中心有一個形體高大、腰佩刀劍、腳下有犬或銅鼓、頭飾特殊、舉手叉腿呈半蹲足的正身人,眾多動態一致、形體較之矮小的正身或側身人環繞其四周,圍成圓圈形舞動,呈“眾星捧月”狀。

(四)散發式類型

這種類型的舞人數量也較多,主要見于左江中下游兩岸及其附近的畫面上。其特點是舞人圖像分散于崖壁上,既無明顯的中心人物,也沒有形成一定的組合或隊列,圖像動作姿態基本相同,舞蹈人物圖像形體大小差異較大,彼此間距遠近或高低不等,呈各自獨立狀,整個畫面顯得雜亂無章,各個圖像的造型及大小差異也較大。這類畫面中的圖像多為舉手蹲足的正身人,其他類型的圖像則較少見。

以上是根據畫面上舞人圖像的分布情況進行的組合形式的劃分。其實,在當時人們舉行祭祀活動所進行的集體性歌舞時,應是集體性或整體性的舞蹈場景,人們在鼓樂的伴奏下,在巫師或首領的引領下,在祭祀場地中盡情地翩翩起舞。在舞蹈過程中,自然會不斷地行進或穿梭,舞蹈隊形會不斷地變換,一會兒橫向排列,一會兒縱向排列,當舞蹈達到高潮時,領舞的巫師或首領在場地中心,眾舞者環繞其四周而舞,于是便形成了猶如畫面上出現的圓圈式舞蹈形式。畫師們在繪制表現盛大祭祀歌舞瞬間場景時,選擇了最具代表性舞人形象或排列形式,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隊形或組合形式。

二、左江花山巖畫舞蹈動律解析

根據舞蹈的功能、作用或性質來劃分,左江花山巖畫舞蹈人物圖像所表現的舞蹈屬于表現性和再現性類型,主要是通過人們的頭、手、腰、腳等肢體動作的相互協調或配合來表現或傳遞情感與愿望。

(一)舞人頭部動作

根據左江花山巖畫上舞人的圖像以及舞人頭飾的傾向可以看出,頭部動作主要是隨著舞蹈場景的激昂氣氛及手勢或身體的舞動,有節奏地左右搖擺、轉頭、點頭、顫動、前傾或后仰等動作,是古今舞蹈過程中常見的舞律,用以表達特定的寓意和情感。因此,頭部動作作為舞蹈整體的一部分,與手腳或身體舞姿相呼應,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語匯。

(二)舞人手部動作

手舞足蹈是左江花山巖畫舞蹈人物圖像舞蹈語言或動律的主要構成要素或表現形式,其舞蹈所表達的情境、情感、意境或功能,主要是通過手和腳的動作來表現和完成。在一般人看來,左江流域各處巖畫上的舞人圖像雙手上舉的姿式似是千篇一律、高度程式化或雷同化的。然而細加觀察,無論是正身人還是側身人,在上舉的手勢中其實是有細微差異的、豐富多變的。這些豐富多變的不同手勢,應是人們在舞蹈過程中,隨著鼓樂的節奏翩翩起舞,并且不斷變換手的動作姿勢而舞的結果。正是這些豐富多變的不同手勢,構成了左江花山巖畫多姿多彩、粗獷穩健、內涵豐富的舞蹈語言以及獨具特色的舞蹈動律和舞蹈風格。

雙手曲肘上舉,是左江花山巖畫上數量最多的一種舞蹈姿勢,其基本舞勢是兩臂向左右平伸,肩與臂平行,肘部呈直角上伸,手端略向外撇,顯得對稱有力。按照人體舞蹈動作的規律,舞蹈時應是先伸直雙臂,然后肘部回收呈上舉。這種雙手曲肘上舉的舞姿,應是在舞蹈行進中踏著鼓樂的節奏,模擬青蛙跳躍的姿態,手與腳相配合或協同,在兩腳的跳躍行進中伸臂曲肘。

