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梅

摘 要:本文運用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方法,從長度特征、時態、語態對40篇中外文史哲類英語學術論文的英文摘要進行了比較分析。通過對比發現,中外文史哲類英語學術論文英文摘要部分存在異同,通過探究造成差異的原因,為國內學者的學術論文英文摘要的寫作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語料庫;文史哲類;英文摘要
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學術交流已不可或缺。作為高度概括學術論文研究目的、方法和結論的論文摘要,是關系到論文能否發表的重要因素。同時論文摘要也是能讓讀者迅速了解相關學科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內學者從語言特征角度研究分析了學術論文的摘要部分。騰真如,譚萬成(2004)對比研究了中外期刊英語摘要的時態、語態差別。何瑞清(2004)比較了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語態分布特征。本文收集了20篇英語本族學者在國外核心期刊發表的文史哲類學術論文與20篇中國學者文史哲類國際會議學術論文的摘要,從語言特點上對比分析其異同,進而找出原因。
一、研究設計
本文采用語料庫語言學研究方法。中國學者的20篇論文全部來自與CNKI的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的文史哲類,對于檢索出來的英文會議論文采取等距抽樣的方式抽出50篇,其中部分論文沒有摘要部分或者原文殘缺不全、字跡模糊無法使用,最終隨機挑選出20篇文史哲類學術論文。英語本族學者的20篇學術論文均用同樣的方式隨機抽取自SSCI國外文史類期刊數據庫。分別截取了這40篇學術論文的摘要部分,建成兩個摘要子語料庫,統計包括摘要長度、時態、語態及人稱使用的使用頻率及其所占百分比,進而對比分析國內外學者摘要的異同。
二、研究結果
(一)摘要長度對比(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英語本族學者文史哲類學術論文摘要部分長度是中國學者的1.4倍,并且總句數是中國作者的1.6倍。探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中國學者的摘要選自文史哲類國際會議論文,其長度與SSCI上英語本族學者的文史哲類學術論文相比相對較短,故摘要部分也比較簡短。另外,參加國際會議的中國學者的學術水平與能在SSCI上發表學術論文的英語本族學者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故采用相對簡短的句式。
(二)摘要時態對比
在摘要的兩個子語料庫里,共出現包括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現在完成時,現在進行時和將來時在內的五種時態。而后兩種時態使用很少,故本文只分析前三種時態。由表1數據可見,一般現在時是中外學者在摘要寫作中最常用的時態。但中國學者使用一般過去時的頻率遠低于本族學者,后者是前者的2.2倍,對于現在完成時,中國學者使用的頻率將近是英本族學者3倍。這兩種時態使用頻率的巨大差異主要源于中國學者更傾向于使用完成時來陳述前人的研究成果,用一般現在時陳述自己的研究設計和目的。而本族學者則傾向于用一般過去時來陳述研究設計和目的。
(三)摘要語態對比
在語態方面,從表1數據看出,不管是中國學者還是本族學者,每篇摘要中都大量使用了主動句,在總數上都超過一半。國內英文摘要在被動句和無語態句上的使用比例差別不大,而英語本族學著在被動句和無語態句上使用頻率都明顯低于國內學著。造成這一差異的可能原因是中國學者受傳統思維的影響,鄧學良,林彬輝(2001)指出英文摘要應多使用被動語態結構,而實際上,盲目使用被動語態反而會導致表達不清,影響理解,相反,主動語態卻有助于文字的清晰和簡潔。
三、結論
通過對文史哲類英語本族學者和國內會議論文摘要部分的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現二者在摘要長度、句數、時態、語態都存在一定的差異。英語本族學者摘要長度是中國學者的1.4倍,中國學者與英語本族學者英語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是造成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時態使用上,不論中國學者還是英語本族學者都頻繁使用一般現在時,而本族學者傾向于用一般過去時陳述研究設計和目的,中國學者卻選擇現在完成時陳述前人研究,一般現在時陳述研究設計和目的。語態上,中外學者均大量使用主動語態,且本族學者主動語態使用頻率更高。本文對中外文史哲類論文摘要的對比分析,找出異同并剖析了其原因,為中國學者更好的撰寫學術論文英文摘要提供了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 鄧學良,林彬暉.芻議科技論文摘要的寫作[J].湖南工程學院商報,2001(1):83.
[2] 何瑞清.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較——語態分布和頭重腳輕句的使用頻率[J].上海科技翻譯,2004(1):16-19.
[3] 騰真如,譚萬成.英語摘要的時態、語態問題[J].中國科技翻譯,200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