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歡
略論南京城郊養老旅游開發
宋歡
本文界定了“城郊”概念,并從合理開發景區養老旅游、重點開發鄉村養老旅游、全面滿足養老旅游需求、充分保障可持續發展四方面對南京城郊養老旅游開發提出具體建議。
南京;城郊;養老旅游
南京位于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江蘇省省會和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也是人口超過800萬的特大城市。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主城區容量有限與人口不斷增長的矛盾不斷加劇。在政府主導下,南京城區人口、工業企業和部分城市功能向郊區擴散,為南京城郊養老旅游開發提供了契機。
“城郊”是城市郊區的簡稱,郊區是與主城區相對的概念。目前,對主城區與郊區的劃分標準學者看法不一。第一種根據人口進行劃分。周一星等認為,中心區、近郊區和遠郊區可根據人口密度的數量級為數萬、數千和數百進行劃分。[1]第二種根據距離劃分。新街口是南京最為成熟的CBD,秦賢宏將距離市中心新街口10 km和30 km范圍劃定為南京都市區和近郊區。[2]曾文等以新街口為中心,以20 km和40 km為標準將其劃分為近郊區和遠郊區。[3]第三種根據行政區劃劃分。《南京市統計年鑒》對行政區劃統計時,把南京市劃分為城區、郊區和郊縣三部分。其中,城區由玄武區、白下區、秦淮區、建鄴區、鼓樓區、下關區六區組成,郊縣包括高淳縣和溧水縣,其他屬于郊區。2013年,南京市對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撤銷秦淮區、白下區,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秦淮區;撤銷鼓樓區、下關區,以原兩區所轄區域設立新的鼓樓區;撤銷溧水縣,設立南京市溧水區,撤銷高淳縣,設立南京市高淳區。調整后,南京市轄玄武、秦淮、建鄴、鼓樓、雨花臺、棲霞、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11個區,共81個街道、19個鎮。綜合學者研究及南京行政區劃,筆者將南京劃分為主城區、近郊區和遠郊區三部分。主城區包括玄武、秦淮、建鄴、鼓樓,近郊區包括雨花臺、棲霞、江寧、浦口、六合,遠郊區包括溧水和高淳。
1.老齡化速度加快,養老需求提升
江蘇省民政廳2015年8月發布的《2014年江蘇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江蘇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省份。截至2014年底,南京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129.4萬,占戶籍比重19.96%,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一數據還是被流動性較大的大學生群體稀釋后的數據。2014年南京普通高校在校人數80.53萬人,除大學生外,南京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達22.79%。南京老年人口呈現基數大、比例高、增速快、高齡多等特征,社會養老負擔進一步加重。在我國生育政策長期影響下,家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421家庭”比例增加,甚至出現一對年輕人贍養8位最多12位老人的嚴重“倒金字塔”局面,年輕人贍養壓力增大。激烈的社會競爭使年輕人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放在工作事業上,家庭養老功能將會不斷弱化,社會養老需求增加。2015年末,南京有養老機構307家,各類養老床位數6.98萬張,遠不足以滿足養老需求。僅依靠政府難以解決這一難題,亟需社會資金和社會機構參與提供養老服務。南京老年人口中高中文化比重,尤其是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比重在全國城市首屈一指,[4]這使南京老年人對養老環境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更注重精神需求的滿足。旅游是一項通過審美獲得精神愉悅的活動,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劃分,屬于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的高層次需求,是提升養老質量的重要途徑。
2.城郊化步伐加快,緩解城市壓力
