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偉,胡春芳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河北石家莊 050051)
?
基于文獻的河北省林下經濟發展現狀研究
楊蘭偉,胡春芳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農業信息與經濟研究所,河北石家莊 050051)
總結了河北省出臺的關于林下經濟的政策及林下經濟五大類發展模式,分析了河北省林下經濟區域布局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林下經濟存在的問題和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即堅持科學發展觀,遵循林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以科技為先導,整合林業資源,科學規劃,突出特色,按照區域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思路,大力推廣多目標立體化開發模式,提高林地綜合經營效益。
河北;林下經濟;模式;布局
河北省地理位置較特殊,肩負著構筑京津冀綠色屏障的重任,河北緊緊圍繞該主題,在突出林業生態建設的同時,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推進林業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通過出臺各項優惠政策,各地林下經濟蓬勃發展,部分地區嘗試發展了林禽、林畜、林菌、林草、林藥、林糧、林下旅游等多種立體化復合種養模式,初步具備了產業化的雛形,發展形勢較好[1-10]。
河北省根據本地實際,2007年林業局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林下產業的指導意見》(冀林產字[2007]3號),為河北省林下經濟的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林下經濟開始蓬勃發展。2013年河北省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提出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冀政函[2013]1號)。2016年7月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0年河北省將基本建成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指出發展林下產品采集、林下特種養殖、林下特色種植產業;選擇一批有條件的國有林場,建設林下采集、種植、養殖及景觀利用項目示范和技術推廣示范基地。在用地方面,支持發展林下經濟的經營主體,可使用不超過3%(最多1 hm2)的林地建設生產附屬設施。
河北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多種多樣,效益顯著。各地因地制宜,主要分為林下間作復種、林下養殖、林下栽培、林下生態休閑旅游、林中采集等五大類。
2.1林下間作復種廊坊市林下經濟是通過利用林下空間或時間交錯來發展適宜的短周期種植業,長短結合,持續獲得生態與經濟效益。主要有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蔭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特點,在郁閉的林下種植平菇、猴頭菇、草菇等食用菌。林花模式:利用林蔭下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的小氣候環境,在林下、林間發展花卉種植。邱縣大力開展林藥、林菌等林下產業,“以地生財,以林養林,長短結合,滾動發展”成為平原區高效林業發展模式。邯鄲市發展模式最多,除林糧、林棉間作外,先后探索出了林苗、林草、林藥、林花、林菜、林菌等15種林下經濟模式。
2.2林下養殖利用林下昆蟲、小動物、雜草多和空間大的特點,在林下放養或圈養(以放養為主)各類家禽,如雞、鴨、鵝等禽類及養殖豬、羊等,生產無公害畜禽類綠色食品,且不受林齡限制。
2.3林下栽培就是利用林下光線弱、氣溫適宜、濕度較大的有利條件,加之人工選擇、營造適宜菌類及各種蔬菜的生長小環境等措施,科學地選擇種植種類、品種,發展設施栽培蔬菜、食用菌類、藥用菌類、花卉等產品。
2.4林下生態休閑旅游將森林生態旅游與林下種養、林下無公害產品、消費結合起來,建立生態莊園。易縣以建設“京南生態旅游文化名城”為目標,把生態建設擺在縣域經濟發展的首要位置,同時兼顧經濟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因地制宜發展以林菌、林藥、林糧、林禽等為主的林下經濟,實現了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跨越。
2.5林中采集河北擁有豐富的純天然野生、無污染而又獨具特色的野生經濟植物,植物種類多樣,具有開發價值的藥用植物有黃芪、金蓮花、靈芝、地榆、鈴蘭等;可釀制果酒和飲料產品的漿果類植物就有山杏、草莓等20余種;也有食用價值較高的蘑菇、蕨菜、黃花菜、毛瑧、平瑧等數十個品種。
河北省林下經濟具有很大的發展前景,林下產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發展,但仍處于探索階段,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不足。
鑒于河北省自然生態環境狀況及當前林下經濟資源分布情況,結合區域特點及相關產業融合的思路,通過地形、地貌條件劃分為平原農區、濱海平原區、太行山燕山淺山丘陵區及山區、張家口承德壩上高原區、城郊地帶區等六種區域類型,突出各地品種特色的林下經濟布局。
河北省經濟林面積規模較大,其中,梨、紅棗、板栗、杏扁等特色果品居全國首位,具有林下采摘、休閑、觀光的天然優勢。平原地區依托當地市場資源和交通便利條件,重點發展林下特種養殖、林菌、林藥、林糧、林菜間作;濱海平原可發展速豐林,重點在滄州、唐山、秦皇島東部,結合臨海、濱湖、濱水、灘涂等特性,應積極發展林下種草、漁獵漁家休閑旅游;淺山丘陵地區具有獨特的資源環境,充分利用資源條件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重點發展林下種植小雜糧、林下家禽養殖、林果采摘、旅游休閑觀光等,將成為城市居民休閑觀光、旅游采摘,體驗寧靜、清新的山村風光,感受采摘、“農家樂”的好去處;燕山山地、西部太行山山區重點發展森林食品、中藥材、野生菌類等產品的采集加工、森林景觀開發利用為重點的林區經濟;壩上高原重點在張家口市、承德市等山地區域,依托山場資源優勢和退耕還林工程區域優勢、畜牧業產業基礎和前景都較好的產業特點,著重發展林下特種養殖、林禽等產業模式,延長畜牧業產業鏈,打造西北畜牧業產業增長極;城郊地帶區林下經濟依托距離城市近、交通便捷的區位優勢,發展生態體驗園區、旅游休閑觀光園,發展壯大生態林業和旅游業,直接為城市居民消費服務。
總之,各地區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選擇適應性強的品種發展林下經濟,增加農民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縱觀河北省林下經濟的發展,因發展時間短,林下經濟發展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尚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具體表現為。
4.1科學技術支撐不夠林下經濟是一門邊緣性交叉學科,因此其發展方式需要多專業、多學科、多部門間的聯合和滲透,對技術依賴性高。目前科技支撐能力弱,缺乏成熟技術,專項研究較少,專業技術指導較少,模式研究多,效益研究少,生態研究少,科技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4.2發展規模小,分布不均衡,缺少典型示范林下種植、養殖多是個體家庭經營,存在嚴重的從眾心理,缺乏成規模、起示范作用的企業或合作組織,林下資源利用少,尚未形成大氣候,難以形成規模優勢,缺乏產業龍頭,無法形成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急需樹立能帶動林下經濟發展的典型。
