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紅
(山東省威海市氣象局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山東威海 264000)
?
“互聯網+”在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的應用
劉海紅
(山東省威海市氣象局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山東威海 264000)
在分析了過去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現狀的基礎上,借鑒農網信息平臺建設的經驗,提出了“互聯網+”,且闡述了“互聯網+”在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的功能、發展及應用效果,以期為氣象科技服務能力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互聯網+”;氣象;科技服務;平臺建設
“互聯網+”實際上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催生了創新2.0,而創新2.0又反過來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即重塑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新形態。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國務院也于2015年7月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于2015年7月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于2015年10月29日指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國民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在氣象科技服務中的應用研究目前還比較少[1-3]。基于此,筆者在分析了過去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現狀的基礎上,借鑒農網信息平臺建設的經驗,提出了“互聯網+”在氣象科技服務中的設計方案,且闡述了“互聯網+”在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網絡信息平臺建設的功能、發展及應用效果,以期為廣大氣象用戶架起信息金橋,以便及時、準確、快捷、實時地提供氣象信息。
“互聯網+”中的“+”是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互聯網+”模式從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在我國起步較晚。過去互聯網十幾年在我國的發展主要是在信息技術領域,如通信與信息工程是最直接的模式。當氣象科技服務遇上互聯網,無論是智慧氣象,還是氣象信息化,互聯網在氣象科技服務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均已從“輔助者”向“引導者”方向發生了本質和內容上的改變。從實際方面來講,“互聯網+”就是一種全新的商業運行模式,現在需要思考的是“互聯網+”如何為我所用,為氣象科技服務工作過程中切切實實地做工作。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的主要做法如下。
1.1搭建網絡平臺目前威海市的“互聯網+”氣象科技服務的網絡平臺主要還是借鑒興農網,威海市“互聯網+”在氣象科技服務中的網絡平臺欄目設置包括氣象快訊、氣象興農、農事操作、實用技術、生活百科等信息版塊,內容豐富多彩,注重實用性、知識性和可持續性相結合。威海市氣象局建于1959年1月,目前包括榮成市、乳山市、文登區3個縣(市)局和石島、成山頭2個臺站,網絡平臺包括幾個板塊內容:①航運氣象服務方面,為提高威海至大連、韓國、日本等國內外海上航線的氣象服務質量,2010年12月威海市氣象組織專業氣象臺預報業務人員和氣象科技服務人員,隨客船親身體驗航線的海上風、浪、氣溫等氣象要素的變化,確保了上述航線年平均通航率為95.1%,比過去提高了15.0%,為威海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氣象科技支撐。②農業氣象服務方面,主要是為糧食作物冬小麥、夏玉米,經濟作物夏花生,果樹中的蘋果、櫻桃,設施農業中的草莓和蔬菜大棚等提供低溫凍害、干旱、高溫、大風、低溫寡照、陰雨等氣象預報。在威海市氣象條件與農業病蟲害發生規律的研究與實踐方面,與山東農業大學的教授開展了基于威海市氣象數據庫建設的病蟲害預報研究與應用等。
1.2網絡平臺的主要功能眾所周知,手機天氣預報的準確率較低,主要原因是后臺數據庫的容量小。“互聯網+”氣象科技服務網絡平臺可同時支持與聯通、移動、網通等不同運行商的網絡接口兼容接入,終端用戶可在不同地點、不同計算機上實現多網關多協議的網絡信息服務,同時又可與其他網絡信息服務平臺互動,構成全方位的綜合氣象信息服務平臺。平臺的主要功能包括:①通過B/S方式和C/S方式,均可以實現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信息網絡平臺與其他系統的互聯互動,如實現與當地電視臺、廣播電臺等系統的相互聯系等。②具有無線應用協議即WAP功能,如手機用戶、計算機用戶或借助無線手持該設備(如掌上電腦、手機、呼機、雙向廣播、智能電話等)獲取信息的安全標準,WAP支持目前絕大多數的無線網絡,是一種簡化了的internet協議,WAP將internet和移動技術相結合,從而使威海市民能夠隨時隨地訪問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網絡平臺豐富的網絡資源成為現實。目前威海市有漁船130萬條,WAP覆蓋率為75%,漁民出海可通過GPRS網絡接入WAP,保持與威海市氣象臺站永遠在線,信息溝通速度快。③接口形式,威海市用戶可靈活設置接受氣象信息的時效,如可實現天氣預報的回放功能;為方便廣大用戶,威海市氣象局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建立了短信互動平臺。如2014年7月24日上午,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及時與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建立的重大天氣氣象預警“綠色通道”,向全市80萬手機用戶全網發布了10號超強臺風“麥德姆”的預報信息,預計未來24 h威海市有大暴雨,平均降雨量150~200 mm,沿海風力可達8~9級,并發出臺風黃色預警信息,為威海市政府及時做出防臺風危害的準確決策,避免人民生命和財產重大損失發揮了巨大作用,借助于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的網絡平臺,廣大手機用戶信息能隨時隨地了解當前與未來的天氣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漁業作業計劃。④用C/C++/C#或Java編程,實現氣象短消息Mo指令匹配算法,該算法能夠實現短消息指令的長號碼和指令內容的模糊和精確匹配、空指令匹配功能等,Mo指令處理模塊主要負責處理用戶的信息訂閱、退訂等指令,氣象科技服務網絡平臺的管理人員可以為用戶靈活配置多種指令,從而滿足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時段用戶對氣象科技服務信息的使用申請和退出申請的過程管理。