目前,我國城市中心呈現人口密度高、交通擁擠、地租昂貴、環境惡劣等特征,人們生活成本增加,使城市化反方向發展,即人口、產業等向郊區發展,各種城市功能向郊區流出。南京作為江蘇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出現明顯郊區化現象,表現為人口郊區化、產業郊區化和商業郊區化三個特征。從近10年數據看,主城區除建鄴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外,玄武、秦淮、鼓樓增長緩慢,遠低于全市平均增長率。與之相應的是郊區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呈現從近郊擴散到遠郊特點。從生產總值看,主城四區增長速度一直低于郊區增長速度,近郊區中浦口和江寧發展較快,遠郊區中溧水增速高于高淳,但總體上遠郊增速低于近郊。從零售總額看,城區始終是商業活動中心,其輻射范圍不限于南京市,還包括周邊城市。2007年后,郊區開始高于城區增長速度,郊區與城區差距縮小,其中遠郊區縱向增長明顯,但橫向增長疲軟。據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年),南京將構建以主城為核心,以放射形交通走廊為發展軸,以生態空間為綠楔,打造“多心開敞、軸向組團、擁江發展”的現代都市區格局。南京將沿寧連、寧高綜合交通走廊形成南北向城鎮發展軸,在此基礎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鎮”市域城鎮體系,主城、3個副城、8個新城、34個新城鎮及未來2000個以內的村莊的城市布局。南京郊區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城市公共資源過度集中問題將得到進一步改善,城郊地區將更多承擔城市養老等壓力。
3.旅游業發展成熟,城郊旅游潛力大
2015年,南京市人均GDP為18995.84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55.17元,比上年增長8.5%,巨大的旅游消費市場已形成,旅游成為城鎮居民生活的基本內容和剛性需求。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2015年底,全市共有國家等級旅游景區55家,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17家,國家、省、市級旅游度假區7家;省自駕游基地3家;省星級鄉村旅游點42家,其中四星級以上鄉村旅游點25家。南京始終將旅游業作為第三支柱產業重點扶持,走產業化道路,使南京旅游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15年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1688.12億元人民幣,全市接待旅游總人數10234萬人次,同比增長8.0%。目前,我國正由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變,以城郊鄉村為代表的休閑旅游成為居民消費熱點。隨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程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旅游產業發展的意見》等政策的出臺,南京“一體兩翼四帶五片”旅游產業發展格局正逐步形成,江北、江南郊區縣生態觀光型、休閑度假型鄉村旅游產品建設穩步推進,城郊形成旅游產業集聚,將成為新的旅游經濟增長極。
南京老齡人口增速快且基數大,養老成為政府及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南京老齡人口整體素質較高,對養老要求更高。南京主城區存在空間擁擠、環境惡化、成本增加等問題,急需促使老年人前往異地,通過旅游提升養老質量。隨著城郊化加快,城郊旅游快速發展,同質化旅游定位和產品設計是造成無序競爭及重游率低等問題的主因。針對南京養老市場開展城郊養老旅游,打造高品質養老旅游產品,是緩解城市養老壓力,提升養老生活質量,促進城郊旅游良性發展的重要途徑。
1.合理開發景區養老旅游
養老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較高要求。限于身體健康狀況,養老旅游者偏好更平和舒緩旅游項目,對基礎設施及醫療設施依賴程度相對較高,地理位置偏遠且旅游設施不足地區、植被覆蓋率低或社會治安差的地區、刺激性強的主題公園類旅游資源不適合養老旅游開發。養老旅游者作為特殊群體,具備獨特的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并非所有旅游目的地都適合養老旅游開發。通過對南京城郊旅游資源篩選,筆者認為森林及湖泊適宜開發養老旅游,南京城郊此類旅游資源豐富,森林類旅游資源包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等10處,湖泊類旅游資源包括湯山溫泉旅游度假區等8處。
森林及湖泊類旅游資源依托山體,占地面積大,涉及范圍廣,部分景區已具備一定度假設施,如銀杏湖旅游度假區、南山湖旅游度假區、巴厘臺灣迎湖度假村等,只需對原有設施進行改造以符合老年人需求即可。景區內開發需解決三個問題:一是合理分區,避免擁擠。在現有休假制度下,周末及黃金周容易產生游客擁擠,降低養老旅游者感知質量。應將養老旅游區與普通游客旅游區合理分區,互不干擾且適度融合。二是合理交通,避免事故。部分養老旅游者不宜爬山、做劇烈運動。景區規劃設計時必須妥善解決景區內小交通,從步道設計到交通工具應用都應符合老年人特點。三是保護資源,合理開發。景區內開發養老旅游須遵循可持續開發原則,保護當地生態環境,避免過度開發。對容量有限的景區則可依托景區開發,比如,湯山溫泉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旅游度假區,開發成熟且知名度高,難以容納更多養老旅游者。又如,珍珠泉風景區體量較小,進一步開發空間不大。依托旅游景區良好的自然環境,與鄉村旅游資源相融合,圍繞景區開發養老社區,旅游者既能享受景區的美景又能脫離景區的束縛,與當地人融為一體。
2.重點開發鄉村養老旅游