4.3資金制約、基礎條件差,發展缺乏后勁大多數農民和農業企業對發展林下經濟的熱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啟動資金,發展之初就受到限制,即使是轉型從事林下經濟的企業,在首次投資完成的情況下,也存在后續資金困難問題,同時也存在路、電、水等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的問題,致使一些先進的種養方式無法推廣,現有的一些養殖、種植經營戶,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資金支持,在做大規模、拉長鏈條方面徘徊不前,致使林下經濟發展缺乏后勁。
4.4經營管理水平低,不同模式經濟效益差別巨大在種養過程中特別是在養殖方面,農戶大多數沿用傳統的養殖方式,對科學養殖技術認識、掌握不到位,種植、飼養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差別巨大。
4.5管理政出多門林下經濟的發展需要科技、林業、農業、畜牧、金融等相關部門參加,多個有關部門所頒布的“政令”有時候不統一、造成多頭管理,缺乏合力,就會造成企業或個人無所適從。
發展林下經濟,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遵循林業發展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以科技為先導,整合林業資源,科學規劃,突出特色,按照區域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思路,大力推廣多目標立體化開發模式,提高林地綜合經營效益[11-22]。
5.1科學規劃、規模發展按著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發揮林地自然優勢、注重實效的原則,科學規劃、統籌發展。把發展林下經濟與農業結構調整相結合、與畜牧業發展相結合、與千萬畝經濟林基地建設相結合,考慮經濟效益和市場發展,結合當地實際,做好規劃設計,確定中長期發展目標,宜養則養、宜種則種,科學選擇林間種植、養殖模式,多角度、深層次地促進林下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林下經濟發展規模較小,主要是一家一戶探討式的發展,難以形成規模優勢,不能滿足市場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輻射帶動作用。政府、協會應做好組織引導,培育一批種植、養殖大戶,形成“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達到規模發展。
5.2加大科技支撐力度發展林下經濟,農民最缺乏的是技術,產研結合,提高產品品質和檔次。為了促進林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必須加大科技投入,首先,狠抓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工作,積極引進推廣適宜林間種植、養殖的新品種、新技術,大膽探索林間種養新模式,根據不同類型區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對科技成果進行組裝配套,形成成熟技術,二是要推進技術協作,加強協調和組織,為企業及農民與教育、科研、技術推廣體系之間的合作搭建平臺,引導和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機制。
5.3培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成立形式多樣的合作經濟組織,增強市場競爭力培育龍頭企業,示范帶動,要把培育壯大產業龍頭作為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注重國營農場的示范帶動作用,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鼓勵種植戶、養殖戶搞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盡快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格局。加強市場研究,建立預警機制,規避市場風險,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程度,使林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合作經濟組織可以使農民和利益相關方自愿把取得經營權的林地和擁有的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按照各個生產經營環節組織起來,以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主要分為專業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兩大類。發展合作經濟組織,是林改后促進林下經濟規模經營、加快林下經濟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5.4強化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發展林下經濟,一要搞好技術服務。整合技術服務資源,由科技部門牽頭,成立專業種養技術服務隊,深入實地開展技術服務。引進推廣林下經濟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主動組織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進行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的質量認證。經常組織專家和技術骨干深入現場指導,傳授技術,推廣普及林下種植、養殖技術知識,不斷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二要搞好市場服務。加強市場研究建立預警機制,規避市場風險,提高林下經濟產業化組織程度,促使林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5.5注重市場流通體系研究充分借助市場需求的力量,加快實現產業由數量型向質量型、品牌型的轉變,培育發展名特優新品種;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和產品深加工,增強對產業發展的帶動力。要根據自然條件和形成優勢產業帶的需要,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林下經濟產業基地,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集群。要打破部門、行業和所有制的界限,共同搭建生產、加工、流通、科研等平臺,引導地方形成區域性規模生產,引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引導科研和生產加工的有效聯合,切實解決林下經濟發展中生產與市場不對稱的問題。
