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葳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互聯網+”社區醫療網絡服務系統研究
鐘 葳
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互聯網形態不斷創新、完善,“互聯網+”就是知識社會背景下,互聯網創新形態的演進。從狹義的角度,“互聯網+”可以理解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結合,就醫療事業而言,其意味著移動醫療、智慧醫療以及醫療信息化管理。社區醫療作為醫療事業的基礎組成,承載著重要的醫療職能,“互聯網+”模式下,其服務和管理質量將得到進一步提升。筆者從社區醫療服務入手,就其“互聯網+”網絡系統,發表幾點看法。
“互聯網+”;社會醫療;網絡服務系統;研究
隨著智能小區不斷發展以及醫療制度改革不斷深入,社區醫療作為醫療體系的基礎組成,將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質量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社區醫療服務是建立在全科醫生基礎上的衛生服務機構,“互聯網+”背景下,其將通過更加科學、合理、精準化的資源整合管理,向社區居民提供集醫療、保健、預防以及健康教育等內容于一體的醫療服務,進而實現移動醫療、智慧醫療等社區醫療服務發展目標。
社區醫療服務是指建立在全科醫生基礎上的衛生服務機構,在城市醫療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互聯網+”背景下,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是指在智能化小區相應的網絡系統基礎上,以城市大中型醫院為系統中心,向周邊社區進行輻射,為社區居民提供在線社區醫療呼叫、數字化病例存取、家庭病房會診以及數字化遠程監控咨詢等服務的網絡平臺。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該平臺可實現更科學、合理及精準化的服務和管理,通過相應的資源整合措施,提高居民基礎醫療衛生服務質量,進而達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質的目的。
隨著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社區護理以及社區衛生服務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外國及中國少數地區,已經發展形成較為完整的社區醫療服務模式,如美國的“HOSPICE”組織就是專職的社區護理組織;在澳大利亞,社區具有不同服務類型的醫療服務中心,其中醫療護理人員可獨立完成兒童保健、產后訪視等工作;而在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要求社區護士具有完整的入職介紹和轉介病人程序,以保障病人治療的連續性。
現階段,我國社區醫療服務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多發病、常見病以及具有明確診斷的慢性病的相關醫療服務;二,各項疑難雜癥的轉診服務;三,急危重癥現場診斷、緊急救護以及轉診服務;四,家庭護理、家庭出診和家庭病床等社區家庭醫療服務。通過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可以有效拉近大中型醫院與社區居民的距離,給予社區居民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從而建立友好、和諧、穩定的醫患關系,促進社區居民基礎衛生報檢平臺的進一步發展。
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選擇B/S系統,分為服務器層、業務邏輯中間層以及客戶層三層。根據業務內容差異分類,可分為社區信息管理、用戶信息管理、社區家庭信息管理、個人醫療信息管理、特殊群體(社區殘障人士)信息管理等內容。系統構成包括用戶界面、數據庫服務器以及Java服務器三部分文件,實際程序安裝過程中,系統將完成此三部分文件的自動安裝及相應的設置操作。系統具體的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拓撲結構示意圖
(一)社會醫療服務呼叫系統
在社區虛擬網絡電話互聯基礎上,如社區居民需要醫療幫助,僅需一鍵操作即可實現與社區醫療機構值班護士的在線溝通。社區醫療機構端接受到居民呼叫時,系統接受裝置會立即發出聲光提示,同時在電腦系統界面上顯示呼叫者的姓名、年齡、性別、過往病史等信息,值班護士確認后可自主選擇是否打印先關信息。
(二)數字化醫療病歷管理系統
