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寧
國企改革中社會主義經濟民主的發展
丁寧
改革開放實行政企分開,從放權讓利到股份制,再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同程度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民主的發展,國有企業因此平等獨立地參與到市場競爭當中,為中國經濟建設創造了一個個輝煌。
國企改革;經濟民主;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迄今已走過38年歷程。“十三五”目標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回首改革開放,通過制定各項方針政策,從農村到城市,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調動了生產積極性,釋放了企業活力,使中國GDP持續增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升,創造出“中國奇跡”。改革開放的最初目標,是將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分割,改變計劃經濟時期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一體格局,從而調動各方生產積極性,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改革之初鄧小平指出:“我國的經濟管理體制權力過于集中,應該有計劃地大膽下放,否則不利于充分發揮國家、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實行現代化的經濟管理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應該讓地方和企業、生產隊有更多的經營管理的自主權。并強調當前最迫切的就是擴大廠礦企業和生產隊的自主權。”[1]城市改革最重要的是國企改革,如何將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性,將國有企業建設成為現代企業,全面實行責任制度,所體現的都是社會主義經濟民主的建設。本文在闡明經濟民主起源和內涵基礎上,將從兩個方面論述國企改革中經濟民主建設發展。
經濟民主最早發源于西方的工業民主思想,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建設日趨完善,工業革命在推動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同時,學者們開始關注工廠中的民主制度建立,這一思想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獲得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提出:“平等應當不僅是表面的,不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2]要實現這一點,就要進行全面的社會變革,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實現政治和經濟的平等。20世紀后期,經濟民主研究在西方形成一股熱潮,主要集中于經濟民主在工廠管理中的實現及經濟民主對資本主義民主的影響。我國經濟民主討論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中后期出現過兩次研究熱潮,蔣一葦、崔之元、王慎之等學者都有詳盡論述。近年來,關于經濟民主理論的討論較熱烈。宋磊在總結我國經濟民主理論研究上,將其研究路徑分為政治經濟學和“新左派”研究路徑、法團主義和社會經濟的研究路徑。[3]
經濟民主的定義一直眾說紛紜,各學派持有不同觀點。薩托利認為,經濟民主是一個多義概念,可以是這樣的民主,它的政策目標是重新分配財富,使經濟機會和狀況平等化。這樣理解的經濟民主可以是政治民主的一個補充,也可以是政治民主的簡單擴大。經濟民主也從工業民主的意義上使用,更多指勞動者對經濟的控制。[4]科恩則反對將經濟民主作為一種民主的形式,認為經濟民主不是指某種特殊的經濟體制,而是指社會選擇它所需體制時的能力。[5]蔣一葦認為,經濟民主宏觀上是建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經濟,微觀上是使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6]崔之元則認為,經濟民主的定義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在廣義上相當于將人民主權推廣至經濟領域,狹義上則是實行民主協商和民主管理,他推崇“鞍鋼憲法”的企業管理方式。[7]
雖然學者們對經濟民主的定義沒有停止過爭論,但對經濟民主的一些特征卻有著相似認知。例如,經濟民主中的平等、自由、自主原則在各種有關經濟民主討論中都能見到。本文認為,首先經濟民主并不是政治民主在經濟領域的擴大,在經濟領域中,市場的變化并不完全受控于人的行為,而有其自身的運行機制,如果將其視為政治民主的擴大化,則將經濟民主視為政治民主的從屬,這并不是真正的民主,甚至是另一種政治專制,用政治權力左右經濟權力。經濟民主是一種獨立的民主形式,與政治民主、社會民主相輔相成,也有其獨立的運行方式。其次,經濟民主的主要目的是在經濟自由前提下,實現經濟機會和財富分配的相對平等,使社會資源分配公平公正,減輕貧富分化和壟斷問題。它的實現方式可以是宏觀上的國家調整經濟體制,適當干預經濟運行,完善分配體制,也可以是微觀上的企業內部的經濟民主,建立民主化的企業管理模式,提高工人對企業事務的參與度,甚至由工人自主管理企業。第三,經濟民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不可缺少的部分,改革開放之初的目標是發展經濟民主,調動社會生產積極性,只有發展完善社會主義經濟民主,才能推進經濟改革進一步深化,解決社會問題,走向全面小康。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起步,在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基礎上,改革重點轉移到城市,而城市改革的重點是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主要目標是搞活國有企業,調動生產積極性,以適應市場經濟建設需求。計劃經濟體制實行期間,國有企業所有生產活動都是由中央直接下達指令進行的,政治權力完全取代了經濟權力,國有企業幾乎沒有自主權。一方面國企改革要解決政企不分問題,另一方面,在政府從國企管理經營中逐步退出的過程中,國企要對自身負起責任,建立一個獨立承擔責、權、利的主體,更好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1.政企分開,改變國家企業關系
雖然對經濟民主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經濟自由與經濟民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只有在經濟自由前提下,經濟民主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實現。計劃經濟體制時期,為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的目標,中央統一指揮分配國企的生產經營活動,國企沒有獨立經濟權力,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經濟主體,國家成為經濟權力的集中所有者,并用政治權力取代經濟權力,用計劃方式安排整個社會的生產活動。盡管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主義似乎體現了一種經濟公平,但缺乏經濟自由的前提,因此本文不認為計劃經濟下的平均主義是經濟民主的一種體現,在這種經濟體制之下,經濟民主難以得到實現。
