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河榮
摘 要: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以其獨特主觀抒情著稱,開創了我國現代小說的主觀抒情先河。本文先從郁達夫小說的抒情特征入手,論述日本“私小說”,西方文學與郁達夫本身的自我氣質影響其抒情特征的形成。
關鍵詞:郁達夫;抒情特征;外國文學;形成;小說創作
郁達夫是我國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詩人,是中國現代小說的先驅者。他于一八九六年出生于浙江富陽滿洲弄的一個普通家庭,三歲便喪父,他七歲入私塾,九歲便能賦詩。他一生創作了很多著名小說、散文、詩集。他的代表作《沉淪》《薄奠》《故都的秋》《懷魯迅》《遲桂花》等文學作品,奠定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一、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的體現
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具有主觀抒情特征、感傷的心里抒情、自然流露的抒情結構等特征。
(一)主觀抒情是郁達夫小說最基本的抒情特征
郁達夫是一位非常具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文學家,在他的小說里有著強烈的主觀抒情,大多都有“自敘傳”以“我”為第一人稱進行敘事。在郁達夫一生中的五十多篇小說中,運用第一人稱敘事的,就達四十多篇。從中不難看出主觀抒情在郁達夫小說中的重要地位。他主觀抒情的特征沖破了中國傳統小說里的重理性、重故事曲折結構的模式。在他十八歲那時,跟隨兄長到了日本求學,而在日本的這段時間,他寫下自己的成名之作《沉淪》。而在《沉淪》中的郁達夫正是青春期,他渴望愛情,他偷看房東女兒洗澡、手淫、在野外偷聽一對情侶調情等行為進行描述。這種主觀的描述在《沉淪》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洞猴L沉睡的晚上》中,小說不管是“主角”還是“配角”,都通過“我”的情緒進行描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物形象組合在一起,就是作者情感的自敘,小說中的配角成了作者主觀情感的體現者;郁達夫通過小說作品對自己感情的暴露,揭露了在外學子的自卑心里,一個來自弱國子民所受到的歧視,同時也揭露封建社會對青年知識分子、廣大底層勞動人民的壓迫。喚醒了當時年青知識分子,并受到極大歡迎。
(二)歷史時刻典型感傷的心里抒情
郁達夫與我們所熟悉的另一位文學巨匠魯迅一樣,都是浙江人,他們都在日本留學過,他們都出生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但他們小說作品的抒情風格有所不同。郁達夫的小說注重情感主觀的的描述,他小說中的人物大多是懷才不遇、憤世的人,給我們呈現一個感傷、憂郁的“零余者”形象。他的小說作品《沉淪》里,一個在日本留學的學子,沒有朋友,與自己兄長的情感又不合,還有祖國貧弱,這些因素使得他感到自卑、憂郁、感傷,從而形成他獨具特色的感傷抒情風格;《沉淪》剛出來時,便遭到很多傳統小說家的批評,指他的小說不道德。但不管怎么樣批評,感傷始終是小說的主調;《青煙》中“我”的憂郁,《采石磯》中黃仲則的“神經過敏”,這些都是作者本人的寫照;當時他留學回到祖國后,由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他成為一個在社會流浪,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的青年知識分子。從而使得他小說在抒情中帶有強烈的感傷。
(三)自然流露的抒情結構
郁達夫小說的結構是根據自己情緒的變化而變化,他不特意去追求傳統小說的曲折性、故事性的結構。情節不受到重視,小說呈現“散文化”的特征。而郁達夫小說這種“散文化”特征受到當時傳統小說家的批評,但是郁達夫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他曾經說過“小說是作家的自敘傳”。他所追求的是小說能夠把作家的情感呈現出來;《沉淪》中,郁達夫并沒有刻意對其進行結構的安排。他完全根據自己的情緒對事物進行描述,從而形成自然流露、松散的抒情結構,但這些松散的結構并不影響郁達夫在中國現代史上的成就,因為一篇具有創新、獨具特色的小說,不應該根據其情節結構而定論。而郁達夫的小說也不是完全不要結構,是小說的結構受到自己情緒的制約,使情緒與結構達到完美合理的結合在一起,給人帶來情感上的震撼。
二、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的形成原因
日本“私小說”與西方文學,還有郁達夫童年經歷與特殊社會環境對其小說抒情特征的影響。
