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曉, 王天燦, 舒相才, 李立屯
(1. 云南省騰沖市林業局,云南騰沖 679100; 2. 云南省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理局騰沖分局,云南騰沖 679100)
?
高保護價值區域與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比較
李春曉1, 王天燦2*, 舒相才1, 李立屯1
(1. 云南省騰沖市林業局,云南騰沖 679100; 2. 云南省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理局騰沖分局,云南騰沖 679100)
摘要通過文獻研究法比較和分析了高保護價值區域和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異同,結果表明:①高保護價值區域涵蓋并擴展了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內涵;②高保護價值區域概念的應用領域更廣泛;③在高保護價值區域判定、保護和經營、監測與評價等方面可以借鑒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理論和方法;④由于高保護價值區域還包含了森林以外的其他具有高保護價值屬性的區域,在應用中不能完全照搬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理論和方法。
關鍵詞高保護價值區域;高保護價值森林;概念;內涵;判定;經營;監測;比較
高保護價值森林(HCVF,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的概念是由森林管理委員會(FSC,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在1999年首次提出[1]。一方面由于森林認證需要判定高保護價值森林并加以保護,另一方面由于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涵蓋了生物多樣性價值、生態服務價值和社會與文化價值,并將關注重點轉移到森林具有的特別重要的價值上,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適用于不同的森林類型和不同尺度的森林,使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迅速得到推廣和應用[2]。2006年,國家林業局在《森林經營方案編制與實施綱要(試行)》[林資字(2006)227 號]中首次提出高保護價值區域(HCVA,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的概念,并要求在森林經營方案中區劃高保護價值區域并制定相應的保護和經營措施,標志著高保護價值區域的概念在國家水平上被引入我國森林經營活動中。2011年,國家林業局在《能源林培育指南》[林造發(2011)33號]中指出在高保護價值區域及緩沖區內,不應開展能源林培育活動,標志著高保護價值區域的概念在國家水平上被引入我國人工林經營管理中。高保護價值區域與高保護價值森林極其相似又有所區別,研究和比較它們之間的區別,有利于借鑒比較成熟的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理論和方法,開展高保護價值區域的研究、判定、經營和監測。筆者在搜集大量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研究法,分析高保護價值區域與高保護價值森林在概念與內涵、應用領域、判定方法與過程、保護與經營、監測與評價的異同。
1概念與內涵
根據《森林經營方案編制與實施綱要(試行)》的規定,高保護價值區域是指具有下列1種或多種屬性的區域:①在全球或國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生物多樣性(如特有種、瀕危種、殘遺種)顯著富集的區域;②在全球或國家水平上,具有重要保護意義的主要物種仍基本保持自然分布格局的大片景觀區域;③珍稀、受威脅或瀕危生態系統區域;④提供生態服務功能(如集水區保護、土壤侵蝕控制)的區域;⑤滿足當地社區生存、健康等基本需求的區域;⑥對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義的區域。
2002~2003年,在世界自然基金會和IKEA森林合作項目的資助下,英國的ProForest林業咨詢公司開發了“高保護價值森林工具包”[1,3-4],提出6種類型的森林或森林區域為高保護價值森林[5]:①具有全球、區域或國家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價值(如特有種、瀕危種、殘遺種)顯著富集的森林區域;②具有全球、區域或國家意義的大片景觀水平的森林區域;③擁有珍稀、受威脅或瀕危生態系統或者包含在這些生態系統內的森林區域;④在某些重要情形下提供自然的基本服務功能(如集水區保護、土壤侵蝕控制)的森林區域;⑤滿足當地社區基本需求(如生存、健康)的重要森林區域;⑥對當地社區的傳統文化特性具有重要意義的森林區域。
高保護價值區域與高保護價值森林相比,在6個高保護價值屬性中均減少了“森林”二字。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森林的定義是:面積在0.5 hm2以上、樹木高于5 m、林冠覆蓋率超過10%,或樹木在原生境能夠達到這一閾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為農業和城市用途的土地[6]。在我國,森林是指土地面積≥0.066 7 hm2、郁閉度≥0.2、就地生長高度達2 m以上(含2 m)的以樹木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包括天然與人工幼林,符合這一標準的竹林以及特別規定的灌木林,行數在2行以上(含2行)且行距≤4 m或冠幅投影寬度在10 m以上的林帶。高保護價值區域同樣包含了生物多樣性價值、生態服務價值、社會與文化價值,但這些價值并不總存在于森林中。如高黎貢山山脊的高山灌叢和草甸往往是植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區域,許多珍貴的藥材都生長在里面;西南地區許多森林經營單位管理的山頂裸巖地帶,常常是珍稀動物出沒的地方,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價值。因此,高保護價值區域減少了“森林”二字對“區域”的修飾,范圍更廣,涵蓋并擴展了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內涵。
