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曉
論反腐敗與不作為沒有必然聯系
包曉
隨著全面從嚴治黨的深入推進,為官不為和庸官懶政現象有蔓延發展的趨勢。把干部不作為與反腐敗斗爭掛鉤,認為“反腐敗導致不作為”,謬誤百出,影響至深。不作為的真正原因是腐敗,而不是反腐敗,反腐敗與不作為沒有必然聯系,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從嚴整治為官不為。
反腐敗;不作為;庸官懶政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風,開展反腐敗斗爭和黨風廉政建設,對腐敗分子形成了極大震懾。但與此同時,少數干部發出了“官不聊生”“為官不易”的感嘆。一個似是而非的論調是“反腐敗導致干部意志消沉而不作為”,總有人動不動就把干部不作為的賬算到反腐敗頭上,影響很大,危害嚴重。對此,決不能聽之任之,必須認真加以辨析,找出問題根本癥結,切實治理“不作為”痼疾。
“反腐敗導致干部不作為”謬論有相當大的誤導性,究其產生和蔓延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以影響發展來轉移注意力。經過30多年高速發展,我國經濟正處于換檔升級的關鍵時期,這其中既有經濟發展規律的作用使然,也有我們主動調控的因素。但有人總是擺出一副憂國憂民和冠冕堂皇的架勢,把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速下滑、筑底回升乏力與反腐敗掛鉤,認為是反腐敗導致了資金外流、民間投資積極性下降等問題,甚至拿5萬億中央投資計劃的溢出和帶動效應弱化來佐證。這是典型的“反腐影響發展”論調,這種說法往往善于利用“高大上”的詞匯,似乎總是站在道德評判的制高點,很容易博得大眾的同情和諒解,實則是避開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掩蓋了“為官不為”的不光彩角色。
二是以干事風險來維護“保官哲學”。在全面從嚴治黨和全面依法治國新形勢下,不少干部認為干事有風險,“干得多錯得多、不干事就不會犯錯”,缺乏開拓創新精神和敢于擔當勇氣,不愿意面對新情況,提出新舉措,展示新作為,而是把個人的官帽擺在第一位,把“寧愿不干事、只要不出事”奉為保官圭臬,企圖以不作為來規避所謂的風險。這些人不敢明目張膽為不作為開脫,只好一股腦把矛頭對準反腐敗,于是好像是順理成章地得出了“反腐敗導致不作為”的結論,其實是想把群眾指責其不作為歸為反腐敗,把“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的頑風痞氣推給反腐敗,因果混亂,難以立足。
三是以抹黑反腐來人為設置障礙。高壓反腐必然切斷腐敗分子謀取私利的鏈條,觸動他們的既得利益,致使一些人惶惶不可終日。為此,少數人極力渲染“反腐敗導致不作為”,罔顧事實,煽風點火,企圖把水攪渾,一定意義上是干擾反腐、綁架反腐、抹黑反腐。這些人以不作為來消極對抗中央的高壓反腐政策,人為地給反腐敗設置障礙,企圖把水攪渾,迫使中央動搖反腐決心。把反腐和黨員干部的干事創業對立起來,無論是出于有意還是無意,客觀上都可能動搖反腐敗的價值目標。一方面把腐敗視為發展或交易成本,在邏輯上以去價值化的方式來看待反腐敗;另一方面,在現實角度則暗示以腐敗方式解決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這已經不是混淆視聽了,而是別有用心,是站在一個錯誤的立場,或基于一種錯誤的預期判斷,發出了錯誤的聲音。
四是以腐敗難免來尋求心理安慰。有人認為,腐敗雖然令人痛恨,但腐敗是全球“通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總覺得腐敗難以根除和避免。這種認識事實上是把腐敗當作社會進步的潤滑劑,極易產生“反腐敗導致干部不作為”的結論。其背后的邏輯是,不反腐敗,干部就會有積極性,就有作為,這顯然是違反常理的。古往今來,沒有哪個國家、哪個地區因為腐敗實現了良俗善治,用腐敗的方式調動積極性,不僅不能實現和諧穩定,更不會促進改革發展。用“全球通病、難以避免”怪論來支撐“不作為是因為反腐敗”,不過是求得一個自欺欺人的心理安慰罷了。
五是以片面認知來遮掩亂作為本相。“為官不為”頻頻見諸媒體,社會廣泛議論,既有民意表達,也有輿論陷阱。可有的人不加分析,片面認為不作為問題突出與當前的高壓反腐有必然關聯,這是對歷史現象的無知。古人曾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為官避事平生恥”等,這都是對傳統社會“為官不為”現象的批判。由此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出,“為官不為”不是什么新鮮事,人浮于事也不是現在才有的,與高壓反腐沒有必然聯系。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強調“在其位謀其政”,履好職,盡好責,辦好事,這是公職人員應盡的義務。拿反腐敗做擋箭牌,遮掩的不僅是能力不足、本領不強的問題,也有精神懶惰懈怠、黨性修養不夠問題,甚至還有膽大妄為、胡作非為等腐敗問題。由反腐敗的借口到“不作為”的姿態,只是從“亂作為”暫時往后退一步的權宜之計,讓“不作為”的表象遮擋了“亂作為”的實質,實際也是一種腐敗,根本上還是想回到“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的狀態。
六是以心理慣性來為困境歸因。人們往往習慣于從外部尋找原因來解釋自身的行為和面臨的困境。比如有人把生意難做的賬記到反腐敗導致公款消費減少上;把干部依法履職盡責而無法獲取法外利益歸于反腐敗等。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干部作為不作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其內心的理想信念、擔當意識等,環境因素只是外因。將干部不作為歸因于反腐敗,是在慣性心理作用下的典型的外因決定論,不符合辯證法的要求,這種認知上的模糊往往帶來“想當然”的錯誤結論。
綜上所述,把“不作為”問題與如火如荼的反腐敗斗爭聯系起來,不管是出于有意或無意,雖各懷心思,卻同屬歪理謬論。
