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梁, 王啟現, 張銀定, 姜 昊
(1.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北京 100081;2.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北京 100081)
?
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發展研究
——以“廣陽模式”為例
邱國梁1, 王啟現1, 張銀定1, 姜 昊2*
(1.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北京 100081;2.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要總結“廣陽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分析“廣陽模式”產生的主要利益及基本經驗,提出發展建議。以期通過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籌謀項目實現突破、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的舉措,發展和推廣“廣陽模式”,加快科技創新和加速成果轉化,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廣陽模式;現代農業;農村經濟;機制
Study o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Under New Situa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yang Model”
QIU Guo-liang1, WANG Qi-xian1, ZHANG Yin-ding1,JIANG Hao2*
(1.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ransfer of CAAS, Beijing,100081;2.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of CAAS,Bejing, 100081)
AbstractWe summariz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angyang Model”, and analyzed the major interests and basic experiences of “Guangyang Model”. This research aimed to establish a long-term mechanism, intensify propaganda promotion, develop and extend “Guangyang Model”, accele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promote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Guangyang model; Modern agriculture; Rural economy; Mechanism
“廣陽模式”是在發展現代農業新形勢下,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山東省廊坊市廣陽區委區政府在共建科技園區,開展科技合作的過程中探索形成的一種成功模式。它以合作共贏為原則,以共建農業科技園區為依托,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科技項目為抓手,通過研究試驗、技術集成、示范推廣、輻射帶動等途徑,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技術與產業有效對接,促進現代農業和區域經濟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廣陽模式”在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城郊型農區,特別是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的科研試驗基地周邊地區具有代表性。不斷完善、總結和推廣“廣陽模式”,對于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促進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1“廣陽模式”的形成和發展
“廣陽模式”起源于200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廊坊市廣陽區合作共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萬莊)國際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簡稱廊坊科技園區)。初衷是希望通過廊坊科技園區建設加快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廣陽區乃至廊坊市農業科技含量,帶動區域農業現代化進程,形成院地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至2008年,院地共建廊坊科技園區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廣陽區認真分析形勢,總結經驗,共同修編規劃,重新定位廊坊科技園區功能,將廣陽全區列為廊坊科技園區的“優先帶動區”,并與廣陽區政府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完善充實了院區合作的新機制,初步提出了“廣陽模式”的概念。
2008年以后,中國農業科學院不斷增加科技和項目投入,廣陽區堅持提高保障與支持力度,通過增設科技示范推廣項目、增派專家人才支持、增辦農業科技培訓和強化決策交流互動等多種途徑,明顯促進了廣陽區農業主導產業的優化升級,有力保障了中國農科院廊坊科技園區研發工作的開展。由此,以中國農科院廊坊科技園區不斷推出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為契機,優先在廊坊市廣陽區示范推廣,支持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帶動并加速區域農業現代化進程,實現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雙方合作共贏的“廣陽模式”逐步形成。
2“廣陽模式”產生的主要效益
2.1加快了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在廊坊市及廣陽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中國農科院廊坊園區穩步發展,核心功能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科研試驗條件大幅提升。目前,園區已建成20個試驗示范小區,有9個研究所的50多個課題組、300多名專家長期開展工作。承擔著國家863、973、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FAO/IAEA)、美國Ceres公司、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項目等200多個科研項目,與歐盟、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在區域農情遙感監測、水稻功能基因組等領域開展合作研究。依托廊坊園區取得了三系雜交轉基因抗蟲棉、轉植酸酶基因玉米、高油大豆中黃13等多項重大科研成果。廊坊園區已發展成為中國農科院重要的綜合性試驗基地和服務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撐平臺[2]。
