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輝
質詢是指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或者人大代表在常委會會議或人代會期間,對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提出質問并要求答復的一種比較有力有效的監督形式。我國憲法、代表法、地方組織法、全國人大組織法、全國人大議事規則、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事規則等有關法律對人大質詢權在實體上及程序上都作了規定。
質詢具有強制性和約束力,具有剛性和快捷的特點,同時還很靈活,可經常使用??梢哉f,質詢是實現人大監督的剛性手段,在權力制衡體系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但在實踐中,人大的質詢權卻很少運用,有些地方甚至還從來沒有提出過一起質詢案。質詢被“束之高閣”,成了“休眠的權力”。近年來,一些地方雖然也陸續出現了個別質詢案,但從質詢的效果看,仍存在“一般性監督多,實質性(深層次)監督少;平穩結案多,剛性結果少;點上監督多,面上監督少”等特點,存在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解決。質詢在實踐中所起的作用與制度設計的預期目標差距比較大,質詢難、質詢監督乏力等問題大量存在。分析原因,主要有:對質詢權認識不到位,法律依據過于原則,法律責任缺位,法律規范和程序設計有漏洞,代表履職保障不完善等。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健全質詢、問責等制度”?!吨泄仓醒腙P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完善人大工作機制,如通過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備案審查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因此,目前來說,應依法激活人大質詢權,使質詢權真正成為人大監督“一府兩院”的利器,成為規范公共權力行使的制度“籠子”。具體來說,應做好以下方面的事項。
第一,應完善質詢的法律法規和相關制度。應高度重視和加強質詢監督立法,以實現質詢監督全過程的法律化。要對質詢的內容、方式、程序進行明確規定,對質詢主體、質詢時間、質詢對象等作出更詳盡的規定,并從技術上完善相關質詢制度。這樣才能保證質詢權在行使方面既有法可依,又有規可循。
第二,應落實質詢的責任。我國現行質詢制度缺乏責任落實機制和質詢結果的運用機制,導致了有質詢而無力、有質詢而無果的狀況,影響了質詢剛性監督實效。為實現質詢的監督效力,一是要建立質詢的責任落實機制。比如對質詢案再次答復仍然不滿意的,人大常委會可依法作出相應的決議、決定,并將不滿意測評結果匯報黨委,通過組織程序提出免職或撤銷職務的建議,提請常委會會議審議。不屬于人大常委會任命的人員,由常委會建議其上級主管部門作出相應處理。二是要建立質詢的追蹤問責機制。對因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導致嚴重群體性事件的,要堅決予以追責,人大質詢后應監督政府啟動問責機制,對被質詢人依法進行相應的刑事、行政責任的追究。三是要建立質詢結果的運用機制。要完善質詢監督機制,強化對質詢處理結果的綜合運用,如將質詢結果匯報黨委,讓人大對依法任免干部的監督與黨委對領導干部的管理相銜接。
第三,應堅持質詢的公開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因此,有必要將質詢的過程和結果向全社會公開。一是公開質詢過程。應將質詢的情況包括質詢案及其答復、質詢問題的處理、違法失職行為及相關責任人的追究等內容,及時予以公布。二是公開質詢結果。要將質詢案的辦理和相關過程及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四,需有質詢個案推進。鑒于質詢權行使的現狀,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質詢個案的推動。比如,201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開展專題詢問,地方各級人大紛紛效仿,掀起了“自上而下”的專題詢問熱潮。因此,有必要通過一些帶有標志意義的質詢案,讓大家對質詢權建立起基本的認知,這對建立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質詢制度尤為必要。就目前來說,迫切需要有“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啟動一些有影響的成功質詢案,并依法激活人大質詢制度。
(作者單位:甘肅省人大常委會人大研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