“反腐敗導致不作為”是偽命題,把干部不作為的賬算在反腐敗上,是站錯了立場,打錯了板子,反腐敗無論從哪個角度都不構成不作為的理由。
第一,反腐敗和不作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邏輯關系。干部不作為,有多方面的原因。就其主觀方面來說,有不想為、不會為、不敢為等表現,多與信仰迷失、價值觀念偏差、能力不足、精神懈怠、職業道德欠缺等因素有關;客觀方面與權責邊界不清、行政問責不力、考核用人導向不正、從政環境不優等因素也有聯系。既然導致干部不作為的原因那么多,顯然不能簡單推斷是反腐敗直接產生了干部不作為的結果。同時也要看到,恰恰是反腐敗優化了政治生態,促進了干事創業和積極作為。因此,不作為的果有多因,反腐的因也有多果,反腐敗和不作為之間存在的關聯就是把“不作為”暴露在顯微鏡下,使之更加顯性化。所以,不是反腐敗必然帶來了不作為,兩者在邏輯上根本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第二,反腐敗與敢作敢為不矛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干部進行處理,為黨員干部有更好作為、更大作為提供了制度保障,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干事創業的良好環境。現在中央已明確提出要“保護為發展而犯錯的干部”“為敢于擔當者擔當”,允許試錯,寬容失敗,強調“要把干部工作中的失誤和謀取私利精準區分開來”,旗幟鮮明地鼓勵干事創業,也為敢于擔當、干凈干事的黨員干部提供了更大舞臺。反腐敗針對的是違法亂紀行為,受到查處的黨員干部也多是因為突破了法律紀律底線,只要樹立法治思維,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再怎么干也不會出事。這說明積極作為與出問題也無必然關聯。由此來看,反腐敗與有作為是正相關而非負相關,正風反腐不僅不會導致不作為,反而是“浪里淘沙”“沙中磨金”,有利于促進那些德才兼備、遵紀守法的干部振奮精神、奮發有為。
第三,腐敗才是導致不作為的重要原因。腐敗是嚴重破壞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毒瘤,它踐踏了社會規則、破壞了公平正義、敗壞了社會風氣,嚴重損害黨的形象,割裂黨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一些腐敗分子,以前是“不給好處不辦事”,現在是“不收好處也不辦事”。誠如一些企業家反映的那樣,現在官員普遍和企業接觸少了,很多官員“不吃、不拿,也不干”,不跟企業接觸,能躲就躲,能避就避。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背后,總能看到扭曲的利益和腐敗的身影。在有些人的潛意識中,因為有了權力尋租,才有干活的積極性,甚至可以亂作為;反腐斬斷了腐敗合作關系,打壓了腐敗空間,于是就失去了所謂的“工作積極性”。所以,不作為的真正的原因是腐敗,而不是反腐敗。
必然聯系體現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的根本性質,是隱藏在事物現象之中的本質的聯系,不是浮現在事物表面現象的聯系。顯然,反腐敗和不作為之間不屬于這種聯系。恰恰相反,反腐敗凈化政治生態,“有利于驅逐害群之馬,有利于把‘良幣’找回來、把好干部用起來,有利于我們懲惡揚善,調動廣大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為官不為”不僅損害干群關系,也阻礙改革發展,甚至會削弱黨的執政基礎;把干部不作為的賬算在反腐敗上是顛倒黑白,宣揚歪理,會壓制正氣。對此必須高度重視,從嚴整治。
一要保持反腐高壓態勢不動搖。不作為是一種變相腐敗,也是反腐不到位的體現。只有堅決持續深入反腐敗,才能“把不廉的干部刷出局,把不為的干部刷下去”,實現廉潔發展。要繼續“打虎”“拍蠅”,加強紀律建設,扎牢制度籠子,關住“任性的權力”,構建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想腐的保障機制。
二要強化依法依規問責不松懈。認真落實問責制度,健全問責機制,明晰“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堅持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問、問責必嚴,讓“為官不為”者洗洗澡、治治病成為常態,讓“碌碌無為、弄奸耍滑、謀取私利”者堅決出局,督促黨員干部既忠誠干凈,又勇于擔當。
三要堅持“補鈣壯骨”不落空。加強黨性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強化宗旨觀念,切實解決思想上“貧血”、精神上“缺鈣”、行動上“乏力”問題,筑牢“為官有為”的思想基礎。加強廉潔從政教育,倡導“清廉為官,事業有為”價值取向,使黨員干部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行使手中的權力。
四要完善高效長效機制不務虛。規范權力運行機制,厘清責任邊界,明確責任內容,完善責任鏈條,保障“知責思為、履責盡為、盡責有為”;健全考核評價機制,不斷完善干部考核辦法和評價體系,選賢任能,擇優汰劣,讓庸官懶官無所遁形,既不敢“腐”,也不敢“懶”,真正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建立容錯糾錯機制,保護發展,鼓勵擔當,容忍失誤。
“疾風識勁草,烈火煉真金”。黨員干部自身也要樹立“為官不為恥為官”理念,加強自我改造,強化自律意識,培養擔當精神,提高“善作為能作為”的本領。既做到“為黨分憂、為國干事、為民謀利”,又保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把反腐敗當做一塊“磨刀石”,砥礪自己,自覺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偉大復興的征程,做忠誠、干凈、擔當的合格黨員干部。
(作者單位:中共南陽市委黨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