雙手直伸上舉,也是左江花山巖畫上常見的一種動作。在同一類直伸上舉的雙手,又有細微的差別,一種雙手直伸高舉,即雙手手臂和手肘一同直伸上舉,臂與肘間不彎曲,手端高過頭頂,兩手末端略向外撇,略呈喇叭形。另一種是兩手向左右兩邊呈大幅度伸展,手端略向上伸,故而手端低于頭部。這種不同的手勢或舞蹈動作,應是在舞蹈過程中,隨著鼓樂的節奏和雙腳踴躍行進,雙手舞姿不斷變換的結果,同樣是模擬青蛙跳躍的表現。

手指動作:在左江花山巖畫上的正身舞人圖像中,多數舞蹈人物圖像的雙手端未畫有手指,有的雙手五指作張開狀,有的三指或兩指。未畫手指者,應是舞者握拳而舞的反映,而張開的五指或二、三指舞者,應是舞蹈過程中手形或指法的變換的表現,不同的指法,其寓意也各不相同,舞蹈學稱之為“手訣”。

(三)舞人雙腿動作

腿部動作是舞蹈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舞蹈藝術的重要支撐。在左江花山巖畫上,無論是正身人還是側身人圖像,其雙腿的基本動作姿勢皆為曲膝呈半蹲式,即兩大腿向左右大幅度叉開,小腿伸直下蹲,大腿與小腿彎曲處幾成直角狀。從雙腿動作造型或姿態,可以看出當時駱越人舞蹈是通過站立、行進、跳躍、曲膝、擺、踢、抬、勾或彈跳等多種動作來表現舞蹈的不同律動,與雙手一道形成一套連續進行的動律。

(四)舞人腰部動作

左江花山巖畫上舞人的腰部動作在側身舞人圖像上反映得比較明顯。有的舞人表現出向后仰身的趨勢;有的舞人雙臂上舉,腿呈半蹲姿勢,抬頭時,身軀向后作大幅度傾斜,突出了后仰腰的身段。還有單腿站立的舞者,仰首,仰身折腰的動作更為明顯,這類動作有一定難度,沒有嫻熟的舞技,是難以表演到位的。更有的舞人通過頭、腰、腳的默契配合,形成了三道彎式的形體曲線,把抬頭、挺胸、收腹、折腰的窈窕身段刻畫得惟妙惟肖,生動傳神,仿佛還帶有扭動臀部的動感,既顯得剛毅雄健,又給人以婀娜灑脫的美感。有的舞人身體略向前傾,或俯身向前,正做前折腰的姿式,有的還伴有挺胸收腹的動作;還有的舞人上身作正面姿式,下肢為側舞姿,或上身為側身姿式,下肢保持正面動作,大約表現的是舞人迅速地旋轉身體,而上身(或下身)依然保持著原姿態瞬間的造型。這類大轉體的舞姿,具有急驟奔放的氣質,使舞蹈更富于民族韻味。從巖畫圖像看,舞人反映的腰部動作雖較簡單,但已經使我們領略了駱越舞蹈中出現的直腰、仰身、折腰及轉體等多種舞姿的風貌。

從左江花山巖畫舞蹈人物圖像的舞蹈姿勢或動作來看,其基本舞蹈動作是通過特定的舞蹈組合或隊形在行進中反復舉手、擺手、手訣、蹲足、跨步、跳躍等連續性的手舞足蹈語匯來實現或完成整個祭祀舞蹈系列體系。這樣的舞蹈動作、組合和語匯,構成了左江花山巖畫獨特的舞蹈語言體系。由舞蹈動作和舞蹈語匯構成的左江花山巖畫舞蹈語言,是經過巫師們在駱越部族青蛙崇拜和祈雨儀式的基礎上,經過對其崇拜物青蛙生活習性進行長期觀察,精心提煉其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跳躍姿態,按照舞蹈的規律,將手、指、足、頭、頸及腰部等舞蹈動作、語匯進行組合串連,編排成完整的祭祀舞蹈場景,而后對部族成員進行演練,在祭祀儀式上進行展演。盡管各處巖畫的舞蹈人物圖像的手和腿部的舞姿有所不同,但無論是正身人還是側身人的舞姿基型是不變的,舉手蹲腿動作貫穿舞蹈的始終而具有典型意義,屬于節奏明快、動感強烈、粗獷豪放、激情滿懷、肌肉高度緊張的舞動。舞人手臂有力的屈伸和腿部有節奏的曲膝,使舞蹈富于力感和節奏感。半蹲的雙腿烘托著剛健的軀體,步履穩定,造型規范,沉穩而敏捷,沒有很多即興色彩,整個舞群體現出整齊劃一的美感和雄闊的氣勢。

