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成, 張海萍, 胡 霞, 費群燕, 方 明, 馬傳喜, 姚大年
(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合肥 230036)
?
農學專業“卓越農藝師”實踐教學方案探索
——以安徽農業大學為例
常 成, 張海萍, 胡 霞, 費群燕, 方 明, 馬傳喜, 姚大年*
(安徽農業大學,安徽合肥 230036)
根據“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內容,為滿足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需要,筆者對本科實踐教學的基本專業技能訓練、專業實踐能力訓練及專業綜合能力訓練等教學內容、方案及考核標準進行研究,同時分析企業實踐教學方案及考核機制,旨在探索“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為新形勢下進一步提高農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農學;“卓越農藝師”;基本專業技能;專業實踐能力;專業綜合能力;企業實踐
實踐教學是我國高校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為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關鍵學習環節[1-6],而“卓越農藝師”培養重點強調理論知識密切聯系專業實際,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7-9]。在“卓越農藝師”培養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外,開展系統的實踐教學也是其教學體系中關鍵一環,對于培養和提高其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至關重要[8-9]。農學專業是安徽農業大學傳統專業,也是安徽省級特色專業,具有較為完備的師資隊伍及實踐教學平臺,生源規模較為穩定,因此將該專業作為“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的試點專業。在“卓越農藝師”的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中,合作企業或涉農單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長期與安徽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渦陽同豐種業公司、安徽荃銀高科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農墾壽西湖農場等企事業單位合作,主要進行本科教學實習和人才培養等工作。因此,安徽農業大學聯合長期合作的企業開展“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而筆者主要探析適合“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和方案,以期為其培養模式改革研究提供參考。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養和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具有扎實的作物生產、管理及技術推廣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具有過硬的作物生產、管理及技術推廣等方面專業技術能力; 能在農業及其他相關部門從事與農學有關的技術與設計、研發與推廣、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農業科技人才。
“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的宗旨是培養和塑造一批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業務技能的復合應用型高技術農業人才,其人才培養的特點是農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并重,更強調知識的實用性,要求理論能快速應用于農業生產并指導實踐。由于強調實踐教學環節,因此安徽農業大學“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模式為校企聯合培養[7],學制為4年,即學生在校內學習3年,在企業開展專業技能實踐和綜合實踐等內容累計1年。其中理論課程及實驗課程主要在校內完成,在企業或涉農單位主要開展各種專業實習實訓、專業綜合實踐和畢業實習等內容。就涉農企事業單位工作中常遇到的農業生產問題,學生通過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以解決作物生產實際問題為主要實習內容,以培養和提高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類型實踐教學方式有助于專業知識、技能向解決實際問題轉化,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涉農企事業單位實習實訓也可有效彌補學校實踐教學資源的不足,可顯著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因此,“卓越農藝師”專業實踐教學主要依托合作單位開展,重點是基于合作單位的實踐平臺和實習環境。
作為復合應用型人才,“卓越農藝師”除了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外,還要進行五大關鍵能力的培養,即獲取知識能力、應用知識能力、交流溝通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表1)。這些能力的獲得或實現途徑主要包括公共基礎課(如思想政治、人文課程等)、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學習和實踐,而是在企業或涉農單位的系統實踐對于這5種能力的提高尤為關鍵。通過對這5種關鍵能力的鍛煉和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等人文素養,以及作物生產、田間管理、種子銷售及企業管理等綜合素質[8-9]。

表1 5種能力及實現途徑
4.1基本專業技能訓練基本技能訓練主要由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實驗和實習構成,包括植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農業試驗統計、土壤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營養學、氣象學、微生物學、昆蟲學、植物病理學、病蟲害防治、農業生態學、農業機械化、作物栽培學、作物育種學、作物種子學、良種繁育學、耕作學、農業技術推廣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作物營養診斷、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識別與防治、化肥農藥除草劑使用、高產栽培技術、新品種選育、良種繁育、農業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基本技能。這些實踐教學主要在安徽農業大學大楊店高新技術農業園、廬江郭河試驗站等校內實習基地進行。基地擁有農業部小麥區域創新中心和弱筋小麥原原種繁殖基地等田間設施和平臺,配備進口小區收割機、播種機、點播機、單株脫粒機以及插秧機、噴灌機等試驗機械,試驗地面積近10 hm2,而且學校農業園具有較完善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可為“卓越農藝師”校內實踐教學提供較為完善的實習、實訓平臺。
考核要求:總評成績構成為出勤和紀律30%,技能掌握情況60%,實習報告10%。
4.2專業實踐能力訓練專業實踐能力訓練的目標是使學生以準農業技術人員的身份參加農業企業或涉農單位的生產、技術指導或管理工作。學生應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所擔負的實際工作中,以實習單位的生產領域和業務為主要實習內容,通過在企業等涉農單位的實際工作,進一步鞏固專業知識和提高獨立工作能力,以便縮短畢業后就業的適應過程,以利于就業簽約及畢業設計項目的選擇。例如利用第6學期暑期,試點專業學生赴渦陽同豐種業、安徽隆平高科種業等企業實習,主要開展水稻、玉米、大豆的育種、生產、田間管理、病蟲草害防治等工作,以及小麥種子加工、儲藏、推廣、銷售等。第7學期寒假期間,學生在企業進行頂崗實習,主要內容是種子銷售、管理、育種及種子生產計劃制定及企業文化教育等。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可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業務素質。
該階段專業實踐能力訓練主要在企業實施,根據校企合作協議,企業在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條件:①為實習生提供合適的實習崗位,同時提供實習生必要的工作和休息場所。②提供指導教師,并與學校指導教師一起確定實習內容,安排實習進程,負責在企業的考勤和工作業績考核等,最后提供對實習生的考核意見。③提供相應的實習資金和學生的實習補貼。