調查顯示,南京約57.8%老年者愿意接受鄉村旅游養老。[5]穩定的收入、良好的身體、淳樸的民風、優良的自然環境是推動鄉村養老度假的重要因素。隨著“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推進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發展,南京城郊已擁有鄉村旅游點50余處,形成湯山、橫溪、湯泉、冶山、洪藍、椏溪等十大特色旅游街鎮和高淳椏溪大山村、江寧橫溪石塘村、六合竹鎮大泉村、溧水傅家邊澗東村、浦口永寧侯沖村等十大特色旅游村。但其目標市場主要針對城市周末休閑人群,大多僅限于觀光、采摘、餐飲、垂釣等農家樂開發模式,同質化嚴重,缺乏深度體驗項目。事實上,我國多個地區已形成較成熟的鄉村養老旅游。比如,成都近郊的青城山、銀廠溝、白水河等地區吸引了大量養老旅游者,形成獨特的“養老部落”。南京城郊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且具備一定開發基礎,可將鄉村養老作為重點開發。開發鄉村養老旅游既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異質化競爭,又能緩解南京城市養老壓力,應成為重點開發對象。南京城郊鄉村文化旅游資源分為圈地為園觀光體驗類和以自然村為基礎農家樂類,后者更適合開發養老旅游。可由農戶提供住宿及其他服務,村委會負責供給區域的環境維護及服務管理。也可引入第三方投資管理。由村委會代表農戶與企業簽訂整體協議,農戶擁有房屋產權,企業擁有房屋一定期限使用權,由企業出資對現有農戶住房規劃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及服務,并根據需要聘用當地居民提供服務。
3.全面滿足養老旅游需求
吃、住、行、游、購、娛是學界公認的旅游六要素,養老旅游在此基礎上還應加上醫療,即吃、住、行、游、購、娛、醫。老年人生理功能自然衰退,容易出現各種功能障礙,養老旅游產品必須考慮這些現實需要。吃應關注食品安全、營養、感官、風味。老年人吞咽及消化功能減弱,安全性是首要考慮因素。老年人大多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調養身體是養老旅游的主要動機,合理安排膳食,均衡營養,通過食療達到養身目的。住應將人性化理念運用于住宿設計,如采用低層或配備電梯的小高層建筑、隨處安裝扶手、確保足夠陽光和通風等。行要實現無障礙通行,如采用無障礙步行道、無障礙防滑坡道、容易操作輔助電動交通工具等。游應以度假為主,穿插觀光等其他形式旅游活動。購應符合老齡人懷舊心理,以旅游地特色紀念品、日用消費品為主。養老旅游者時間充足,精神需求高,應配套多種娛樂設施。應配備基礎醫療和特色醫療設施及醫療人才,以應對老年人突發情況的搶救、常見疾病的跟蹤監控和治療。同時,具有醫療特色的中醫治療等,也很受老人歡迎。
4.充分保障可持續發展
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口、土地利用、景觀、城鄉文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等會對城郊鄉村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造成影響[6],保護城郊旅游資源是實現城郊養老旅游可持續開發的根本,合理的土地規劃首當其沖。應控制商業及工業用地無序蔓延,從行政上對城郊土地性質的轉變予以控制,法律上對政策實施予以保障和支持。同時,應合理規劃城郊養老旅游建設,保留城郊養老旅游資源原真性,對旅游開發帶來的負面溢出效應嚴謹評估。依據景觀生態學的斑塊、廊道、基質原理,建立城郊異質性、不和諧景觀的生態隔離機制。[7]政府在城郊養老旅游資源保護中起主導作用,旅游企業、個人作為旅游參與主體責任重大,加強環保意識是規范行為的核心。
[1]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區化及其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2]秦賢宏,魏也華,陳雯.南京都市區人口空間擴張與多中心化[J].地理研究,2013,32(4):711-719.
[3]曾文,張小林,向梨麗,等.2000-2010年南京都市區人口空間變動特征研究[J].地理科學,2016,36(1):81-89.
[4]金雁,王玉珍.改革與創新南京社會養老服務體制機制的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5(6):89-94.
[5]江海燕,劉慶友.銀發族鄉村旅游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南京市 200位老年者的調查[J].湖南農業科學,2012(17):61-64.
[6]稅偉,張啟春,王山河,等.城市化與城市近郊鄉村旅游發展的初步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7-30.
[7]孔德林,黃遠水.城郊型鄉村旅游發展的影響機制、困境及對策研究——基于城市化影響的視角[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7):30-35.
(作者單位:泰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14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基于老齡化社會的城郊養老旅游的開發——以南京市為例”(編號:2015SJD791);泰州學院科研課題“養老旅游目的地開發研究——以泰州為例”(編號:TZXY2015YBKT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