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中,病人病歷會由傳統的紙質病歷改為現代數字化病歷,其內容包含心電圖、腦電圖、B超檢測等,同時包括居民個人的定期體檢結果。醫護人員可通過病人的數字化病歷,系統、全面的了解病人病情,并相應了解病人的過往病史、健康狀況等信息。
(三)家庭病房會診系統
對于在家庭病房進行療養的病人,當其需要遠程會診或醫療監護服務時,社區救護端醫生可使用便攜式遠程會診網絡終端,與大中型醫院會診中心的醫療專家完成對病人的遠程會診,或通過社區醫院內部設置的監護中心,完成相應的遠程監護服務。
(四)社區遠程保健咨詢服務
“互聯網+”模式下,社區醫療服務將更智能化、人性化和精準化,遠程醫療保健咨詢功能使其具體表現之一。在社區醫療網絡系統支持下,社區醫務人員可為社區居民提供高品質的醫療保健咨詢服務,具體包括社區醫療就診、特需病人護理、居民數字監控檔案、數字化處方等,醫學專家可在用戶數字化信息基礎上,提供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和心理咨詢。此外,該系統還支持遠程電子結算功能。
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包括家具攝像頭、社區醫療信息工作站、電視機、醫療檔案數據庫和異地保健咨詢服務終端構成。系統網絡同時包含無線和有線兩種接入方式。
(一)視頻網絡實現
目前,市場上擁有眾多的視頻網絡產品,包括華為公司、思科公司等均具有技術成熟的視頻網絡產品。這些產品普遍具有良好的視頻音頻功能,且操作簡便、數據存儲靈活、用戶界面良好。社區可根據自身實際功能需求和品牌喜好,選擇合適的產品。在智能小區信息管理控制平臺及相應的寬帶信息網絡基礎上,借助視頻網絡產品,即可實現居民端和社區醫療信息工作站的實時雙向信息傳輸,包括語音、圖像、數據等形式。此外,針對不同的醫療場合,其可以提供相應的醫療解決方案,具體包括會診室解決方案、桌面級解決方案等。
(二)網絡音頻實現
聯合LAN交換系統和IP語音技術,就能在傳統數據網絡基礎上,實現端到端QoS保障的網絡音頻服務,其可以借助QoS呼叫管理功能,進行端到端的互相操作。選擇建立語音動態QoS,而不是寬帶預留或靜態配置,是由于前者可以更好地節約寬帶資源,綜合性價比更高。任意交換機訪問路由器都可實現對VoIP的支持,并且后者可與社區網及WAN系統五峰連接,進一步節省了廣域網鏈路成本。
(一)醫療服務適應性要求
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的中心是城市大中型醫院,其在提供相應的醫療服務時,應注意避免“大檢查、大處方”的習慣,要結合社區居民實際需求,提供適宜的健康醫療知識和醫療技術服務,與社區居民建立和諧、友好、信任的醫患關系,從而吸引社區內潛在的醫療服務消費者。
(二)加強社區醫療服務通道建設
社區醫療機構到大中型醫院間的醫療通道暢通、穩定是實現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的重要保障,系統應滿足社區居民在線掛號、預約等需求,如遭遇社區急危重癥病人等緊急情況,在病人轉診及搶救過程中,系統應具備相應的協調功能,從而不斷提高社區醫療服務的服務水平,使社區居民真正感受到社會醫療服務網絡系統的實際作用,從而提高社區居民的滿意度。
(三)保持良好的數據資源共享性
社區醫療機構和醫院之間應保持良好的數據信息共享關系,從而保障病人整個療養階段的治療完整性和連續性,科學提高病人醫療治療和康復效果,促進社區醫療服務的良性發展。
綜上所述,“互聯網+”背景下,移動醫療、智能醫療以及醫療信息化,是現代醫療事業的主要發展方向。社區醫療機構作為醫療體系的基礎構成,承擔著聯系醫院和社區居民的重要職能,以此為基礎建立相應的社區醫療服務網絡系統,可有效提高基礎醫療服務質量,促進我國醫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何繼新,李原樂.“互聯網+”背景下城市社區公共服務精準化供給探析[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8).
[2]郝濤,徐宏.“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老年殘疾人養老服務社會支持體系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6(04).
[3]李曉南,孫俊菲,倪小玲,張金貴,熊蕊,李小紅,陳敏,孟浦.互聯網+社區健康管理服務模式探討[J].中國衛生信息管理雜志,2016(01).
[4]邵星,王翠香,孟海濤,劉其明,韓立毛,徐秀芳.基于物聯網的社區智慧醫療系統研究[J].軟件,2015(12).
[5]吳建寧,黃河清,唐浩,黃健.面向無線傳感網的社區遠程醫療實時生理參數監測系統[J].計算機系統應用,2014(02).
鐘葳,廣東河源人,1983年2月生,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高職教育
株科發[2016]68號株洲市科技局項目《“互聯網+”株洲社區醫療服務發展評價及對策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