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萍 (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
?
環境治理背景下的水文化社會學探究
蔡 萍(太原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山西太原 030024)
摘要從社會學的角度闡述水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基本主題,指出水環境治理中的水文化社會學分析基本思路:在不同的水文化層面,考察水文化和水環境治理結構間的關聯;探究水文化和水環境治理結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建構水文化—結構—人行動的分析路徑,將分析落腳于人的行動。探討了水文化社會學研究的意義,旨在通過文化的介入,使民眾參與水環境問題的討論和水環境保護行動,更好地理解和解決水環境問題。
關鍵詞水文化;環境治理;結構;社會學
A Sociological Exploration of Water Culture under Environmental Control
CAI Pi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
AbstractThe basic theme of water culture was elaborated from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the basic idea of water culture sociological analysis in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was pointed out: in different water culture layer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was investigated; the complex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culture and water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tructure was explored; the analysis path of water culture-structure-human activities was construct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ology research of water culture was discussed, in order to enable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action, better understand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water environment
Key wordsWater cultur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Structure; Sociology
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是21世紀人類可持續發展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之一,水環境治理表面上看是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問題,但實踐中治理水的科學技術在傳播和應用的過程中,由于受制于其時社會因素影響而不能發揮應有作用。使得研究者需要超越自然科學的范疇,深入研究水環境治理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內容。資源短缺、污染等水環境問題使得水文化的研究應運而生。簡單來說,水文化是人們在與水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
文化是社會學關注的一個主題,有研究者賦予文化比結構更大的重要性[1],使得社會學開始思考文化與結構的關系,文化社會學出現并獲得發展。 “文化”概念,多是綜合,或者是龐雜的。泰勒[2]將文化視為“一種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習俗,以及人作為社會人習得的任何其他能力的綜合總體”,伯格[3]把文化看作是“人類產品的總和”。隨著水環境問題的出現和水危機的挑戰日趨嚴峻,水文化日益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跨學科的研究領域,越來越多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加入到水文化研究的行列。因此,筆者嘗試以社會學視角研究水文化,旨在通過文化的介入,全面了解水環境治理實踐中水文化現狀及存在問題,使水環境治理問題得以改善和提升。
1水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基本主題
1989年在《治淮》雜志第4期上刊發的《應該開展對水文化研究》被視為是水文化研究的開端,表明人們逐漸認識到水環境的治理不僅與技術、工程相關,也與文化觀念相關,而這背后更深的意蘊在于用水理念應該由“人定勝天(水)”轉變為“人水和諧”。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筆者以“水文化和水環境治理結構”為水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基本主題,對水文化做社會學的探究。
