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慶祿
客家傳統服飾是客家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以中原漢服為基礎,吸收了生活在贛閩粵邊區的畬、瑤等少數民族的服飾元素,并逐漸適應當地地理環境而發展起來的藝術結晶。它不但種類多樣,工藝精湛,而且還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風情習俗、藝術智慧和審美情趣,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是漢族服飾藝術的一朵奇葩。客家女性容飾更具有鮮明的族群特色。
客家女性發式
容飾,包含發式與化妝。客家是一個具有移民背景的族群,學界一般認為其至遲于宋元之時即已形成。客家族群在南方的贛閩粵邊區形成后,自許“中原衣冠貴族”,將“寧賣祖公田,不忘祖公言”奉為信條,恪守傳統。強烈的中原情結和相對封閉的贛閩粵邊區環境,促使客家人長久以來保持著中原發式。直至清代滿人入關,頒布剃發令,客家男子發式才發生根本的變化。但客家女性發式并沒有受此影響,依然保持了一貫發式。
通常,客家少女編單辮,扎紅繩,額留容發,俗稱招郎發,不加首飾,嫻雅素淡,以示未出閣。光緒《嘉應州志》載:“女嫁前一日髻,謂之上頭。”“上頭”即“上笄”,客家少女在出嫁前都要將單辮梳成發髻,表示已有婆家了。黃遵憲有詩云:“金釵寶髻新妝束,私喜阿儂今上頭。姊妹舊時嬉戲慣,相看霞臉轉生羞。”描寫的就是客家少女出嫁前改辮梳髻,飾以金釵,試穿新裝的羞澀情景。贛南會昌縣也有首山歌《梳妝曲》描寫了客家婦女梳髻化妝的情景:
天蒙光,地蒙光,門北嫂嫂叫姑娘,打開房門望一望,日頭出山三丈長。到轉房中巧梳妝。左手端油罐子,右手提梳腦箱。頭上梳起盤龍髻,腳踩花鞋繡鴛鴦。眉毛彎彎就像天上眉月眼,天上琉璃星,口似紅蓮初出水,臉似桃花腮是紅。
童養媳和等郎妹梳髻則多在除夕晚間上頭成婚。少女梳髻后,意味著她以后可以使用金銀首飾來打扮自己了,也標志著做姑娘梳單辮的日子結束,此后梳髻將伴隨終生。
客家婦女的髻式有圓形髻、船形髻、墜馬髻、橢圓形髻、錐形髻等;髻飾有髻簪、髻釵、發針等銀器和髻網。梳髻配飾因人而異,富者插金銀釵,戴金耳環、金銀項鏈、金銀手鐲、金銀戒指,一身珠光寶氣;貧者荊釵彩帶為飾,樸素大方。一般來說,少婦梳髻注重美觀,金釵銀簪飾于發髻,中老年婦女梳髻更隨意一些,用發網套發髻,至多加戴銀釧作裝飾。但她們的髻都是真發梳成的,不是假髻,客家人梳假髻是近代的事。
客家少女出嫁之時,娘家會為其精心準備好一個梳妝盒陪嫁。梳妝盒有藤制和木制兩種,一般為長方形,有提耳,分兩至三層,上層用于放梳妝用具,下層用于放金銀首飾。新中國成立后,木制梳妝盒一般漆成紅色,盒外有印花裝飾,可上鎖,每層抽屜可推拉,盒蓋置有鏡子。在盒外漆有時代印記的字樣。用梳妝盒陪嫁的風俗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
辛亥革命后,知識界中青年婦女喜剪短發,農村婦女發式卻無多大改變。在中央蘇區,蘇維埃政府也提倡剪短發,廢除金銀首飾,客家婦女積極響應號召,許多人剪成齊耳短發,相當部分婦女還踴躍參加了紅軍。在贛南到處流傳著剪髻興短發的歌謠,如于都縣嶺背山歌《剪掉“圓頭腦”》:
姐姐摘下頭上花,嫂嫂剪掉“圓頭腦”;現在婦女講時髦,不用鏡子前后照。