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平臺自2006年8月建成以來,在威海市的三(縣)市一臺一站廣泛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僅2010年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在冊的手機用戶80萬戶,2015年底統計為96萬戶,漁民用戶占50%以上,達60萬戶。另外在其他方面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如在威海市農業病蟲害預報業務[4-5],威海市海洋氣象服務能力建設以及特殊天氣災害臺風預報、暴雪、道路結冰預警等氣象信息的發布方面,威海市“互聯網+”氣象科技服務的內容、形成等均受到威海市廣大農民的普遍好評和歡迎,受到政府部門的多次表揚,中國氣象報、威海時報等也多次做了報道,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2014年威海市氣象局官網全新改版,電視氣象節目以公益服務為宗旨,通過這次的“互聯網+”網絡擴大了傳播平臺和覆蓋面,從而使威海市的氣象科技服務確實能接地氣,真正地為社會和老百姓提供準確、及時、有用的氣象服務,真正達到貼近百姓要求、服務生產生活的目的[6]。在威海市氣象網網站點擊天氣預報預警板塊下的電視天氣預報,或輸入http://www.whqxj.com/shon weatervideol.html,威海市民可隨時關注威海市的天氣冷暖雨晴,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為此做了威海市移動手機報。為做好2015年8月15~16日的威海國際帆船賽氣象保障工作,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從12日開始制作氣象服務專輯,分析比賽海域附近的潮汐特點,每天2次提供內容包括風向、風速、氣溫、降水等氣象信息,為比賽的順利進行提供精細化的氣象保障服務,威海市“互聯網+”氣象科技服務建設內容還包括站長之家等氣象科技服務。2015年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營業收入210萬元,受到省氣象局領導的高度贊揚,并獲得氣象科技服務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互聯網+”是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也為不同行業的發展提供機遇,正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創新2.0的互動,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也為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發展帶來了無限的機遇。當然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依托“互聯網+”氣象科技服務平臺,為威海市農業突發性氣象災害信息和災情信息及時、準確、廣泛的發布等起到一定的作用,隨著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威海市氣象科技服務的內容方式等還需要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1] 李平,陳林,李強,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與研究綜述[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5,44(2):245-253.
[2] 余濤,畢軍,吳建平.未來互聯網虛擬化研究[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5,52(9):2069-2082.
[3] 劉晨曦,譚雁.淺談互聯網思維下的價值創造[J]. 西部學刊,2016(8):22-23.
[4] 于志青,秦俊玲,畢建杰,等.威海市氣象條件與農業病蟲害發生規律的研究與實踐[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9):31-33.
[5] 畢建杰,劉連穎,譚秀山,等.冬小麥農業性狀對花前水分脅迫的響應[J].科技導報,2012,30(19):40-44.
[6] 陶平,楊泉,布亞林.氣象影視素材數字化存儲系統的設計及應用[J].氣象與環境科學,2007,30(2):86-89.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in Weihai City
LIU Hai-hong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Weihai Meteorological Bureau, Weihai, Shandong 264000)
Current status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 Weihai City was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rural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Internet +” was put forward.The functi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effects of “Internet +”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was elaborated, which provided new ide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bility.
“Internet +”; Meteor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BAD32B02)。
劉海紅(1965- ),女,陜西華縣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氣象科技服務工作。
2016-04-30
S 16
A
0517-6611(2016)18-1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