2應用領域
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最初是在FSC對尋求森林認證企業的要求中提出來的,開始主要應用在FSC森林認證中,但由于其適用于不同層次(國家、區域、景觀、森林經營單位)的森林、不同所有者(政府、企業、集體、個體)的森林,滿足通過不同途徑(劃定保護區、資助環境保護項目、制定原料采購政策、開展環境保護培訓等)來保護環境的需要,具有較廣泛的適用性,逐漸得到不同團體和組織的認可,被推廣到不同的應用領域。董珂等研究均認為,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在森林認證與森林經營、人工林規劃和經營、景觀規劃及自然保護規劃、林產品采購及林業項目投資、社區林業、生態脆弱區植物恢復、土地利用規劃、防火林帶建設等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2-3,5,7-8]。由于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強調了森林的關鍵價值,其適用范圍遠不止上述領域,隨著林業和社會的發展,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將會在征占用林地、低效林改造、房地產開發、城市建設等更多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過去云南省騰沖市部分開發商在征用林地后,要求林農伐除全部林木,現在改為征用時購買全部活立木,然后選擇部分結構完整、物種豐富的森林保留,這樣可以減少綠化投資、提高小區對潛在客戶的吸引力、保護城市小區的生物多樣性、減少人工綠化對環境的污染,自然就應用了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
由于高保護價值區域強調的是區域的關鍵價值,一方面在上述領域應用時,可以將一些非森林區域如文化遺址、水域、濕地等判定為高保護價值區域加以保護和管理,另一方面還可以應用于高山草甸、裸巖、濕地、水庫等經營管理和保護,甚至可以擴展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新農村建設、基本農田保護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如騰沖市國有林場在進行高保護價值區域判定時就把林場管理的高山草甸、山頂裸巖地帶判定為高保護價值區域加以保護。
3判定方法與過程
應用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首先要識別和判定出具有高保護價值的森林或潛在的高保護價值森林。ProForest開發了“高保護價值森林工具包”[3],用于指導如何應用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定義并給出詳細明確的解釋,此后保加利亞、加拿大、加納、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制定了適宜各自國家情況的國家工具包,用于指導本國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和經營。董珂等在對北京高保護價值森林進行研究時分別提出了北京地區的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標準[3,7];宋唯真等[9-10]研究了浙江省淳安縣景觀高保護價值森林和千島湖生物多樣性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標準和方法,并進行了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王硯峰[11]研究了大海林林業局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方法和判定標準;鄭良等[12]研究了森林經營單位水平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何東進等[13]研究了中國南方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這些研究雖然在判定的具體標準和方法上有一些差異,但判定的過程都是一致的,都分為制定判定標準、選擇判定方法、根據判定方法進行判定3個步驟。在制定判定標準時,都是根據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或WWF(Windows Workflow Foundation)開發的工具包,制定適合當地情況的判定標準,并對每一條判定標準設定合適的閾值。在選擇判定方法時,應根據判定者的水平、判定者所在機構的條件、當地實際情況有所不同,如董珂[3]采用收集保護區數據的方法判定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的森林、用空間統計掃描的方法判定景觀尺度的高保護價值森林、用收集保護小區數據的方法判定特殊生態系統的高保護價值森林、用緩沖區分析的方法判定飲用水源保護功能高保護價值森林和村莊周邊以及道路兩側高保護價值森林、用森林綜合持水能力計算的方法判定水源涵養功能高保護價值森林、用臨界坡度分析法判定水土保護功能高保護價值森林、用泥石流分布密度分析的方法判定泥石流防治功能高保護價值森林。
目前對高保護價值區域判定方法和過程的研究較少,可以借鑒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方法和過程。高保護價值區域的判定過程與高保護價值森林一致,分為制定判定標準、選擇判定方法、根據判定方法進行判定3個步驟。在制定判定標準時,除參考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標準外,還要充分考慮高山草甸、裸巖、濕地、文化遺址等非森林區域,收集更多的資料,通過結構或半結構訪談、農村快速評估、征詢更多專家和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制定不同高保護價值屬性的判定標準并設置閾值。在選擇判定方法時,可以參照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方法,結合判定區域經營管理單位或部門的科技和經營水平以及以往的資料,選擇遙感、GIS地理分析、訪談、現地勾繪等多種方法進行判定,判定結果應組織利益相關者和相關專家進行分析評估。