新中國成立后,客家婦女的發型增多。少女改扎兩條拖辮,成年婦女多剪短發,農村老年婦女仍有梳髻的。改革開放后,少女染發、燙發、拉發等層出不窮,戴耳環、戒指、項鏈的也日益增多;中青年婦女,特別是城鎮婦女也普遍喜歡染發、燙發;農村老年婦女則依舊有梳髻的。
客家女性化妝
由于客家人生存環境的惡劣,客家婦女長期從事著“四頭四尾”的體力勞動,化妝不便于勞作,所以平常少有化妝。但愛美是女性的天性,客家婦女也不例外,廣西客家山歌《梳妝紡紗織布歌》的第一節詳細描繪了一位織布客家女的梳妝情景:
梳妝
五更雞兒叫洋洋,梳妝娘子出繡房。
左邊放只油水碗,右邊放只梳頭箱。
手拿凳子平平放,梳妝娘子坐中央。
十指尖尖來解發,解開頭發來梳妝。
大梳梳了小梳掠,十指尖尖把油放。
左邊搽了三兩六,右邊搽了足四兩。
梳出黃蜂對蝴蝶,梳出金雞對鳳凰。
梳出犀牛來望月,梳出蝴蝶雙對雙。
梳出麒麟對獅子,兩邊梳出鳳朝陽。
長短金釵排左右,耳戴珠環把金鑲。
從這首山歌可以看出,客家婦女早晨梳妝特別注重頭發的梳理與裝飾,對面部也會進行必要的化妝。但這種現象并不普遍,僅是少數年輕婦女所為。對于生存條件惡劣的客家婦女來說,一生隆重的化妝有兩次:生前出嫁時的化妝和死后的殮妝。
閩西明溪有首《梳妝歌》,描寫了客家新娘出嫁時的化妝情景:
梳兩鬢,黑似墨,調和胭脂把臉搽。
點口紅,畫眉毛,一對金環墜耳下。
金簪銀釵插滿頭,壓邪銅錢身邊掛。
可見,客家新娘出嫁時需要經過梳髻、打胭脂、描口紅、畫眉毛、穿金戴銀等環節,非常莊重。
殮妝指人死之后的化妝。客家人生前不注重化妝,死后的殮妝卻有許多講究。當死者壽終正寢后,子孫要立馬將其發辮解開,除下首飾,點香燒紙。之后立即帶上銅錢、拿上瓦罐到河邊去買水回來給死者抹尸,進行殮妝,俗稱“買水抹尸”。買水時,要先向河神焚紙跪告,然后將三枚銅錢拋入河中,用左手朝順流方向舀水,連舀三下,第一、第二下為空舀,第三下舀水入罐端回。喪尸間要有人跪迎,接水入室,孝男或孝女即用此水為死者洗臉、抹身、梳頭。若死者為女性,則需像生前一樣為其梳髻、化妝。
客家女性首飾
1949年以前,客家婦女一直都有佩戴銀器為美的習俗。女子出嫁需置備一套銀器,有銀簪、銀釵、銀手鐲、銀戒指、銀耳環等十余件。即使系圍身裙也要胸吊銀牌,背系銀鏈。毛澤東在1930年的《尋烏調查》中如此描述尋烏縣的客家婦女們對銀器首飾的鐘情喜愛:
尋烏的婦女們……不論工農商賈,不論貧富,一律戴起頭上和手上的裝飾品,除大地主婦女有金首飾外,一概是銀子的。每個女人都有插頭發銀簪子和銀耳環子,這兩樣無論怎么窮的女子都是要的。手釧和戒指也是稍微有碗飯吃的女人就有。銀也是個名,實際是洋鐵皮上面涂一點銀,有些是銅上涂一點銀。
蘇維埃時期,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提倡移風易俗,改變穿金戴銀的習慣,廣大客家婦女積極響應號召,僅瑞金一縣捐獻銀飾就有數萬兩之多。1942年,定南縣縣政府第一次行政會議決定,限期取締婦女穿戴中的銀質裝飾品,逾期未取締者,處以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罰金,并沒收銀器。因推行困難,未曾實施。可見銀器首飾在客家地區是多么流行。相反,金、玉等首飾在客家地區極為少見,僅家庭富裕者少量佩戴。客家婦女常用的首飾有發簪、銀鏈、戒指、耳環、手鐲等。
