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麗
【摘要】 目的 通過在全市推廣新生兒聽力篩查適宜技術, 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聽力障礙兒童, 促進其聽力語言及心理發育。方法 按照衛生部(現衛計委)《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規范》(2010版)及篩查程序:即初篩、復篩、確診、康復治療, 利用轄區婦幼保健“三級網絡”, 收集聽篩資料。結果 5年間全市篩查新生兒129306例, 初篩通過率87.8%, 復篩4287例, 復篩率72.6%;確診聽力障礙兒童155例, 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病率為1.20‰。結論 應用自動耳聲發射儀, 對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 方法簡便、快捷、易行, 便于掌握及推廣, 其結果客觀、可靠, 對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聽力障礙兒童, 避免殘疾兒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新生兒;聽力障礙;聽力篩查;耳聲發射;康復治療
為獲得本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相關信息, 旨在早期發現聽力障礙兒童, 做到早期干預, 使其能夠回歸主流社會, 本市與全省同步, 于2008~2012年開展了全市性新生兒聽力篩查新技術, 期間共篩查新生兒129306例, 現將結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資料來源 2008~2012年全市7個縣(市)區5年期間, 在鄉級以上醫療保健機構住院分娩的全部新生兒為篩查對象, 共篩查新生兒129306例。
1. 2 方法
1. 2. 1 全市以市、縣(區)級婦幼保健等部門為依托, 建立新生兒聽力篩查管理網絡, 具備資質的醫療保健助產機構負責聽篩。市級聽力診斷單位由省衛生廳考核指定。
1. 2. 2 采用耳聲發射篩查法和聽覺腦干誘發電位診斷儀, 按照衛生部(現衛計委)《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規范》(2010版)要求及診斷程序(初篩、復篩、診斷、干預), 嬰兒出生3~5 d或6~30 d內完成初篩。出生后滿3個月首次診斷, 6個月第2次確診, 以后進入康復治療階段。
1. 2. 3 聽力損失診斷標準[1] 按照WHO聽力損失程度分級標準(1997年), 聽力損失程度分為5級, 即輕度(26~40 dB)、中度(41~55 dB)、中重度(56~70 dB)、重度(71~90 dB)、極重度(>90 dB)。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全市2008~2012年新生兒聽力篩查情況
2. 1. 1 全市新生兒聽力篩查基本情況見表1。
2. 1. 2 新生兒聽力篩查時間的選擇 隨機抽取兩縣(市)聽篩基礎登記資料共計386例新生兒, 對出生3~5 d(199例)和6~30 d(187例)進行統計, 結果表明出生3~5 d初篩未通過率為3.5%, 出生6~30 d初篩未通過率為4.3%,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5, P>0.05)。
2. 2 兒童聽力障礙確診情況
2. 2. 1 本市5年間共篩查新生兒129306例, 其中確診聽力障礙兒童155例, 新生兒聽力損失發病率為1.20‰, 其中城區篩查數為27154例, 農村102152例, 城、鄉確診聽力損失兒童分別為12、143例, 二者聽力損傷率分別為0.44‰和1.40‰, 農村高于城市,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41, P<0.01);本組男童篩查69308例, 確診聽力障礙71例。女童篩查59998例, 診斷聽障兒84例。男、女童聽力障礙發病率分別為1.02‰和1.40‰,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78, P>0.05)。在確診的兒童中, 雙耳損傷者121例, 占78.1%, 單耳聽損34例, 占21.9%。
2. 2. 2 兒童聽力損失程度分級 本資料依據WHO聽力損失分級標準, 對155例聽力障礙兒童進行統計, 其中輕度耳聾37例, 中度40例, 中重度25例, 重度27例, 極重度26例, 其構成比分別為23.9%、25.8%、16.1%、17.4%、16.8%;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傷檢出率為0.4‰。
2. 2. 3 跟蹤隨訪情況 將確診為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傷的53例兒童作為重點對象家庭電話隨訪, 有51例獲得信息, 2例失訪, 失訪率為 3.8%;47例聾兒進行過醫學干預, 康復治療率為 92.2 %, 系統治療率74.5%, 其中有9例已實施例工耳蝸植入術。
3 討論
3. 1 新生兒聽力障礙發病率。新生兒聽力障礙是常見的出生缺陷, 也是兒童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對此, 國內相關研究文獻報道, 其發病率為1‰~3‰。本組新生兒聽力損傷檢出率為1.20‰, 與其相一致。本資料統計顯示, 新生兒新性別聽力損傷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但其發病率農村明顯高于城市,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是否與城鄉樣本量差別較大, 還是農村母孕期營養缺乏、保健意識差或濫用耳毒性藥物及不良習慣(人群吸煙普遍)等因素相關, 尚待進一步揭示。兒童聽力損傷早期干預。
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的主要目的是對患有聽力損失的嬰幼兒早期發現、早期干預, 使之最大可能地以接近正常的方式接受言語刺激, 最后能夠融入到正常的言語交流社會中。本組針對5年確診的聽力障礙兒童, 尤其是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傷兒童采取了積極康復治療措施, 通過隨訪得知效果較好[2]。但仍有20%以上的重度耳聾患兒, 由于家庭經濟困難, 又沒能獲得國家救助項目款, 故尚未得到及時救治。
3. 2 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的推廣。從本市聽力篩查總體看, 初篩率和復篩率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5年平均篩查率已接近90%, 此得益于全市建立健全了新生兒疾病篩查網絡、國家近年又出臺了“新農合”新生兒疾病篩查免費政策、各級醫療保健相關機構加大了聽篩的宣傳力度等。
綜上所述, 應用自動耳聲發射儀對新生兒聽力普遍篩查, 其方法簡便、快捷、無損傷, 易于嬰兒及家長接受, 對于早期發現和早期干預聽力損傷兒童意義重大, 具有推廣應有價值。
參考文獻
[1] 倪錫蓮, 王巍, 趙鳳琴, 等.新生兒聽力篩查5392例結果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07, 2(33):4697.
[2] 胡怡萍, 宋燕, 楊永琴, 等.新生兒聽力篩查1804例結果分析.中國婦幼保健, 2010, 5(8):1072.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