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衡
【摘要】 目的 探討避免65歲以上老年患者全身麻醉(全麻)后蘇醒延遲的護理方法。方法 2011年8月~2014年8月315例65歲以上行無痛結腸鏡檢查術的老年患者作為對照組, 2012年9月~2013年9月358例65歲以上行無痛結腸鏡檢查患者作為觀察組, 對照組行傳統護理, 觀察組行針對性護理, 觀察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 對照組8例老年人蘇醒延遲, 觀察組無一例老年人蘇醒延遲,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拔管后5 min SpO2為(87.01±1.15)%、肺循環阻力(RP)為(28.61±5.25)次/min和每分鐘通氣量(MV)為(6.51±6.43)L, 與麻醉前SpO2(96.99±0.21)%、RP(19.16±5.81)次/min和MV(8.13±0.41)L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65歲以上老年患者行無痛結腸鏡檢查, 護士對其充分評估, 給予指導, 在支持治療基礎上盡早發現原因并處理, 可避免蘇醒延遲的發生, 確保老年患者檢查安全。
【關鍵詞】 老年患者;無痛結腸鏡檢查;蘇醒延遲;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56
由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殊性, 麻醉危險性較大, 術前必須充分估計病情, 改善術前生理心理狀況, 熟練掌握操作技術, 術中嚴密觀察[1, 2], 及時協助麻醉醫師及操作醫師處理術中情況, 避免麻醉意外并發癥。本文探討65歲以上老年患者避免全麻后蘇醒延遲的護理方法,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315例65歲以上行無痛結腸鏡檢查術的老年患者作為對照組, 納入標準:術前清醒的非腦外科患者, 采用靜脈麻醉, 藥物用量均在常規治療范圍內;2012年9月~2013年9月358例65歲以上行無痛結腸鏡檢查患者作為觀察組, 納入標準同對照組。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預約、術前護理、術中護理以及術后護理。觀察組主要目標為降低或避免老年患者全麻后蘇醒延遲的發生, 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 2. 1 術前護理 ①術前準備:對老年人行結腸鏡檢查腸道準備時, 重點注意水電解質的變化[2]。須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屬, 進行腸道準備時如有虛脫感等不適癥狀, 應立即停止服用清腸藥并及時就醫, 如為在院患者應及時通知主管醫師。詳細閱讀病歷及護理記錄了解病情, 正確估計患者對檢查的耐受性, 做好術前生理心理護理, 詳細告知患者術前應做的各項準備及注意事項, 備好急救藥物及物品。②檢查室準備:保持室溫在24~26℃, 相對濕度保持40%~60%。麻醉狀態下的患者特別是老年體弱者, 部分或全身失去對外界濕熱度的自我調節能力。溫度過高不利于患者機體散熱, 體溫增高。室溫過低機體散熱快, 術后易出現呼吸道并發癥等。③進入檢查室后護理:對患者要熱情周到、耐心細致, 介紹無痛結腸鏡檢查方法和注意事項時, 與患者進行輕松體貼的語言交流, 分散患者注意力, 消除緊張恐懼心理, 放松身心, 穩定情緒, 增強安全感和信賴感。對安裝假牙、佩帶首飾的患者, 應協助取下并妥善保管[3]。④建立好靜脈通道:老年患者血管多有硬化, 脆性高, 為保證輸液暢通, 采用靜脈留置針法, 選擇粗大靜脈, 盡量一次穿刺成功。隨時觀察以防止滲漏, 輸液速度一般在40~60滴/min, 應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以防輸液過快引發心力衰竭及急性肺水腫。
1. 2. 2 術中護理 ①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預防術中并發癥, 尤其是伴有心血管疾病患者, 易出現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 早搏、血壓等變化, 一旦出現異常改變應及時處理。②結腸鏡檢查易引起迷走神經反射, 麻醉平面出現后, 有效循環量減少, 易出現低血壓, 全身攜氧能力降低, 引起腦供氧不足, 導致術后蘇醒延遲。術中應配合麻醉醫師密切檢測血壓、心率, 如有降低, 及時給予麻黃素、阿托品等藥物予以糾正, 同時保持呼吸通暢, 保持各種導管通暢。
1. 2. 3 術后護理 老年人體質相對較弱, 容易出現低體溫及脫水, 術后應注意保暖, 補足液體量。待患者清醒后, 呼吸、血壓平穩, 生命體征良好, 認知能力正常后方可回家或返回病房。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麻藥用量、檢查時間、蘇醒延遲情況及呼吸功能在各時間點的變化。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麻藥用量、檢查時間、蘇醒延遲比較 對照組8例老年人蘇醒延遲, 觀察組未發生老年人蘇醒延遲,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麻藥用量為(16.80±2.40)ml, 少于對照組的(23.37±2.49)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4.824, P<0.05);觀察組檢查時間為(19.24±1.72)min明顯短于對照組的(21.47±1.99)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7.642, P<0.05)。
2. 2 兩組患者呼吸功能在各時間點的變化 對照組麻醉前SpO2、RP和MV分別為(97.12±0.19)%、(18.83±4.91)次/min、
(8.27±0.35)L, 觀察組麻醉前SpO2、RP和MV分別為(96.99±0.21)%、(19.16±5.81)次/min、(8.13±0.41)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拔管后5 min SpO2、RP和MV分別為(95.86±1.17)%、(21.01±5.76)次/min、(8.02± 6.03)L與麻醉前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而觀察組拔管后5 min SpO2為(87.01±1.15)%、RP為(28.61±5.25)次/min和MV為(6.51±6.43)L, 與麻醉前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老年患者大多合并癥多, 心理壓力大, 術前應通過治療使患者盡量接近生理狀態, 積極有效地處理基礎疾病[3];應重視患者主訴, 緩解焦慮緊張, 了解個體差異;加強術中監測, 維持氧的供需平衡及血流動力學穩定, 減少藥物用量, 以防腦損害。術中加強保溫及重要臟器的保護;術后加強隨訪。老年人因各器官退行性變化, 對麻醉藥敏感性增加, 代謝降低, 個體差異大, 最容易因麻醉藥殘余引起蘇醒延遲。因此在術前護士要協助醫生觀察、判斷患者的基本狀況, 并在整個檢查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情況, 及時提示醫生, 在檢查結果后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狀況, 直到患者蘇醒, 以免造成嚴重后果。
本研究顯示, 對照組8例老年人蘇醒延遲, 觀察組無一例老年人蘇醒延遲,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拔管后5 min SpO2為(87.01±1.15)%、RP為(28.61±5.25)次/min和MV為(6.51±6.43)L, 與麻醉前SpO2(96.99±0.21)%、RP(19.16±5.81)次/min和MV(8.13±0.41)L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 65歲以上老年患者行無痛結腸鏡檢查, 護士對其充分評估, 給予指導, 在支持治療基礎上盡早發現原因并處理, 可避免蘇醒延遲的發生, 確保老年患者檢查安全。
參考文獻
[1] 于暉, 左明章, 張維娜, 等. 老年患者全麻后蘇醒延遲原因及處理.中國醫刊, 2007, 42(6):31-32.
[2] 王琇, 范穎, 黃萍萍, 等. 老年患者行無痛結腸鏡檢查后蘇醒延遲的護理.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6):1545-1546.
[3] 劉志軍, 王培林.高齡患者腹部外科急診手術96例圍手術期治療策略.中國醫刊, 2005, 40(7):49-50.
[收稿日期: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