徒手擬蛙舞既是左江花山巖畫舞蹈的基本舞姿動作,又是左江花山巖畫舞蹈的主旋律,而且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畫面上,絕大多數舞人雙手不執道具,以人的手、腳、頭和腰部動作以及不同的組合或隊形構成舞蹈基本動律,其動律特征與中原地區古代舞蹈風格大體相同。關于中原地區的古代舞蹈,《周禮·春宮·樂師》有云:“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旎舞、有干舞、有人舞。”鄭司農注:“人舞者手舞……人舞無所執,以袖為威儀。”巖畫反映的駱越舞蹈亦可稱“人舞”或“徒手舞”,舞蹈主要通過舞人頭部仰、俯、晃動或側、轉及軀體的擅抖、晃動、挺胸、收腹、折腰,豐富的手勢和腿的蹲、曲、彈、跳等舞蹈語匯,來表現熾烈的情感、愿望和追求。

從圖像形態看,左江花山巖畫舞人的動作簡單、粗獷和富有力度,特別是寬大的畫面、多樣的組合和數量眾多動作整齊劃一的舞蹈場景,能給人宏大壯闊、震撼心扉的感受。而舉手蹲足、跳躍行進的舞姿,又是人體最富有爆發力、最灑脫和穩定性最強的一種動作,人們在鏗鏘的鼓樂聲中,在巫師的率領下,同時手舞足蹈行進,手腳動作姿勢相配合,有節奏、有規律地跳躍、轉體,不斷地變換隊伍,輔之吶喊聲,響徹山谷,給人以振奮和力度之美。舞者整齊劃一、鏗鏘有力的舞姿和如癡如醉的激情,反映出駱越人的舞蹈技巧的嫻熟。如奮臂上伸,仰身曲腿,蹲步跳躍,向后仰身,踏步轉體,下蹲跳躍行進……在一連串不停頓的舞姿變換中,要保持身體平衡穩定,參加祭祀作舞的全體成員動作整齊、隊形有序地行進,如果不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沒有一定的舞技及素質,是很難做到的。這些具有一定難度的動作在舞蹈中頻頻出現,無疑帶有普遍性,足以反映當時駱越舞蹈藝術水平。

由于左江花山巖畫特定的宗教性質和功利需求,畫師們雖然只繪畫舞人的影子,但人的肢體動作姿態仍然可視可感。正身舞人圖像雙臂外伸、曲肘上舉,或雙手直伸不舉,雙腿叉開、曲膝半蹲的“蹲踞”姿勢,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南方地區盛產的一種動物——生活在田間、溪溝或池塘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青蛙。巖畫上正身舞人圖像的姿態與青蛙跳躍時四足伸展張開的姿態可謂何其相似乃爾!更為巧合的是,作為這些巖畫繪制者駱越及其先民,恰恰是崇拜青蛙,奉青蛙為其氏族的圖騰。在駱越工匠鑄造的銅鼓的鼓面上,多鑄有立體青蛙塑像。駱越民族視銅鼓為通神之器,祭雨祈神總是要敲擊銅鼓。在銅鼓上鑄造人們崇拜的青蛙塑像,以增加銅鼓的靈性。