為解決計劃經濟體制下國企積極性低下,體制僵化落后局面,改革一開始就提出要改變國家對企業的管理方式。鄧小平在《工人階級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優異貢獻》的講話中提到,“這場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變目前落后的生產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于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8]盡管一開始的改革是從放權讓利開始的,但政企分開的舉措一直在進行中,并且思路逐步明晰,成為國企改革重點。具體來說,實行政企分開的政策一方面較直接,主要通過禁止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形式體現。比如1984年發布的《關于黨政機關在職干部不要與群眾合辦企業的通知》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嚴禁黨政機關和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的決定》,1998年的《軍隊、武警部隊不再從事經商活動的實施方案》及《政法機關不再從事經商活動的實施方案》等文件,明確禁止黨政機關開辦任何形式的企業,參與企業的經營活動,堅持政企職責分開、官商分離的原則。另一方面,政府逐漸抽身于國企運營當中,不再是國企全權負責人,設立國資委進行改革,從全權掌握國企命脈到擁有多數或相對多數的股權,與其他股東相同,參與企業的決策管理,保障國有資產的增值,這在《公司法》等政策法規中都有規定。
2.擴大自主權,建設現代企業制度
政企分開僅僅是國企改革中經濟民主建設的一部分。在將企業權力轉移到國企時,更重要的是擴大國企自主權,讓國企成為自負盈虧,權、責、利相統一的現代企業,充分參與市場競爭,發揮國企活力。
1978,首先以農村改革為重點,對城市國企有一些擴大自主權,實行經濟責任制改革,但成效不大,僅僅是初步嘗試。1984年開始,以十二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改革開放將重點轉移到了城市,其主要內容是縮小指令性計劃,擴大市場調節范圍,使企業更多與市場直接聯系,把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實行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為企業競爭創造平等的市場環境。同時,國企改制進行了利改稅、撥改貸,大型國企實行承包制、小型企業實行租賃制、股份制的推廣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一系列嘗試。國家對國企改革從一開始的放權讓利,小部分讓渡國家利益,以促進國企活力,到實行股份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家大量下放國企自主經營權,國企資產來源除了多數國有資產之外,還有很多外資、民資等,逐步使國企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
社會主義經濟民主建設通過改變政府和國企關系,改變計劃經濟時期政企不分,生產積極性落后局面,逐步讓國企成為獨立的經濟實體,自負盈虧,努力實現責、權、利的統一,提高生產效率和改善經營方法,平等有效參與市場經濟。同時,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國企,而是作為國有資產持有者進行決策參與,確保國有資產增值,更好地扮演領路人角色,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宏觀調控市場經濟運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經濟民主意味著每一個經濟實體都能獨立平等參與市場經濟運行,每一位公民都能擁有平等的經濟權力,社會資源財富分配相對公平,減輕貧富分化、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等問題。而對剛剛通過計劃經濟體制追求快速工業化的新中國來說,社會主義經濟民主就是企業、農民、手工業者能擺脫計劃束縛,創新生產方式,提高生產積極性,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國企來說,當政企分開,企業建立成為現代企業,平等、有效參與市場經濟的運行當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激發國企活力,擴大社會資源總量,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才能真正實現社會主義經濟民主。
國企改革的歷程充滿曲折,國企從完全依賴于政府的指揮到建設成為現代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不斷發展,與私營、外資企業共同推動中國經濟的騰飛。盡管還有很多的問題有待解決,但其發展的歷程都體現了社會主義經濟民主建設的完善,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性。在迎來“十三五”,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經濟民主建設一定會更完善,創造出更平等自由的中國經濟。
[1]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M]//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146.
[2]恩格斯.反杜林論[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6-117.
[3]宋磊.中國的經濟民主論:研究路徑、關鍵議題與推進順序[J].社會科學戰線,2014(05):52-62.
[4]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23.
[5]科恩.論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12-115.
[6]蔣一葦.經濟民主論[J].中國社會科學,1989 (01):9-22.
[7]崔之元.經濟民主的兩層含義[J].讀書,1997 (04):79-82.
[8]鄧小平.工人階級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優異貢獻(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一日)[M]//鄧小平文選: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5-136.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