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祥 劉鵬程
【摘要】 目的 評價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破裂前循環腦動脈瘤的臨床療效, 總結治療經驗。方法 選取280例破裂前循環腦動脈瘤患者, 據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檢查結果, 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血管瘤暴露路徑, 夾閉治療, 選擇性阻斷處理術中出血。結果 3 d內進行手術64.64%, 所有患者均在5 d內手術;所有患者動脈瘤均完成夾閉, 術中發生動脈瘤破裂11例, 4例直接致殘, 未見死亡病例;破裂1次患者Rankin評分為(1.6±0.4)分, 低于破裂2次及以上患者的(2.9±0.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平均隨訪(5.0±1.4)個月, 所有患者頭痛等癥狀表現均明顯恢復。結論 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破裂前循環腦動脈瘤安全可靠, 并發癥發生率低, 手術宜早不宜遲, 出血次數越多預后越差。
【關鍵詞】 動脈瘤;前循環;破裂;顯微外科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025
腦動脈瘤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之一, 我國腦動脈瘤發病率高達3.6%~6.0%[1]。動脈瘤破裂率約為1%~2%, 一旦發生破裂, 患者預后較差, 24 h內再出血率高達4.0%~13.6%, 腦動脈瘤破裂死亡約占腦血管病總死亡數22%~25%, 腦動脈瘤一旦破裂, 即使存活2年內存活率不足20%, 若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7 d內死亡率達75%。腦動脈瘤破裂前檢出率仍不盡如人意。近年來微創手術血管內治療已成為治療破裂腦動脈瘤主要方法[2]。但微創手術仍具有一定創傷性, 不同患者手術預后存在較大差異。既往本院以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破裂前循環腦動脈瘤280例,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80例破裂前循環腦動脈瘤患者, 其中男120例、女160例, 年齡20~84歲、平均年齡(50.6±11.4)歲。其中頸內動脈103例, 大腦前動脈108例, 大腦中動脈49例, 其他20例。動脈瘤大小2~10 cm, 微小型25例, 小型217例, 大型與巨大型38例。共處理動脈瘤328枚。患者均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病史。病情嚴重程度分級(Hunt-Hess):0級51例、Ⅰ~Ⅲ級220例、Ⅳ~Ⅴ級9例。合并癥:高血壓65例, 糖尿病16例, 動脈粥樣硬化28例, 頸動脈狹窄27例。
1. 2 方法 83例患者術前ICU停留,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口服羅通定或注射魯米那鎮定鎮靜。術前8 h禁食, 6 h禁飲, 17例患者病情較急縮短禁水食時間。據DSA、CTA檢查結果選擇合適的手術路徑。如對于前交通動脈瘤, 選擇翼點入路及縱裂入路方法處理, 打開蛛網膜, 釋放腦脊液, 10例腦組織張力不高, 切開Liliequist膜, 8例患者頸內動脈顱內段較短實施分離術以顯露A1段。分離動脈瘤, 緩慢夾閉。若為大腦前動脈, 大部分以翼點或擴大翼點入路, 抬起額葉, 分離吸除軟腦膜下積存物, 分離顯露動脈瘤, 或選擇縱裂入路, 切口骨瓣, 暴露動脈瘤, 27例腦組織張力過高, 術中留置腦室外引流管, 降低顱內張力。若為大腦中動脈, 選擇入路與前動脈相似, 5例腦組織張力不高實施牽拉, 采用外側裂內側暴露動脈瘤。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臨床預后 3 d內進行手術181例(64.64%), 3~5 d進行手術99例。術中診斷215例患者術前動脈瘤破裂1次, 62例術前破裂2~3次, 3例破裂4次。所有患者動脈瘤均完成夾閉, 術中發生動脈瘤破裂11例, 其中7例行阻斷術止血成功, 其余4例患者無一例死亡, 直接致殘。術中并發血栓形成17例, 血栓嚴重程度分級0級3例、Ⅰ~Ⅲ級14例。改良Rankin評分:其中0分73例、1分72例、2分87例、3分19例、4分16例、5分13例, 未見死亡病例。破裂1次患者Rankin評分為(1.6±0.4)分, 低于破裂2次及以上患者的(2.9±0.6)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住院時間6~53 d, 平均(12.3±5.4)d。
2. 2 長遠預后 隨訪1個月~3年、平均(5.0±1.4)個月, 所有患者頭痛等癥狀表現均明顯恢復, 1例交通動脈瘤患者恢復效果不理想。
3 討論
當前, 微創手術技術飛速發展, 已適用于絕大多數前循環腦動脈瘤治療, 夾閉率高, 本組患者均成功夾閉, 未見術中死亡病例。但需注意的是, 不同患者預后存在較大差異, 部分患者可在術中發生破裂, 本組患者出現11例術中破裂。腦動脈瘤破裂與瘤體大小、分布與類型明確相關, 有報道稱囊狀動脈瘤易破裂出血, 術前完成輔助檢查非常必要, DSA、CTA鑒別診斷動脈瘤效果較高。此外, 情緒激動、劇烈活動也可能誘使動脈瘤破裂, 故對于入院患者, 需做好術前準備, 積極用藥降壓、鎮定鎮靜, 做好護理干預[3]。部分患者有嘔吐、意識障礙等癥狀表現, 可能與瘤體脆性較強有關, 治療時需慎重[4]。研究顯示, 患者臨床預后與蛛網膜下腔出血次數密切相關, 故在動脈瘤初次破裂前應及早處置, 避免復發, 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5]。從隨訪結果來看, 多數患者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且未見復發, 夾閉客觀上阻斷了動脈瘤血供, 可有效預防動脈瘤破裂出血。
參考文獻
[1]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760-764.
[2] 黃英文.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24(3):17-18.
[3] 王芫, 李鐵男, 黃山, 等.破裂顱內動脈瘤的急診治療.中國社區醫師, 2014, 30(22):24-25.
[4] 付鋒, 楊杰, 王娜.血管內介入和手術夾閉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預后及相關因素分析.疑難病雜志, 2014, 13(9):904-906.
[5] 吳京, 吳中學, 劉愛華, 等.顱內動脈瘤栓塞治療后復發的影響因素分析.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4, 11(5):391-393.
[收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