簪是古人用來綰住頭發,固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首飾。制作材料有金、玉、銀、銅、鐵等。以玉簪為貴,金簪次之,銀、銅簪再次之,鐵簪為賤。金、玉簪一般為貴族富有者使用,銀、銅簪則受到中下層百姓的青睞,鐵簪少有人用。在客家地區,最常見的便是銀簪,長約10厘米,簪頭鏤空,簪身中間窄,兩頭大,末端尖利,造型如劍、刀、叉。據說制成這種形狀與客家人的南遷歷史密切相關。客家人南遷時,沿途難免遭到兵匪的襲擊和地方惡勢力的騷擾,客家婦女出于自衛防身的需要,也是為了便于隱藏和攜帶,便將小刀、短劍藏匿于發髻之中,以備在迫不得已之時給對方致命一擊。后來,客家人定居南方后,這種自衛的武器便演變成婦女最常用的銀簪頭飾。
其實,客家婦女喜用簪,和她們婚后梳髻有莫大的關系。凡客家婦女,一旦結婚,一律梳髻。最流行的髻便是圓髻,將頭發團于腦后,用兩根銀簪十字交叉插入發髻固定,外用發網套髻,用針固定。銀簪不僅起到固定發髻的作用,同時露出來的精美簪頭能給人賞心悅目的觀感。正因為它的裝飾性,銀簪備受青年婦女喜愛;又因為它的實用性,不排斥年老婦女的佩戴,所以銀簪在客家地區非常盛行,并逐漸形成少女出嫁之時,女家哪怕是向男家索要也要為女兒制備銀簪嫁妝的風俗。若嫁妝連一件像樣的銀簪都沒有,會令新娘傷心,也會招人恥笑的。地處粵中偏北的新豐縣,有首哭嫁調《擔頭沒有鳳冠髻》唱道:
各人頭發各人梳,使乜阿姨手咁多。阿嫂姐妹,擔起頭顱又沒鳳冠髻,搭落頭顱又沒云肩絲。阿嫂姐妹,擔起頭顱沒容坐,搭落頭顱沒八寶。
“八寶”包括銀簪,新娘對沒有八寶陪嫁既傷心又埋怨,反復訴苦。可知,客家銀簪不僅是一件普通的首飾,而且還是財富、地位的象征和關乎面子的問題。
戒指、耳環、手鐲也是客家婦女的必備嫁妝之一。客家婦女向來有穿耳戴環的習俗,姑娘十來歲時便開始穿耳,并且多數人選擇在農歷二月十五日花朝節這天。佩戴耳環視家境選擇金、銀、銅質,窮人則常用絲線穿草珠當耳環。戴戒指則一般是在訂婚至生育和年老之后這兩段時間。按風俗,訂婚之時,男女雙方會在禮單上約定姑娘的首飾嫁妝項數,俗稱“講三金”。“三金”首飾一般是男家計價支付給女家,由女方家長制備,出嫁時作為嫁妝帶回夫家。新婚之后,婆家會盡量多做家務,新娘不必從事過多的繁重勞動,有較多的空閑時間。新娘生育后,已為人母,諸事都要操心,干活與家人無異,整天忙忙碌碌,戴戒指會妨礙勞動。這時,她們只好把戒指收藏起來,直到老年不再頻繁干體力活時,才重新戴上。
客家人戴的戒指、耳環基本上是銀質的,少數富人戴金質的。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金戒指和金耳環的“金”僅是個名而已。客家山歌《錫打戒指包哩金》唱道:
錫打戒指包哩金,送到阿妹手掌心。人人都話金打個,久后正知錫在心。另一首《郎送耳環鍍黃金》:
郎送耳環鍍黃金,黃金跌落大河中。千兩黃金傉舍得,難舍阿哥這條情。
送給情人的戒指和耳環都是鍍金的,可見真正的金質戒指和耳環在客家地區是極少見的。
客家婦女常戴的手鐲有銀制和玉石兩種,以銀制手鐲居多。
此外,客家婦女喜穿圍身裙,常配銀牌、銀鏈裝飾。客家先民南遷之前,贛閩粵邊區是古越、畬、瑤等民族的居住地。客家先民進入該地區后,先進的中原文化與畬、瑤文化相互融合,并占據主導地位,最終反客為主。在長期的和睦相處、相互融合中,客家先民們為了適應當地的地理環境,并不完全固守中原服飾,而是吸收了大量的畬、瑤二族服飾元素。客家圍身裙配銀牌、銀鏈或許就是畬、瑤二族服飾元素在客家服飾中的遺存。裝飾客家圍身裙的銀牌造型各異,有圓形、方形等。一般成雙成對,表面布滿紋飾,銀鏈相連,吊于胸前,或圍于腰后。圍身裙本身紋飾眾多,再配上銀牌和銀鏈,顯得既美觀大方,又雍容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