推進林下產品資源深度加工轉化。通過深加工,延伸林下產業鏈,提高林下產品附加值。由簡單地包裝產品,轉向擁有生產核心技術、產品技術含量較高、市場認知度更高的產品。產品加工業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轉變,以市場為導向,構建從初級產品到終端產品的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在具體形式上,可通過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以推動產業的雙向延伸。比較有效的形式是,“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形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貯藏、保鮮和運銷業,形成“企業+物流運送+市場”的相對固定的產銷網絡,構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5.6逐步實現林下產品的標準化生產產品質量標準化、品種專業化、生產低碳化,實施特色林下產品的“走出去”戰略。林下產品要走高附加值的高端市場,必須創造條件,加強無公害生產基地認定和綠色農產品認證。林下產品加工業要緊緊圍繞國際國內市場發展趨勢,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努力提高產品檔次,優化產品結構。這就需要加強原料生產基地建設,根據各地資源優勢情況,進行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規劃。開發和推廣加工專用品種,選育加工性能好的農產品品種,建設一批林下產品加工技術創新及產業化發展基地,加強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培育綠色龍頭企業,形成包括加工、包裝、運輸、銷售等綠色產業鏈及產業群。
[1]李金海,史亞軍.林下經濟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24(3):21-24.
[3]王虎,夏自謙,馮達.河北省林下經濟產業規劃布局研究[J].安徽林業科學,2010,38(13):7041-7043.
[4]廖靈芝,李顯華.林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建議:基于云南省大關縣的調查[J].中國林業經濟,2012(1):10-12.
[5]魯澤廣.發展林下經濟實現林業可持續性發展[J].河南農業,2007(11):46.
[6]張以山,曹建華.林下經濟概論[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7]國家林業局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中心組.林區可持續發展與多元生計途徑[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1.
[8]國家林業局農村林業改革發展司.林下經濟發展政策匯編[G].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3.
[9]劉彥民.國內關于林下經濟研究的期刊論文外部特征計量分析[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4,24(17):127-130,132.
[10]顧曉君,曹黎明,葉正文,等.林下經濟模式研究及其產業發展對策[J].上海農業學報,2008,24(3):21-24.
[11]袁軍,石斌,譚曉風.林下經濟與經濟林產業的發展[J].經濟林研究 ,2015,33(2):163-166,171.
[12]胡佳.我國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長沙: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3.
[13]謝德斌,楊洋.林下經濟的經營模式與發展對策[J].湖南林業科技 ,2013,40(4):86-88.
[14]王虎,夏自謙.基于區位商法的北京市林下經濟產業布局研究[J].四川林勘設計 ,2010(1):27-30.
[15]李丹,曹玉昆.東北林區社區林業發展林下經濟模式探究[J].安徽農業科學 ,2014,42( 4) :1085 -1087.
[16]杜德魚.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3,28(5):264-268.
[17]高桂琴.陜西省林下經濟發展瓶頸因素的分析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18]黃曉燕.三明市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比較與優化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
[19]甘劍偉,潘永光.山旮旯的致富夢:馬山縣林下經濟發展紀實[J].廣西林業 ,2014(6):13-14.
[20]肖永青,孟憲平,李娟,等.河北省林下經濟發展的思考[J].河北林業科技,2013(2):81-88.
[21]黃易.基于可拓學的桐梓縣林下經濟建設項目可持續性評價[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22]李秀珍.冀南地區林下種養生態模式的研究[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13.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rest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 Based on Literature
YANG Lan-wei,HU Chun-f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Economic Research,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Shijiazhuang,Hebei 050051)
Policies about forest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 and 5 types of development model were summarized,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 economy regional layout were analyzed.On the basis of this,existing problems and effective way for rapid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nomy were proposed,namely persisting in scientific views of development,following forestry development law and market economy law,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guide,integrating forestry resources and planning scientifically,highlighting characteristics,according to regional,industrial and market-oriented development idea,vigorously promoting multi-objective stereoscopic development model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forest land.
Hebei;Forest economy;Mode;Layout
河北省財政廳資助項目。
楊蘭偉(1964- ),女,河北辛集人,研究館員,從事農業信息管理研究。
2016-07-15
S 7-9;F 327.22
A
0517-6611(2016)25-2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