郁達夫與魯迅、郭沫若一樣,都是“五四”文學運動中桶現出來的一代文學巨匠,但是郁達夫的小說作品的創作上有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特征。而這種特色的形成,一方面由外國文學影響的結果,如日本的“私小說”,而日本“私小說”作家佐藤春夫、葛西善藏的作品是郁達夫最喜歡的。還有西方文學的影響,如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作品《懺悔錄》,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記》對郁達夫小說的抒情特征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郁達夫本身的自我氣質影響的結果。他童年不幸的經歷還有特殊的時代使得他變得敏感、憂郁、感傷。這些因素對郁達夫在小說創作觀念上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日本“私小說”對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形成的影響
日本的近代文學中,“私小說”被當時的日本認為文學的最高形式,在日本文學中有著正統地位,是其文學史上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私小說”的產生在傳承日本古典文學和隨筆文學的基礎上,也引進當時歐洲浪漫主義思潮。正是傳統與現代,國內與國外文學思潮的結合之下產生了“私小說”。二十世紀初,十八歲的郁達夫跟隨長兄到日本求學,而當時日本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得郁達夫在日本的這段時間,能夠接觸與閱讀大量日本“私小說”?!八健痹谌瘴睦锸恰拔摇钡囊馑迹杂址Q“自我小說”;“私小說”著力于“自我表現,自我暴露”,它的最大特點是小說里的主人公便是作者本人,而正是“私小說”這種藝術特征深深吸引著郁達夫。郁達夫的成名之作《沉淪》,便是記錄著作者本人在日本留學的經歷,以大膽的暴露“我”內心世界,“我”的私生活,親身經歷為題材。而《沉淪》創作或多或少都與日本“私小說”的影響有關。
佐藤春夫、葛西善藏、永井荷風、德田秋聲、谷崎潤一郎等日本“私小說”作家的作品都影響著郁達夫。其中佐藤春夫、葛西善藏的作品是郁達夫最喜歡的。佐藤春夫的“私小說”《田園的憂郁》以其“世界末日”的傷感,影響郁達夫小說《沉淪》的創作,但與佐藤春夫相比,郁達夫在瑣事雜感的根源方面,注重社會性。如《沉淪》中郁達夫的傷感是來自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因素還是他是一個來自封建落后的國家而感到自卑、感傷。作者在《沉淪》里多次發出“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1]”。而佐藤春夫《田園的憂郁》則沒有郁達夫的那種憂郁、感傷,“他”更側重于自己心境的變化?!短飯@的憂郁》里的主人公心情描述較為平淡,“他”寫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是通過景物進行描述,如飛蛾、燈、山丘等等?!八毙那殡S景物的變化而變化,通過特殊的感覺變成自己的內心世界?!短飯@的憂郁》對郁達夫《沉淪》創作有很大的啟發,但同時也有別佐藤春夫的《田園的憂郁》;葛西善藏的“私小說”作品以其“憂郁孤獨、貧窮”的題材所受郁達夫喜歡。在郁達夫傳記、日記中,我們不難發現他葛西善藏作品的喜愛。他曾經在日記中寫道:“看葛西善藏兩篇作品,乃是好作品”。通過這些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在日本留學期間的郁達夫積極主動接受、吸收日本“私小說”的藝術特征,從而創作出屬于自己抒情風格。
(二)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對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的影響
浪漫主義文學起源并興起于歐洲,而受到西方浪漫主義的影響,中國也開起出現一批浪漫主義文學家,郁達夫就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先行者之一。在日本留學的郁達夫,由于當時日本開放的社會環境使得郁達夫得于接觸大量西方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郁達夫曾說道:“在高等學校里住了四年,共計所讀的俄、德、英、日、法的小說總共有一千部內外”[2],而這一千部小說當中,大部分是浪漫主義文學作品,這些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影響著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的形成, 《沉淪》中“大膽的自我暴露,濃厚的主觀抒情”的表現手法讓人為之一振。浪漫主義思潮在無形中參透進了郁達夫的創作之中;浪漫主義有消極與積極之分。積極的浪漫主義是與歷史發展趨勢一致的理想與感情文學,它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并以這種理想批評現實中的丑陋。而消極的浪漫主義是把那種正在或已經失去的生活作為其理想的文學,被歷史遺忘的生活便成為其理想的棲居之處,因此消極的浪漫主義文學流露出一種傷感的氣息,正是這種傷感的氣息被郁達夫所喜歡。