基于對水環境治理狀況的考察,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界定水文化,結合社會學對符號、共享的價值觀念、行為特征和生活方式和具體過程的強調,從水物質文化、水行為文化、水精神文化和水制度文化層面來研究水文化。水物質文化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水文化,包括人們在利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美化水環境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文化內涵和象征的物質建設結果,特別是科學技術應用于水環境治理的成果。水行為文化是人們在與水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體現在飲水、用水、治水、親水等活動過程中的行動主體上,如農業、工業、生活用水中人們的總的生活方式。水精神文化是人們在與水的互動過程中,對水的看法和態度,以及將水與某些人事聯系起來,長期形成一定的心理積淀,用于人的情感描述和人事評價。具體而言,水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水哲學、水風俗、水信仰以及在現代化背景下的水環境治理中呈現出的需要被概括的相關精神文化。水制度文化是指在與水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正式的制度(法律、規范、政策等)以及非正式的制度(鄉規民約、規則等)。四者之間并不是涇渭分明的,而是相互滲透、彼此交織的,并且存在相互轉化的可能。水制度文化(水法律、法規、水政策)的確立,通過水物質文化(如水工程和水設施)得到了體現;如果水制度文化以及水物質文化能夠將水環境保護的思想傳播、深化于人們的內心,成為人們共享的水精神文化,就能夠引領社會民眾自覺參與保護水環境的行動,最終形成一種保護水環境的生活方式。因此,上述水文化的劃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水文化運行的機理,也是對水文化進行社會學探討的基礎所在。
從涂爾干的經典定義出發,社會學分析的基本起點是“社會事實”,在該文則是指水環境治理的社會實踐,即:社會學關心的基本問題是誰參與了水環境治理實踐,以及其之間的結構性關聯。筆者認為政府、市場、科學技術、社會共同參與了水環境治理實踐,它們組成了水環境治理的結構性要素[4]。
因此,水文化社會學研究要以水環境治理為切入點,以水文化(水物質文化、水行為文化、水制度文化以及水精神文化等)和水環境治理結構(國家、市場、科學技術、公民社會等)為其基本主題,在描述環境治理中的文化景觀、分析水文化自主性的基礎上,深入探討水文化和結構的相互交織的事實狀況,從水文化的視角,提出學理上的建議,推進水環境的改善。
2水文化社會學的分析思路
綜合有關文化社會學的研究,結合水環境治理實踐,水文化的社會學分析應從以下方面進行。
2.1在不同的水文化層面,考察水文化和水環境治理結構間的關聯不同文化現象有不同的文化自主性,與結構的關聯也不相同。文化社會學的研究都是對具體的文化現象或社會問題進行文化自主性以及文化與結構關聯研究的。
不同層面的水文化現象有不同的自主性,與結構之間關聯也不同。對于水制度文化,無論是正式,還是非正式的,都源自社會結構系統,如政府(與水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社會(在與水互動的環境實踐中形成的鄉規民約等)的影響。因此,其自主性較小。對于水物質文化,如水工程、技術設施這些物質實體,它們是在政府主導下,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水環境治理的成果,或者是人們的經驗積累所得。因此,水物質文化也源自結構。但是,相對于水環境治理成效而言,水物質文化是否真正有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這些物質實體的感知和可觀察到的水環境治理事實,因此這個層面的水文化有一定的自主性。水精神文化來自結構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結構,如水信仰和水風俗等,它們是在日常與水互動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水的看法和態度,但是,一旦形成一定的生活模式,就會有較強的文化自主性。水行為文化,如相關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受結構的束縛相對最小,其自主性最大。因為水文化若以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呈現的話,它常常是一些已經確立的、不易改變的、與結構相分離的現象了,這種文化是人們不自覺習慣的體現。當然,上述不同層面水文化的自主性以及與結構的具體關聯,需要得到更多研究的驗證,而且,水文化四個層面相互聯系和交織的狀況,使水文化自主性以及與結構的關聯呈現更加豐富的樣態。
將水文化分成不同層面鋪陳和敘論,旨在全面了解水環境治理實踐中水文化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需要改進和提升的方面,有利于水環境治理取得更大成效。
2.2探究水文化和水環境治理結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在文化社會學中,最早將文化和社會結構聯系起來考察的是伯明翰學派,他們將文化文本的思想與文化霸權如何維持社會關系的新馬克思主義思想作了聯結,將社會結構視為“霸權”或“反抗”的表現形式。受到這種分析思路的啟發,筆者認為水環境治理實踐中,文化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之間有著復雜的、非線性的因果關系。