4保護與經營
高保護價值森林經營的目的是維持或提高森林的高保護價值屬性。張麗華[7]研究了北京不同類型的高保護價值森林的保護和經營措施,認為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經營措施應充分考慮森林向異齡、復層、混交的方向發展。董珂[3]把北京山區高保護價值森林劃分為3大類13小類,并針對每一小類提出經營措施建議。徐軍等[14]提出“生態優先、科學管理、分類指導、因林施策”的原則,根據高保護價值森林的概念,把高保護價值森林分成6類,針對每一類經營措施提出建議。吳愛娣[15]提出社區共管、參與式林業、自然演替、近自然經營、景觀美化等高保護價值森林經營模式,并提出了各類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經營建議。總的來說,以預防性和適應性原則為指導,對不同類型的高保護價值森林制定不同的保護和經營措施是目前公認的高保護價值森林經營思路。
高保護價值區域保護和經營的目標也是為了提高該區域的高保護價值屬性,同樣應該以預防性和適應性原則為指導,針對不同類型的高保護價值森林采取不同的保護和經營措施,對包含多種高保護價值屬性的區域,應采取綜合措施確保不降低其包含的多種高保護價值屬性。保護和經營的范圍包含了森林以外的高保護價值區域,因此在選擇具體措施時,高保護價值區域考慮的因素應更多。
5監測與評價
監測是高保護價值森林經營管理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過監測高保護價值屬性的動態變化,評價高保護價值森林保護和經營的效果,并根據評價結果調整高保護價值森林的保護和經營措施。監測的內容有3個方面:①高保護價值森林及其屬性的動態變化情況;②保護和經營單位是否按制定的保護和經營措施開展經營活動;③對高保護價值屬性的動態變化和既定保護、經營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為調整保護和經營措施提供科學依據。高保護價值森林監測一般分為選擇指標和方法、制定監測計劃、實施監測、監測結果評價4個步驟,監測方式有宏觀定期監測、局部動態監測、臨時隨機監測3種[12,16]。對不同的高保護價值森林應選擇不同的監測指標和監測方法。吳愛娣[15]把高保護價值森林監測分為操作監測和戰略監測,操作監測主要是監測森林經營單位或承包商是否按規定的程序進行操作,而戰略監測主要針對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并針對不同價值的高保護價值森林提出了監測的指標。為了評價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經營效果,他還按照目標層—要素層—指標層—指標變量層的4層體系研究了高保護價值森林評價指標體系。
高保護價值區域監測的目的也是通過監測高保護價值區域的動態變化以及保護和經營措施的實施情況,分析保護和經營措施是否得當,為調整保護和經營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確保高保護價值屬性得到維持或提高。監測的內容也是3個方面:①高保護價值區域及其屬性的動態變化;②保護和經營單位是否按制定的保護和經營措施開展經營活動;③對高保護價值屬性的動態變化和既定保護、經營措施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為調整保護和經營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監測的程序依然可以分為選擇指標和方法、制定監測計劃、實施監測、監測結果評價4個步驟。監測的范圍包含了森林以外的高保護價值區域,因此在選擇監測指標和方法時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17]。
6小結
(1)高保護價值區域涵蓋并擴展了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內涵。高保護價值區域的概念與高保護價值森林相比,雖然僅減少了“森林”二字,但包含了森林以外的其他具有高保護價值屬性的區域,如高山草甸、裸巖、文化遺址等。
(2)高保護價值區域概念的應用領域更廣泛。由于高保護價值區域涵蓋并擴展了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內涵,在與高保護價值森林相同的應用領域中,可以把具有高保護價值屬性的非森林區域判定為高保護價值區域進行保護和經營,還可應用于高山草甸、裸巖、水域、濕地、草原等非森林區域的經營管理和規劃。
(3)在高保護價值區域判定、保護和經營、監測與評價等方面可以借鑒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理論和方法。其判定的程序,保護和經營的目的、原則,監測的內容、步驟與高保護價值森林相近,在高保護價值森林概念應用中的一些理論和方法可以直接應用于高保護價值區域。
(4)由于高保護價值區域還包含了森林以外的其他具有高保護價值屬性的區域,在應用中不能完全照搬高保護價值森林的理論和方法。在判定的范圍上要考慮非森林區域,選擇保護和經營的具體措施、選擇監測指標和構建監測體系時都要結合高保護價值區域情況。
參考文獻
[1] 王樹偉,梁啟,孟得干,等.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與分布特征[J].吉林林業科技,2013(2):17-19,51.
[2] 羅素梅,何東進,謝益林,等.高保護價值森林研究及其應用[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9(2):300-305.
[3] 董珂.北京山區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判定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4] 吳波,賈子毅.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定義與內涵[J].世界林業研究,2006(1):6-9.