實踐考核要求:總評成績構成為企業考核50%(出勤和紀律25%;工作業績25%),學校考核50%(實習總結20%,答辯情況30%) 。
4.3專業綜合能力訓練專業綜合能力訓練主要包括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設計等內容。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前開展的一次綜合性專業實踐訓練在人才培養中具有重要意義。該實踐訓練要求學生的畢業設計選題來自農業企業的實際問題,由學校教師和農業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指導,完成專項技術工作,著重提高學生解決農業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根據學校與企業制訂的合作協議,企業篩選并安排高級農業技術人員為副導師,具體指導學生,使學生提早進入工作環境,為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農藝師人才奠定基礎。
為適應“卓越農藝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院將畢業班畢業實習時間提前至第7學期開始,使得試點專業學生能夠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畢業實習,從而可系統地在校內或企業系統實習。例如試點專業學生在安徽隆平高科種業有限公司和同豐種業有限公司開展畢業實習,在多種崗位和環節(如品種研發、種子繁育、銷售、田間管理以及企業部門管理等崗位)進行實習實訓。在試點專業中選派2016屆20名學生到企業開展畢業實習,根據初步信息反饋,該實習取得較好的效果。通過畢業實習,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進一步提高和系統化,同時,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市場調研、交流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實踐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較為全面的鍛煉,為培養合格的“卓越農藝師”儲備人才奠定了基礎[9]。
考核要求:總評成績構成為出勤和紀律15%;開題報告10%,畢業論文內容50%,答辯情況25%。
5.1制訂企業培養的目標和任務企業的實習實訓是卓越農藝師培養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良好平臺和途徑。通過在企業一年的實習與實踐,重點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創新創業思維以及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實現培養、就業及企業人才選拔的有機結合[7,9]。
在企業實習、實踐的主要任務是:①在農業生產實踐中了解專業、熟悉專業,從而熱愛農業行業。在提高和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學習農業生產技術、管理技術,訓練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職業素養,學習優秀的企業文化;②為后階段學習或為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工作奠定基礎;③完成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和畢業論文。
5.2企業實踐教學評價標準①職業素質:熟悉農業政策法規,具備良好職業道德,了解企業文化及核心價值觀。②專業實踐能力:掌握扎實的農學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能,擁有解決農業生產常見問題的能力。③科學研究能力:具備從農業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設計和開展相關科學試驗,能正確分析試驗或調查的資料,并能獲得正確結論和解決方案的能力。④創新能力:擁有農業領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能力。⑤管理能力:通過參與企業及農業生產的管理工作,具備溝通與交流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管理能力。
5.3考核機制企業實踐環節考核由學院和企業共同進行。根據校企合作協議,由雙方選派相關的專業教師和技術人員建立一個考核小組,考察學生在企業各環節的工作表現,由企業指導教師、學校指導教師進行考核,并實時更新。
[1] 時偉.論大學實踐教學體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7):61-64.
[2] 吳杰.食品分析課程工學結合創新型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8):214-216.
[3] 邱章強.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獨立學院實踐教學發展研究[J].江蘇高教,2016(1):76-78.
[4] 陸安山,梁韶華,張曉培.基于模塊化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河南教育,2015(9): 91-93.
[5] 張程,陶峰,丁娜,等.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專業模塊化改革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2016,32(3):200-202.
[6] 何坤歡,李家明,黃學仁,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模塊化改革探析[J].大學教育,2016(2): 134-135.
[7] 王慧敏,范雙喜,沈文化.創新“3+1”人才培養模式,強化都市農業人才實踐能力[J].高等農業教育,2012(10): 3-5.
[8] 周長梅,王曉云,樊東.植保專業卓越農藝師培養模式探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4(6): 86-88.
[9] 李震華,趙光武,蔣玉蓉,等.卓越農藝師實踐教學體系探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65):339-341.
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Scheme of Agronomy Major “Excellent Agronomist”——A Case study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 Cheng, ZHANG Hai-ping, HU Xia, YAO Da-nian*et al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According to “excellent agronomist”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 and content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key abilities, the basic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raining were studied, meanwhile, enterprise practical teaching scheme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were analyzed, the aim was to explore reform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n “excellent agronomist” talents train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ing practical teaching quality of agronomy major under new situation.
Agronomy major; “Excellent agronomist”; Basic profess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practical ability;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Enterprise practice
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卓越農藝師”和“作物學科本科創新實踐基地”建設項目;教育部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復合應用型人才培養。
常成(1975- ),男,安徽懷遠人,博士,副教授,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通訊作者,博士,教授,從事作物遺傳育種研究。
2016-05-23
S-01
A
0517-6611(2016)18-2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