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文學作品,對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的影響是復雜的、多方面的。盧梭的作品不管是文學、政治、哲學方面,他始終是對人的研究。他的文學作品于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特別是他的《懺悔錄》,被稱為開創世界浪漫主義的巨著,對中國現代文學有著深遠影響。而郁達夫是受盧梭文學創作手法影響最深的中國文學作家之一,郁達夫的《沉淪》被稱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而通過《沉淪》與《懺悔錄》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郁達夫對盧梭文學創作手法的欣賞與崇拜?!稇曰阡洝放c《沉淪》分別采用“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但它們都是“自敘傳小說”,小說主人公都是作者本人。都是采用“自我暴露”的寫作手法,寫作目的,也有許多相似的境況。通過盧梭的《懺悔錄》與《沉淪》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出盧梭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對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創作的影響。
在眾多的西方文學家的作品中,屠格涅夫的文學作品對郁達夫小說的創作影響是最深的,也是眾多外國文學家中,郁達夫最喜歡的一個文學家。郁達夫曾在日記說道:“在許許多多古今大小的作家里面,我覺得最可愛、最熟悉,同他的作品交往最久而不會生厭的,便是屠格涅夫,這在我也許和許多人不同的一種偏嗜,因為我開始讀小說,開始寫小說,受的完全是這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點憂郁,繞腮胡長的滿滿的北國巨人的影響”[3]。屠格涅夫小說《多余人日記》是郁達夫非常喜歡的作品,在他讀很多遍后,依然覺得“大作家的作品,像嚼橄欖,愈嚼愈有味”;郁達夫早期發表的《沉淪》《銀灰色的死》《南遷》,還有后期發表的《迷羊》《煙影》《鶯蘿行》等作品中,主人公都是些噴世,對生活不滿的“零余者”。而郁達夫小說里的“零余者”就是屠格涅夫筆下的“多余人”。屠格涅夫的小說《多余人日記》寫一個患重病的末落貴族青年在他死前的二十多天里,回顧自己人生道路,他為自己沒能及時的向一個地方官的女兒表白而失去她,感到終生的遺憾。他由此自嘆:“我須承認一點,我是這個世上完全多余的人,或者也可以說是完全多余的家伙”。從此以后“多余人”便開始出現在俄國的文學中;郁達夫后來將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記》翻譯成《零余者的日記》,于是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被稱為“零余者”?!傲阌嗾摺钡男蜗蟊挥暨_夫經過本土化后,注入更多的中國元素,使其獲得新的生命意義。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西方文學對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形成的重大影響。
(三)童年的生活經歷與特殊的社會環境
郁達夫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典型的情緒作家,他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創作,以傷感憂郁為人所矚目。而其風格的形成受到外國文學影響外,還受到他不幸的童年經歷還有特殊的社會環境所影響。郁達夫不幸的童年經歷,影響著他人格氣質、思維方式的形成與發展。童年的郁達夫最突出的特點是“孤獨”;郁達夫出生在浙江省富陽滿洲弄的一個普通家庭里,他三歲便失去父親,而他的母親為了他們三個兄弟,不得不在外面打工賺錢,無暇給童年的郁達夫更多的照顧。他兩個哥哥早年便離家,他整天只有面對坐在佛堂上念經的祖母,從而使得他變得內向、孤僻、敏感;心理學家曾經指出,童年失去父愛母愛使藝術家在心里上產生一種非常痛苦的情緒體驗,內化到他們心里,形成一個認知反應模式,從而影響藝術家的個性發展及創作活動;郁達夫這種內向、孤僻、敏感的性格,在他小說作品中得到體現,如《遲桂花》中,主人公來到一個非常安靜與世無爭的小村莊,“下面盡是一些綠玻璃似的翠竹西斜的太陽曬到了這條塢里,一種又清新又寂靜的淡綠光,同清水一樣,滿侵在這附近的空氣里流動”,這種世外桃源的境界,透露出作者的心跡?!冻翜S》中,郁達夫才華橫溢,感情豐富,但是他作為一個來自弱國子民而感到自卑、孤僻,他在日本沒有一個朋友,日本人歧視他?!耳L蘿行》《青煙》《薄奠》中,我被當時的社會環境擠壓的困苦與孤獨,《微雪的早晨》中,我被當時社會壓迫的無奈等等;童年不幸的經歷與創傷是郁達夫心中最深的孤獨,而這種孤獨為他日后不順的生活埋下了隱患。在日本留學十年,弱國子民讓他感到孤獨,他常年沒有固定居所,與自己朋友長兄關系的疏遠,家庭婚姻的破裂,沒人理解的心靈等,成為左右他在小說創作上的抒情風格。
郁達夫小說抒情特征的形成,開創了中國現代小說的新文體,他擴展了中國小說的創作范圍,推動了以“自我表現”為中心的新藝術觀的發展,促進了青年人的人性解放與思想啟蒙。他小說反對封建,對人基本權利的尊重,喚醒了當時中國無數青年人的心。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第63頁.
[2]郁達夫.五六年創作生活的回顧.郁達夫研究資料(上)[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201,204.
[3]郁達夫.屠格涅夫的《羅亭》問世以前[J].文學,1993,1(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