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冰 楊軍
【摘要】 目的 探討麻醉護士在患者術后鎮痛的作用與效果。方法 120例肛周疾病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常規術后鎮痛護理;觀察組以麻醉護士為基礎、麻醉醫師(NBAS)為指導進行術后鎮痛訪視。統計兩組參與術后鎮痛例數、鎮痛副作用發生例數、醫護患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術后鎮痛率、滿意度高于對照組, 惡心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以麻醉護士為基礎、麻醉醫師為指導的術后鎮痛模式能體現麻醉護士的核心能力, 提高鎮痛效率。
【關鍵詞】 麻醉護士;鎮痛模式;效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78
術后患者仍存在對疼痛的危害和益處認識不足, 鎮痛模式不了解, 懼怕副作用而拒絕鎮痛, 實行患者自控鎮痛(PCA)技術, 患者及家屬自我康復知識欠缺, 導致依從性差。這些因素影響圍術期鎮痛率、鎮痛效果及醫護患各方滿意度?;诖耍?2015年8月后本院在肛腸疾病手術患者術后實行了以麻醉護士為基礎、麻醉醫師為指導的鎮痛模式, 收到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5年8~10月收治的60例肛周疾病手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60例。其中, 肛瘺24例, 肛裂10例, 混合痔66例, 肛周膿腫20例, 全部為腰硬聯合麻醉, 單次羅哌卡因腰麻, 用一般手術器械。均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和(或)家屬知情同意。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鎮痛培訓與術前訪視 對照組常規術后鎮痛護理。觀察組以麻醉護士為基礎、麻醉醫師為指導, 管理術后鎮痛。麻醉護士與麻醉醫師共同學習鎮痛知識, 包括掌握各種鎮痛藥物知識, 多模式鎮痛相關理念以及鎮痛副作用處理。掌握3個常用穴位(合谷、內關、足三里)定位及按摩方法, 以進行中西醫結合護理。與麻醉醫師共同訪視患者, 根據個體病情和手術類型, 對疼痛程度進行評估, 并讓家屬知曉。對患者和家屬進行鎮痛知識宣教, 穴位按摩的作用及基本知識, 介紹PCA概念, 鎮痛必要性, 鎮痛泵的操作與報警, 使患者了解PCA是讓患者和家屬有機會參與鎮痛, PCA安全、有效。
1. 3 心理護理 訪視時, 鼓勵家屬加入鎮痛護理, 針對患者疑慮或焦慮, 向家屬示范穴位按摩手法, 向患者進行安撫;盡義務和責任用語言和示范解除患者與家屬之間的隔閡, 創造和諧、溫馨的治療、康復氛圍。
1. 4 術中、術畢處理 術中作為麻醉監測護士, 在麻醉醫師的指導下, 穩定患者血液動力學, 施行目標導向輸液策略, 預防胃黏膜缺血和水腫;給予地佐辛或非甾體類藥物預先鎮痛, 采用托烷司瓊靜脈或穴位注射預防惡心嘔吐。
1. 5 術后訪視 及時進行鎮痛效果評估, 鎮痛不足或有副作用發生時協同麻醉醫師和管床醫生共同處理;對鎮痛不足及時處理、總結、歸納, 以便改進鎮痛處方;對患者再次進行PCA教育, 將操作細節反復示教并讓家屬現場模擬操作。對惡心患者, 向患者家屬示范按摩合谷穴、內關穴、足三里穴位。對嘔吐患者, 依照醫囑給予托烷司瓊、地塞米松或氟哌利多, 或三種藥物聯合使用。
1. 6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參與術后鎮痛率, 參與術后鎮痛者術后VAS評分>5分的病例在參與術后鎮痛總病例數中所占百分比, 醫護患三方滿意度, 參與術后鎮痛病例中惡心嘔吐發生率?;颊咝g后VAS評分>5分及發生惡心嘔吐均影響三方滿意度, 滿意度=[組內參與鎮痛總病例數-(術后VAS評分>5分的病例數+惡心嘔吐病例數)]/總例數×100%。
1. 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參與術后自控鎮痛率為75%(45/60), 觀察組為100%(60/60)。對照組中術后鎮痛病例中VAS評分>5分者發生率8.9%(4/45), 惡心發生率17.8%(8/45), 3例因惡心而關閉鎮痛泵;觀察組全部鎮痛滿意, 惡心發生率10%(6/60), 穴位按摩后惡心程度減輕。對照組術后三方鎮痛滿意度為73.3%{[45-(4+8)]/45×100%}, 觀察組為95.0%{[60-(0+3)]/ 60×100%}。兩組各觀察指標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3. 1 NBAS鎮痛模式是醫護一體化[1]的具體體現和實踐。麻醉醫師臨床麻醉任務多, 無暇顧及術后鎮痛, 存在鎮痛健康教育欠缺, 故對照組中接受術后自控鎮痛者少, 術后鎮痛病例中VAS評分>5分者發生率高。研究結果也表明在NBAS鎮痛模式下, 麻醉護士與麻醉醫師一起參與科室鎮痛培訓, 一起訪視患者, 共同制定鎮痛方案, 有利于提高并充分發揮麻醉護士的核心能力[2], 發揮護士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從而改變患者對術后鎮痛的認識和參與度, 故觀察組全部患者自覺參與術后鎮痛, 并且因正確使用自控按鍵, 達到了良好的鎮痛效果。
3. 2 發揮了中醫護理方面的優勢 觀察中發現, 穴位按摩教育后, 患者及家屬對中醫穴位按摩興趣劇增, 能立即進行按摩體驗, 患者體會到家人關心和愛撫后, 情緒改善, 痛閾提高, 惡心感覺程度下降。穴位按摩時輕輕的觸摸可以刺激皮膚神經, 從而抑制疼痛感覺傳入中樞系統, 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情感支持可減輕其焦慮, 增強胃腸道蠕動, 改善惡心嘔吐癥狀[3], 達到鎮痛和減輕副作用效果。本研究中, NBAS鎮痛模式體現了醫護一體化及整體化護理的理念, 充分發揮中醫護理特色, 值得進一步推廣和探討。
3. 3 不足與展望 此種鎮痛模式耗時較多, 今后可利用“圍術期患者之家”[4]理念, 建立鎮痛微信平臺, 實行醫護患互動。遠程無線鎮痛系統[5]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將為麻醉護士在圍術期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廣闊平臺。
參考文獻
[1] 蔣艷, 曹華, 彭小華, 等.醫護一體化模式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研究.護士進修雜志, 2012, 27(5):405.
[2] 常宗霞, 袁瑋, 劉云, 等.醫護一體化培訓模式對提高護理人員核心能力的效果研究.中華護理教育, 2014 , 11(11):855-857.
[3] 王翠娟, 駱彩琴.耳穴埋豆聯合穴位按摩防治手術后惡心嘔吐57例.浙江中醫雜志, 2013, 48(6):427.
[4] 黃宇光, 羅愛倫.圍術期患者之家——麻醉學科努力的方向.中華麻醉學雜志, 2015, 35(1):3-5.
[5] 陳爽, 姚娟, 楊敏, 等.遠程無線鎮痛泵常見報警原因分析及對策.護士進修雜志 , 2015, 30(23):2200-2201.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