駱越后裔壯族民間,一直流行青蛙崇拜之俗,認為青蛙是一種具有靈性的神物,有呼風喚雨的神通,天降雨水,是青蛙鳴叫帶來的,因而成為風調雨順、農業豐收的使者。所以,過去民間有嚴禁捕食亂捉青蛙之俗,有的地方人們在田間遇到大青蛙時,甚至還要繞道而行。在紅水河流域的天峨、東蘭、鳳山、南丹等地的壯族村寨,至今仍流行螞蟲另節、祭拜螞蟲另活動,目的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稻作豐產、人丁繁衍、六畜興旺、村寨平安、生活幸福。螞蟲另,即壯語指的青蛙。每逢春節,各壯族村寨的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盛裝,以祭拜螞蟲另為象征,擂響銅鼓,招來四方歌友。其活動程序依次為找(請)螞蟲另、孝(祭拜)螞蟲另、葬螞蟲另等。孝(祭拜)螞蟲另還要舉行唱螞蟲另歌、跳螞蟲另舞活動。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中在村邊或田峒空場間,觀看一系列跳螞蟲另舞表演,舞蹈內容有螞蟲另出世舞、螞蟲另鬧春舞、螞蟲另捉蟲舞、螞蟲另交配舞、祭螞蟲另舞、拜銅鼓舞、征戰舞、耕田舞、插秧舞、收割舞、慶豐收等。舞者頭戴面具,或全身用墨色畫青蛙斑紋,穿著特制的舞服,舞姿多為模擬青蛙跳躍的姿勢為主,主要動作有雙手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半蹲,隨著銅鼓的節奏,跳躍舞動,不斷變換隊形和舞蹈動作行進,其舞姿動作與左江花山巖畫上眾多動態一致的舞蹈人物圖像完全相同。因此,學者們通過對戰國至秦漢時期駱越民族的經濟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圖騰崇拜及駱越銅鼓鼓面上鑄造的青蛙圖像及其后裔壯族的螞蟲另節活動中螞蟲另舞形式、動律及起源的研究,認為左江花山巖畫上雙手曲肘上舉、兩腳叉開呈模式化跳躍姿勢的舞蹈人物圖像,應是駱越人摹仿青蛙跳躍的形象寫照,也是駱越人崇拜青蛙的反映。

自古以來,特定的生活環境和生計方式,駱越及其先民形成了崇拜青蛙之俗。在壯族民間流傳的傳說故事里,青蛙是天上司管雨水雷王兒女,雷王把他們派到人間,幫助人類呼喚雨水。因為古時候,天上雷王與地上人類的和諧關系,共生共榮。當人間農業生產需要雨水時,青蛙就面朝天上鳴叫。天上雷王聽到青蛙的鳴叫聲,就打開天河閘門,及時播降雨水,滿足人類生產的需要。因此,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駱越民族,把青蛙奉為護佑風調雨順、生產豐收的靈物,在前期崇拜青蛙旺盛生命力和生殖力的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又賦予青蛙護佑農業生產豐收的社會屬性,對青蛙崇拜有加。而左江花山巖畫所反映的盛大祭祀儀式,正是駱越人祈求風調雨順、生產豐收的產物。所以,人們摹仿青蛙跳躍這一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動作姿態,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人文環境和宗教信仰原因的內涵和意蘊的。

左江花山巖畫上舞蹈人物圖像摹仿青蛙跳躍姿態的舞蹈動作,并非一時的偶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人們在根深蒂固、底蘊深厚的青蛙崇拜意識的驅使下,巫師們經過長期對青蛙生活習性和動作姿態的觀察和體驗,將青蛙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跳躍動作姿態進行反復揣摩、摹仿或提煉,首先將之融入平時施行巫術儀式的舞蹈中。巫師提煉出的摹仿青蛙跳躍舞要成為部族性的集體祭祀舞蹈的主旋律,成為參加祭祀活動集體統一的舞蹈動作,一方面,需要有一個得到部族成員認可,能夠表達人們崇拜青蛙的信仰意識和祈求功利的意愿。另一方面,當其擬蛙舞得到部族成員認可后,還需要進行演練,使參加祭祀活動以舞蹈祈神的人們熟練掌握其舞蹈動律和節奏。作為集體舞蹈,特別是祭祀性集體舞蹈,要求舞蹈動作簡單、粗獷,節奏明快、鏗鏘有力,既便于眾人掌握,又能表情達意,激發人們的激情。摹仿青蛙跳躍舞便具有動作簡單粗獷、鏗鏘有力、反復進行的特征,適合眾多人參加的集體舞,而且寓意深刻,能夠表達人們對青蛙的崇拜感情和對神靈的祭拜。左江花山巖畫上的摹仿青蛙跳躍舞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成為祭祀舞蹈的主旋律。

