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巧梅
【摘要】 目的 總結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法。方法 125例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頭暈患者, 隨機分成A組(60例)和B組(65例)。A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 B組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 護理后, B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明顯低于A組, 且B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為96.92%, 明顯高于A組的8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頭暈患者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治療依從率,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頭暈;護理干預;依從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93
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具有發病急、短暫性特點, 病情容易反復發作, 患者多存在頭暈等癥狀, 患者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情緒, 不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1]。本文探討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方法,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125例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頭暈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排除意識障礙、精神疾病、嚴重肝臟功能損傷患者。將患者隨機分成A組和B組。A組患者60例, 男39例, 女21例, 年齡49~73歲, 平均年齡(58.3±6.5)歲;B組患者65例, 男43例, 女22例, 年齡50~75歲, 平均年齡(58.6±6.9)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1. 2. 1 A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內容為: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 并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飲食喜好制定飲食方案及休息和運動方案, 讓患者多臥床休息, 可適量活動, 但不能過度勞累;給患者詳細解說治療方案、護理操作內容、注意事項等, 指導患者進行自我病情監測。
1. 2. 2 B組患者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具體包括:①心理干預。護理人員與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對其心律狀況進行綜合評估, 然后根據評估結果給予針對性心理干預。例如:對于因認知程度低而導致的焦躁、郁悶等不良心理, 護理人員與心理醫生對患者進行知識宣教, 讓患者對疾病的臨床癥狀、發病原因、治療方法、轉歸等進行了解, 消除患者因認知不足而帶來的不良情緒, 同時引導患者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給其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 指導患者按照方案合理飲食, 做到營養的均衡。②放松訓練干預。對患者進行多次的放松訓練, 逐漸使患者機體形成條件反射, 并逐漸過渡到日常生活中, 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的放松身心。③運動護理。指導患者每日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 如慢步、打太極等, 30 min/d, 不能過度勞累[2]。④休息干預。指導患者臥床休息, 將枕頭的高度調整到15~20°, 以免影響腦部血液的循環, 在仰頭或者頭部轉動時應緩慢、輕柔, 以免因頸部運動過度導致頭暈發作或是跌倒。⑤生活干預。對于頻繁發作的患者, 在患者如廁、沐浴、散步時都必須有護理人員或者家人陪伴;在天氣轉涼時囑咐患者添衣物保暖, 預防感冒。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SDS評分以及治療依從性。依從性分成完全依從、不完全依從、不依從三個等級, 完全依從:患者能遵醫囑正確用藥、休息、運動、飲食等, 完全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操作;不完全依從:患者基本能遵醫囑服藥、休息等, 基本能配合醫務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不依從:患者完全不遵醫囑配合治療和護理, 不按時服藥、合理飲食等;依從率=(完全依從+不完全依從)/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 A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分別為(58.2±13.4)、(55.7±11.5)分;B組則分別為(57.9±13.6)、(56.2±10.8)分;護理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A組的SAS、SDS評分分別為(50.4±10.5)、(49.2±8.7)分;B組分別為(40.2±8.5)、(41.2±7.4)分;B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A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患者依從率比較 A組患者護理前完全依從24例, 不完全依從20例, 不依從16例, 依從率為73.33%;B組護理前完全依從22例, 不完全依從25例, 不依從18例, 依從率為72.31%;護理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A組完全依從29例, 不完全依從21例, 不依從10例, 依從率83.33%;B組完全依從35例, 不完全依從28例, 不依從2例, 依從率96.92%, B組依從率明顯高于A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的復發率極高, 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巨大影響。而且, 患者的細胞免疫水平較低, 當腦循環處于低灌注狀態下, 就會影響到腦干、丘腦的EN、5-羥色胺(5-HT)通路, 使得EN、5-HT含量降低, 神經精神副作用反復發作, 從而使得患者出現焦慮、抑郁等癥狀[3]。若不加以干預治療, 就會導致頭暈、頭痛等癥狀, 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生活。對于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頭暈患者, 通過有效的臨床護理干預, 從心理干預角度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 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和針對性心理疏導,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通過放松訓練干預患者的生理心理活動, 通過訓練將人體的生物學信息進行處理, 逐漸形成條件反射, 最終實現心理-神經、心理-神經-內分泌、心理-神經-免疫等的平衡, 逐步提高細胞免疫水平, 達到控制神經副作用的目的,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通過運動護理、休息干預使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 并進行適當的運動, 提高機體免疫力。通過生活干預為患者提供細心照顧,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
結果發現, 護理后, B組患者的SAS、SDS評分均低于A組, 且B組患者的治療依從率高于A組(P<0.05)。
綜上所述, 在慢性腦動脈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護理中, 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治療依從率及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羅慧鈺.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效果觀察.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 35(11):1716.
[2] 閆秋芝.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38例的護理體會.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 2014(27):367.
[3] 褚彥君, 張愛月, 王素蛟, 等.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干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22(21):2375-2377.
[4] 嚴紅梅.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5(10):114-115.
[5] 俞萍.觀察綜合性心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伴焦慮抑郁患者的影響.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4(8):102-103.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