在水環境治理實踐中,水文化的解釋力來自社會結構中的硬性變量,如治理水污染的文化來自于政府的主導和推動、市場的卷入、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公民社會的參與,意味著水文化是一種非獨立或者并不完全獨立的變量,是由社會結構引發的。但是,不能因此把水文化還原為由政府、市場、科學技術、公民社會等的發動過程,或者說社會結構是因,水文化是果。事實上,水文化和結構之間存在復雜的因果關系。
相對于水環境治理結構而言,水文化有獨立空間和自身的運作邏輯,在水制度文化、水物質文化、水精神文化、水行為文化等文化實踐、文化過程的分析中,水環境治理的“意義”得到呈現和建構,水文化作為一個獨立的解釋水環境治理的變量得到了強調。此時的水環境治理不是結構行動者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結構性關聯,而是水文化系統的呈現。水文化具有自主性,當水文化自主性達到一定程度后,會對水環境治理的結構系統起到維護或者阻礙的作用,具體而言,若要民眾真正參與水環境保護,必須先完成水制度文化和水精神文化的轉型,只有這種轉型才可以讓參與者在面對水環境保護和治理的困境、誘惑(如經濟利益和保護水環境的博弈)時,能在內外約束的情況下保護水環境。
在強調文化解釋地位的同時,不應該否定水環境治理結構的自主性。相反,在分析水環境治理現狀時,需要承認水文化和水環境治理結構間存在裂隙,這和政府主導而公民社會參與水環境保護不足的事實有關。因此,在水環境治理實踐中,水文化和結構具有非線性的因果關系。筆者的研究是要強調在這種互為因果前提下的文化自主,探討在此意義上,水文化對水環境治理的維護或者破壞作用。
2.3建構水文化—結構—人行動的分析路徑,將分析落腳于人的行動水文化和(水環境治理)結構都不能離開人而獨自存在,因此水文化和結構間復雜因果關聯的分析最終要落實在人的行動上。將分析落腳于人的行動,避免了直接的水文化或者結構自主性的考量。人生活在結構之中,同時又離不開文化,韋伯的“物質和理念”利益共同驅動人行動的觀點,就表明了人們在與結構和文化的同時互動中行動的多樣性。帕森斯行動理論中社會體系、人格體系和文化體系的建構也表明了社會、行動者和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水文化的研究中,關于水制度文化、水物質文化、水精神文化和水行為文化等具體形態的描述是必要的,但同時還要將其鑲嵌在水環境治理實踐(水環境治理結構)中去考慮。人的行動在這里是一個關鍵的分析因素,文化為行動者提供一種戰略性資源,會介入乃至引導環境治理,在行動者和治理結構之間建立因果關系。具體而言,經濟狀況相同的人,由于價值觀不同,在水環境保護中會有不同的行動;而價值觀相同,由于人們所處的結構位置不同,價值觀轉化成行動的能力不同,也會在水環境保護中有不同表現。所以,在水環境治理中,人的行動基于文化和結構提供的選擇,有更多
樣的呈現。因此,通過人的行動呈現的文化和結構的自主,是相對有限的自主,是契合社會事實的。正因為如此,落實在人行動上的文化和結構的水文化社會學分析才更具現實意義。
3水文化社會學研究的意義
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大多數研究者認為包括水環境在內的環境問題根本上是自然問題,對其的治理是以科技理性為主的自然主義治理。隨著環境問題的發展,也有一些社會科學學者認為環境問題是社會問題,對其的治理應該有社會理性的參與,即公民社會參與包括水環境在內的環境問題保護。因此,水文化的研究就成為必然,水環境治理中的水物質文化、水制度文化、水精神文化、水行為文化具體形態的描述是基本的,而社會學研究水文化的視角則要把水文化的研究鑲嵌在水環境治理實踐中,即水環境的治理結構中,并將二者的關聯落實在人的行動上,這樣的分析,能夠較為清楚地呈現水環境治理的社會脈絡和文化現狀。更為重要的是,結合自然科學對水環境的研究,水文化的社會學研究還可以闡述文化如
何介入乃至引導行動者(民眾)參與到水環境保護中來,最終為水環境治理取得更大成效而服務。
因此,水文化的社會學研究意義在于:批判水環境治理科技理性為絕對主要地位的狀況,張揚社會理性,使社會學回歸水環境治理實踐,通過這種結構性知識參與和促進水環境問題的辯論,并激勵人們參與到個人、家庭、社區、環境非政府組織(NGO)等的環境保護行動中去,以推動水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同時也應該認識到:在水環境治理的研究中,科技理性和社會理性是相互交織、互相依賴的。對水環境問題的科學研究事離不開社會期望和價值判斷,而對具體環境問題的感知和討論應依賴于科學知識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KELLNER D.The postmodern turn:Positions,problems,and prospects[C]//RETZER G.Frontiers of social theory:The new systhesi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2] TAYLOR E.Primitive culture:2vols[M].New York:G.P.Putnam’s Sons,1920.
[3] BERGER P.The sacred canopy[M].Garden City:Doubleday,1967.
[4] 蔡萍.社會建構論視角下的環境問題研究:以汾河(婁煩段)污染治理為個案[D].天津:南開大學,2009.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6-266-02
收稿日期2016-01-08
作者簡介蔡萍(1975- ),女,山西靈石人,講師,博士,從事環境社會學、社會福利、社會政策方面的教學與研究。
基金項目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TOTO水環境基金水文化研究項目(W20131017);太原科技大學博士啟動基金(201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