[5] 董珂,鄧華峰.高保護價值森林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J].世界林業研究,2007(5):7-11.
[6] 聯合糧食及農業組織.2010年森林資源評估主報告[R].羅馬,2011.
[7] 張麗華.北京市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標準及保護與經營對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8.
[8] 申磊.北京市高保護價值森林狀況與威脅分析[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9] 宋唯真,鄭新建,汪圣禮,等.淳安縣景觀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J].防護林科技,2009(5):30-33.
[10] 宋唯真,汪圣禮,余兵妹,等.千島湖生物多樣性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09(5):62-66.
[11] 王硯峰.大海林林業局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方法與標準的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10(2):104-106.
[12] 鄭良,朱春全,牟惠生,等.森林經營單位的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與監測研究[J].林業資源管理,2010(3):39-44.
[13] 何東進,謝益林,李樹忠,等.中國南方高保護價值森林判定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9(2):103-108.
[14] 徐軍,陳建義,毛華英,等.高保護價值森林的分類、判定與經營措施[J].華東森林經理,2008(3):47-49.
[15] 吳愛娣.高保護價值森林經營關鍵技術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
[16] 陳光.我國南方林區森林認證若干問題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9.
[17] 王天燦,舒相才,杜宏山.高保護價值森林(區域)研究現狀[J].安徽農業科學,2014(14): 4302-4304.
Comparison of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 and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LI Chun-xiao1, WANG Tian-can2*, SHU Xiang-cai1et al
(1. Tengchong City Forestry Bureau, Tengchong, Yunnan 679100; 2. Tengchong Management Bureau for Gaoligo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engchong, Yunnan 679100)
Abstract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of the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 and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are compared and studie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 covers the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and exte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latter; ②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 is a more commonly used concept; ③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could be referred to when judging, protection, manageme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 ④ dur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he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the modification needs to be made since the the wider range of the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 and it could cover the other area with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besides for the forest.
Key wordsHigh conservation value area; High conservation value forest; Concept; Connotation; Judgement; Management; Monitoring; Comparison
作者簡介李春曉(1968- ),男,云南騰沖人,工程師,從事森林資源管護工作。*通訊作者,高級工程師,從事生物多樣性及自然保護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5
中圖分類號S 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0-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