三、左江花山巖畫舞蹈的獨特性及價值

通過對我國乃至世界各地巖畫的檢索、觀察與比較,可以斷定廣西左江花山巖畫無論在分布、地勢和畫面規模,還是巖畫題材、內容、意蘊及舞人圖像種類、形態、動律及寓含的舞蹈語言和藝術風格等,都與眾不同,顯示出獨樹一幟的特點。

(一)舞人圖像及舞蹈造型及宏大場面的獨特性

在左江流域發現的81個巖畫地點、189處巖畫上①根據廣西第三次文物普查資料。,舞人圖像占全部圖像的90%以上,就是說,目前在左江流域189處巖畫組成的畫廊中,有近4000個圖像,僅寧明左江花山巖畫就有1800多個,其他多數畫面的舞人圖像都在50個以上。這些圖像使用赭紅色顏料和以色塊平涂法繪成,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其舞人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其次是舞人圖像高大魁偉。在左江流域各處巖畫上,舞人圖像多成組合性排列,其中處于畫面中心的正身舞人形體高大,一般高度多在1.30米以上,在寧明左江花山巖畫上,形體最高的舞人圖像達2.30米,這在國內外巖畫中實屬罕見。其三是巖畫畫面及其舞蹈場面宏大壯觀。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沿江兩岸的巖畫,畫面及舞蹈場面多較宏大。如寧明左江花山巖畫,在花山臨江一面長200多米、高約50米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布滿1800多個圖像(還有許多圖像已經被雨水剝蝕或石鐘乳覆蓋),其中舞人圖像有1400多個。規模如此宏大壯觀的畫面或舞蹈場面,堪稱世界之最。

(二)舞人圖像及舞蹈動律的獨特性

花山巖畫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綿延200多公里的81個巖畫地點、189處巖畫上的舞人圖像,無論是正身人還是側身人,一律作舉手蹲足姿勢,呈高度程式化,這是畫師們運用繪畫藝術,表現眾人在盛大祭祀活動中舞蹈瞬間的典型性動作。這樣的舞蹈動作與形象,是巫師們基于駱越民族對青蛙的信仰和崇拜習俗,經過長期對青蛙習性與動作的觀察后,以青蛙跳躍的動作或基本姿態為基礎,結合人體動作的特點,形成了動作簡單、形象生動、粗獷有力、寓意深刻且又適合集體表演的擬蛙舞蹈,并且為左江流域駱越人所認可,使之成為駱越人舞蹈的經典性或程式化的動作或舞姿。

(三)舞蹈組合的獨特性

舞蹈組合是舞蹈語言的重要組成要素,是舞蹈藝術發展成熟的標志。左江花山巖畫上的舞人圖像排列,具有豐富多樣的組合,主要有圓圈式、橫列式、縱列式、交叉穿梭式。圓圈式又分內聚式、外擴式、旋轉式等,幾乎包含了舞蹈展演應有的隊形或組合。每一個舞蹈圖像組合中,都有一個形體高大、裝束與眾不同的正身人居于中心,應屬主持祭祀儀式的巫師或領舞者。圖像組合的多樣性,反映了舞蹈組合與隊形的多樣性。如此形式多樣的舞蹈組合或隊列,是左江花山巖畫舞蹈的突出特點,為其他地方的巖畫所罕見。