2.2促進了廣陽農業產業發展如果說廣陽的做法能成為一種模式,那么,動足腦筋讓技術與產業有效對接,就是其顯著特征之一[3]。中國農科院依托廊坊園區組織專家團隊,深入廣陽區調研,針對廣陽區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圍繞蔬菜、奶牛、果樹3大農業主導產業,開展研究試驗和示范推廣工作。
2.2.1設施蔬菜方面。建立5個示范點,引進甘藍、番茄、黃瓜、葉菜等優良蔬菜新品種二十多個,研制推廣土傳病害防治專用育苗塊2種、葉面微生態防病制劑1種,篩選推廣生物農藥3種、溫室土壤節能環保型日光消毒技術1項、設施蔬菜主要病蟲害物理防治技術1套。針對廣陽區6種主要蔬菜病蟲害,制定了3種蔬菜病蟲害防治安全用藥工作表,發放給每個種植戶置于暖棚內對照應用,降低化學農藥用量超過30%,病蟲害綜合防治效果超過85%。推廣的抗病毒病番茄新品種有效解決了病毒病嚴重危害,產量大幅度提高。推廣蔬菜有機基質栽培技術,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節水超過50%,增產增收顯著。示范推廣的新產品、新技術覆蓋廣陽區蔬菜種植面積的45%,對70%的專業蔬菜村種植戶進行了技術培訓,提升了廣陽蔬菜產品的優質安全水平,為菜農增收、農業增效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2.2.2奶牛養殖方面。示范推廣了微生物青貯添加劑和青貯飼料制備技術、犢牛島圈養和犢牛早期斷奶技術、奶牛健康養殖技術、奶牛繁殖和營養代謝病防治技術。制作微生物青貯飼料3 000 t,飼喂微生物青貯飼料每頭奶牛增產牛奶2 kg/d(價值3.93元),按每頭奶牛飼喂25 kg/d青貯飼料計算,可飼喂60 000頭/d,增加經濟效益超過40萬元。示范推廣犢牛代乳粉8.48 t,用代乳粉替代牛奶飼喂犢牛,每頭犢??晒澥≠M用472元,犢牛生長狀況和健康水平也顯著增加。示范推廣的50位奶牛臥床和2個自動牛體刷給奶牛提供了舒適、干燥的棲息場所,促進了奶牛皮膚清潔和血液循環,提高了奶牛整體生產性能。項目示范推廣了800枚牛羊復合微量元素緩釋劑和2 000塊奶牛營養舔磚,有效防治了奶牛營養代謝病,奶牛健康水平明顯提升。
2.2.3果樹方面。引入并篩選華金、黃金、香紅蜜和早金香等果樹新品種5個,有效地改變了廣陽梨樹品種單一、梨果商品性差的狀況。通過示范應用梨優質高效棚架栽培管理技術和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技術,使果品優質率達90%,示范園增收超過9萬元/hm2。
關鍵和實用技術、品種和產品的引進、示范和推廣,極大地優化了廣陽區農業產業結構,大幅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實現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中國農科院與廣陽政府的這種聯手,開創了農業戰線“走基層”活動的先河,是農業科技專家沉下基層、為基層服務的最好途徑[4]。
2.3輻射帶動了區域農業發展在“廣陽模式”的推動下,廊坊園區的社會影響力和輻射帶動效應明顯提升。例如,在廊坊園區成功舉辦的“轉基因三系雜交抗蟲棉成果觀摩會”推動了三系抗蟲棉全國育種網絡和產業化聯盟的建立。中國農科院在廣陽區設計制作并提供科技支撐的金豐農科園,成為河北省知名的現代農業博覽園。中國農科院作為中國(廊坊)農產品交易會的主要協辦單位,2003年以來連年組織參展活動,成為農交會的亮點和農民關注的焦點。中國農科院為廊坊市編制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組織開展“建設現代農業——廊坊行”送科技下鄉活動,舉辦農業產業化高層論壇、農業科技園區發展論壇、環京南奶業發展論壇,為區域農業發展提供咨詢服務和智力支持等。“廣陽模式”已成為提升區域農業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速區域農業現代化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強大引擎[5]。
2.4提升了農技人員和農民素質“廣陽模式”立足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理念,突出抓好創新人才、農技人員和新型農民的培訓工作,構建了包括信息服務、培訓服務、技術服務、會展服務、咨詢服務等較為完善的綜合服務平臺,為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和成果轉化問題提供全面服務。先后舉辦了20余期專題培訓班,培訓人員逾3 000人次,農技人員和種養殖戶的科技意識、技術水平等大幅提升,為廣陽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廣陽區委書記尹廣泰在接受采訪時說:“如果說小小的廣陽能創造什么‘模式’,我認為利用農科院的人才優勢,突出抓好新型農民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科學素質,才是成功的關鍵”[6]。
3“廣陽模式”的基本經驗
3.1院地合作共建園區是重要基礎共建園區實現了雙方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充分利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雄厚的人才、技術、信息優勢和廣陽區的政策、資源、區位優勢。共建的廊坊園區成為院區科技合作的重要依托和紐帶,成為中國農科院重要的科技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成為推動廣陽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平臺和技術集散地。這是“廣陽模式”不同于其他院地科技合作模式的最大特點,也是“廣陽模式”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3.2科研產業緊密結合是重要手段在廣陽實施的科技示范推廣項目都是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立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項目緊扣廣陽的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求,著力解決影響和阻礙農業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實現了科研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和技術與產業的有效對接。通過科技項目的示范與推廣,不僅促進了廣陽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和優化升級,而且為農業科研提出了新的研究課題,反過來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源源不斷地為農業生產和產業發展提供新成果、新技術和新產品。“廣陽模式”為農業科研單位如何在做好科技創新的同時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真正實現“頂天立地”,以及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規模提供了很好的借鑒[7]。