(四)作為巖畫舞蹈主旋律的徒手擬蛙舞及蛙圖騰崇拜意蘊的獨特性

如前所述,左江花山巖畫是戰國至秦漢時期駱越人舉行盛大祭祀活動的真實記錄和形象寫照。巖畫上的舞蹈人物圖像,是駱越民族在祭祀活動中,在巫師的引領下舞蹈以娛神。舞蹈人物圖像一律作舉手蹲足的舞蹈動作,是模擬青蛙跳躍舞的形象反映。在宏大的畫面上,眾多舞人踏著銅、鐘節奏,不斷變換隊形、動作,舉手蹲足而舞,反映了祭祀活動和舞蹈場面的宏大和氣氛的熱烈。擬蛙舞作為巖畫舞蹈的主題,根植于駱越文化的沃土之中,源于駱越人的稻作農業生產方式和對青蛙的信仰與崇拜觀念,奉青蛙為風調雨順、農業豐產象征的結果。這種基于稻作農業與青蛙崇拜的舞蹈主旋律和人文意蘊,可謂獨樹一幟,在國內外巖畫中極為罕見。

(五)舞人圖像裝飾的多樣性與獨特性

舞蹈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現象或行為方式,總是在特定的場合、適應某種需要而進行。這樣的場合或為喜慶,或為神圣,或為競技,或為展示,或為娛樂。因此,舞者總是會精心妝扮,盛裝而舞。在古代尤其如此。作為反映駱越盛大而神圣的祭祀活動的左江花山巖畫,舞者自然是盛裝參加,有的標志裝扮往往只有在神圣的祭祀儀式上才會出現,還有的裝束只有巫師或首領才能穿戴,以區別于普通部族成員。猶如南方少數民族中的巫師或魔公一樣,只有在舉行祭祀或法事儀式時,才穿戴特制或專門的服飾,巫師或魔公班主的裝束與普通巫師或魔公有別,法冠上往往插著翎羽作為標記。左江花山巖畫上舞人的裝束主要體現于頭部,例如畫面中心高大正身舞人頭的呈倒“八”字形的翎羽式裝束,還有呈羊角式的飄帶式、鳥形頭飾,更多的是椎髻式頭飾。還有更為獨特的是畫面中心高大正身舞人腰間佩掛刀劍,有的還手持短劍(形制與壯族民間魔公或道公驅鬼辟邪使用的環首短劍法器相同)。形式如此豐富多樣的舞人裝飾,構成了左江花山巖畫舞蹈獨特性的重要元素,而且在國內外其他巖畫是極為少見的。

(六)銅鼓、銅鐘、銅鈴相組合的樂器的獨特性

舞與樂總是相互依存或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早期的音樂從舞蹈中產生,又附屬于舞蹈,最后才獨立發展。當音樂高度發展后,舞蹈又受惠于音樂。舞蹈動作的連續、節奏的變化、情緒的表現都有賴于音樂。二者彼此配搭、彼此襯托,相互表現、相互促進。舞蹈總是在音樂的伴奏下展示出來。舞蹈與音樂共生存,沒有音樂伴隨的舞蹈是難以想象的。即使是原始社會的舞蹈,也有敲擊出來的節拍或歌唱相伴和。《樂記·樂象篇》有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漢代《毛詩序》中也講了這個道理:“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有“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之說。

在左江花山巖畫上,可斷定為樂器的有銅鼓、羊角鈕鐘、鈴等三種。銅鼓是駱越及其先民鑄造和使用的神圣之器,工匠們把駱越民族崇拜的青蛙、太陽等物象巧妙地鑄于銅鼓上,以增強其靈性。銅鼓在駱越人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中具有崇高地位,被視為通神之重器,只有地位顯赫的部族首領才擁有銅鼓。因而,銅鼓是權威和神圣的象征,只有在神圣的場合才敲擊銅鼓。羊角鈕鐘是駱越民族鑄造和使用的一種樂器。其銅鼓、銅鐘圖像出現在巖畫上,應是人們在舉行祭祀活動或舞蹈娛神時,用以敲擊娛神或伴奏舞蹈的反映。畫面上眾多的銅鼓及羊角鈕鐘為組合的樂器,在國內外其他巖畫上是極為少見的。