3.3堅持互利共贏原則是重要條件“廣陽模式”充分體現了院區合作的互利共贏,這是其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從院方來講,合作共建促進了廊坊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支撐和保障了農業科研創新,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實現了中國農科院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頂天立地”的使命。從地方來講,合作共建獲得了中國農科院優先、優質、優惠的科技服務,加快了地方現代農業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3.4建立共建合作機制是重要保障“廣陽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院區雙方的共建與合作機制是重要保障。在組織領導方面,院區領導高度重視,建立了以中國農科院主管副院長和廣陽區委書記與區政府區長為組長的領導班子,以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及相關研究所和廣陽區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及相關鄉鎮為主體的組織實施部門,以中國農科院科技項目團隊和廣陽區農業企業及種養殖戶為主體的項目實施團隊。在項目實施方面,建立了“科技專家—農技人員—示范農戶”三位一體的科技推廣快速通道,不僅利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專家與技術優勢,而且發揮了廣陽區農技人員的指導傳輸作用、科技示范戶的典型帶動作用和科技示范場的示范輻射作用,形成了農業科研、示范、生產“三位一體”的有效結合,真正實現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8]。
4“廣陽模式”的發展建議
4.1建立完善長效機制在總結前期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完善“廣陽模式”,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效工作機制:①分析院區具體目標的客觀差異,積極尋找及時把握雙方的合作契機;②加強溝通、共享資源、制定規劃,將示范推廣工作分別納入雙方的工作體系之中;③拓展合作領域,院方要在項目、成果、規劃等多層面為廣陽區提供優先優質優惠的服務,地方要在政策、資金、安全等方面為產業園加強保障,在農技推廣工作中擴大延伸強化成果轉化效果。
4.2籌謀項目實現突破利用國家部委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資源,利用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人才優勢和信息優勢,把握廣陽區城鎮化進程中城郊型現代農業功能轉變、產業檔次提升的重大需求,共同籌謀綜合性項目,全力支持廣陽區率先突破,成為環京津農業產業帶中的“領頭雁”。重點要在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組織的科技扶植、農業品牌的培樹、技術推廣服務、農業科技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的建立等方面實現大的突破。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力度,提高覆蓋率,使其在促進農民增收和產業結構調整中發揮更大作用。
4.3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廣陽模式”實現了合作雙方的共贏,有效地解決了科技與生產“兩張皮”和成果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創造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為農業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示范區、農業科研試驗基地等的建設和作用的發揮積累了寶貴的經驗[9]?!皬V陽模式”在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和科研試驗基地周邊具有代表性,在城郊型農區具有代表性,推廣應用“廣陽模式”具有重大意義。因此,要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不同地域在應用推廣過程中可以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同時也可以得到有關決策層面的重視和支持,使其發揮更大效應。
參考文獻
[1] 王滿鳳, 孟海龍. “廣陽模式”將在全國推廣[EB/OL]. (2012-03-30)[2016-01-15].http://www3.lf.gov.cn/Item/21693.aspx
[2] 瞿劍. 把科技支農做實做細——中國農科院和廊坊市廣陽區“院地合作共建”紀實[N].科技日報,2012-04-04(01).
[3] 胡其峰. 廣陽田里來了大專家[N].光明日報,2012-04-03(01).
[4] 龍軍. “廣陽模式”是農業戰線“走基層”的典范[N].中國產經新聞報,2012-04-18(02).
[5] 高長安,王錦妍. 廊坊科技園區:構建現代農業發展的“廣陽模式”[N].科學時報,2012-04-28(B4).
[6] 胡其峰. 給奶?!皳习W癢”給菜地“消消毒”“廣陽模式”喜了專家樂了農家[N].工人日報,2012-04-20(02).
[7] 中國農業科學院辦公室.科技創新與主導產業對接 園區發展與經濟提升并舉——“廣陽模式”成為區域農業發展“加速器”[EB/OL]. (2012-03-28)[2016-01-15].http://www.farmers.org.cn/Article/Show Article.asp?Article ID=164966.
[8] 梁寶忠. “廣陽模式”成為加速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引擎[EB/OL]. (2012-12-19)[2016-01-15]. 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204/t20120406_2596229.htm.
[9] 河北廊坊廣陽區紀檢監察網. 貫徹落實“一號文件”完善推廣“廣陽模式”我區召開“廣陽模式”經驗交流會[EB/OL]. (2012-04-09)[2016-01-15].http://www.gyqlgk.lf.gov.cn/new/Article_show.asp?Article ID=3416.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6-275-03
收稿日期2016-01-31
作者簡介邱國梁(1974- ),男,山東高唐人,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農業科技管理研究。*通訊作者,助理研究員,在讀博士,從事農業區劃研究 。
基金項目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項目(0032014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