(七)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獨特性

古代巖畫是特定地區及其民族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或文化藝術的綜合反映,內涵豐富深刻,被譽為“刻在巖石上的史書”。特別是尚未出現文字的史前巖畫,通過畫面圖像形態、內容及藝術風格,可以了解或追溯作畫民族的歷史、遷徙、社會生活、生產方式、宗教信仰、文化藝術發展狀況及審美觀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就左江流域巖畫而言,除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審美價值之外,在音樂舞蹈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首先是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駱越是世代居住生活在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豐富獨特。由于缺乏文字記載,有關駱越的社會發展及其創造的燦爛文化已隨著時代的前進淹沒于歷史的塵埃之中。而左江花山巖畫是駱越社會文化的綜合反映,通過巖畫可以追溯、了解駱越社會文化面貌。

其次是重要的舞蹈藝術史價值。關于戰國至秦漢時期駱越民族及其先民舞蹈藝術的起源與發展、舞蹈類型、舞蹈性質、動律特征、舞蹈風格等等,因年代久遠,缺乏文字記載,人們無從知曉。而左江流域左江花山巖畫上的舞蹈圖像,一方面為我們了解駱越舞蹈的類型、組合、性質、主題、內容、動律特征及藝術風格提供了形象資料;另一方面為我們研究和揭示駱越后裔壯族形式多樣、風格別具的舞蹈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其三是藝術審美價值。左江流域左江花山巖畫是駱越民族創造的繪畫藝術杰作,是駱越民族璀璨舞蹈藝術的呈現,也是駱越民族審美觀念的集中體現。無論是巖畫上的舞人圖像造型、舞蹈形態和場景,還是舞蹈豐富深刻的內涵與意蘊的民族精神,具有形式美、內涵美和意境美的特性。因而,左江花山巖畫舞人圖像及其呈現的舞蹈風格的審美價值是多方面的。左江花山巖畫舞蹈是民族精神和創造力量美的體現。因為藝術美的本質其實是人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具體表現。左江花山巖畫反復再現自我形象,其本身就是一種自我力量和團結精神的體現、崇拜、贊美和舞蹈者對自身價值的肯定。它凝聚和浸透著駱越民族的精神、靈魂和自信,激勵人們堅忍不拔,戰勝困難,開拓進取,創造美好生活。其次是巖畫舞人圖像及其舞蹈的形式美。舞蹈場面的宏大壯闊、舞蹈風格的古樸粗獷、舞蹈節奏鏗鏘有力、舞蹈動作的整齊有序,舞蹈程式的規范、舞蹈組合豐富多樣、給人以形式的和諧美感。

其四是對豐富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多姿多彩舞蹈藝術方面的價值。左江流域左江花山巖畫舞人圖像所反映的以擬蛙舞為主旋律的舞蹈藝術的獨特性,是駱越民族稻作文明和青蛙崇拜的產物,其程式化的舞姿、形式多樣的組合、獨具特色的造型、鮮明的舞蹈主題、古樸粗獷的動律、豐富深刻的意蘊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在我國乃至世界巖畫或古代豐富多彩的舞蹈藝苑里,堪稱是一枝光彩璀璨、風韻獨具的舞蹈藝術奇葩,在中華民族乃至世界舞蹈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具有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乃至世界舞蹈藝術的獨特作用。

覃彩鑾,壯族,廣西民族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猜你喜歡
動作
動作不可少(下)
巧借動作寫友愛
下一個動作
動作描寫要具體
畫動作
讓動作“活”起來
動作描寫不可少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動作喜劇電影周
電影故事(2015年30期)2015-02-27 09:03:12
神奇的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综合精品日本亚洲777|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亚洲aⅴ天堂|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99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麻豆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婷婷在线网站|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在线播放国产99re| 国产欧美日韩va| 欧美亚洲激情|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网2020| 国产区免费|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在线视频a|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九色视频线上播放|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欧美啪啪网| 久久公开视频|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人妻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99免费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在线视频97|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无码久久久|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97人妻精品专区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天久久综合| 99在线视频精品| 热99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国产爽妇精品| 女人18毛片水真多国产|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国产裸舞福利在线视频合集| 亚洲av无码人妻|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天天操精品|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毛片网站|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福利国产在线| 国产91小视频| 久久超级碰| 欧美天天干|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在线国产毛片| 91热爆在线| 熟女日韩精品2区|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日韩免费无码人妻系列| 国产在线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