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冬
一
海門縣,后周顯德五年(958年)置縣,治所東洲鎮(zhèn)。元末到清初,由于坍江,被迫四遷縣治。由于縣境人口與土地面積劇減,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廢縣歸并通州,名海門鄉(xiāng)。道光十二年(1832年),為了有別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所置海門直隸廳,“名同地異,歲久相沿,而廳鄉(xiāng)幾混淆莫辨”,海門鄉(xiāng)丁鹿壽等人赴部呈請,海門鄉(xiāng)改為靜海鄉(xiāng)。
明清時期,海門縣民風淳樸,文風昌盛。古海門縣出現了一些耕讀傳家的望族,紀德堂成氏家族就屬于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之一。占籍海門的六百多年間,古海門成氏,詩禮傳家,科甲蟬聯。有進士4人,舉人8人,貢生25人,光緒《通州直隸州志》人傳24人,5人人祀海門忠義孝悌祠,3人舉鄉(xiāng)飲大賓,在明清的政治、文化、地方事務等領域留下不菲的業(yè)績。清代邑人、山東按察使保麟高度評價了海門成氏保持數百年不墮之盛況:“族大支繁,簪纓繼美。先代若雙江、監(jiān)吾、六吉、惟我、君谷諸先達,聲蜚杏苑,秀擢南宮。其后或纂修國史,或總戎封疆。族之中登龍門,應鶚薦,游鄉(xiāng)學、國學者代不乏人?!逼湮碾m有溢美之詞,卻也真實反映了海門成氏人文之鼎盛。
近日,筆者有幸通閱了光緒六年刊本《海門成氏宗譜》,這部宗譜內容豐盈,資料翔實,體例完整,且未見于《中國家譜總目》著錄,文獻價值極高。其序記傳贊,秀文迭現;其家訓族規(guī),發(fā)人深省。先后有刑部侍郎邑人陳堯、禮部侍郎邑人崔桐、廣西按察司副使邑人張元芳、扶風縣知縣邑人丁腹松、山東按察使邑人保麟、吏部主事郡人季寓庸、光祿寺少卿邑人范鳳翼、賓州知州邑人李如林等,或為之撰寫序文,或為之銘碑勒石,增添了海門成氏的光輝榮耀。
海門成氏由八世祖成奉槐于萬歷二年(1574年)進行了第一次修譜,到光緒六年(1880年)最后一次修譜,在這三百多年間,修譜四次。持續(xù)的修譜活動,使得成氏譜系得以綿延,家族文化得以傳承。
光緒六年刊本《成氏宗譜》,系古海門成氏與通州成氏首次合譜,謂之“通(州)靜(海)合譜”。該譜集歷次成氏修譜之大成,刊刻精良,內容翔實,撰述嚴謹,體例完整,共有16卷。卷一:歷次纂修時的序、引、記,共19篇。卷二:纂修前后名氏、稱呼命名排字錄、凡例、誥命、奏疏、咨文、志學、德行、鄉(xiāng)飲、義士、孝子、著作、科第、祭文、服制圖、宗法圖考。卷三:前朝像贊。卷四:國朝像贊。卷五:宗祠圖、家廟志、墓圖。卷六到卷十五:世系。卷十六:支分、行實、列傳、節(jié)孝傳、行略、墓志銘、壽序、家約、家訓、譜記。
二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成氏宗支主要源自西周姬姓,相傳為周文王的第七子鄖叔武之后。最初,叔武以伯爵封于鄖地,古國在今陜西岐山一帶,西周初,改封山東鄄城東南,后遷徙至山東寧陽北一帶。春秋時鄖屬于魯,戰(zhàn)國時滅于齊,失去封地后,失國子孫開始以鄖為姓失散遷徙,史料載有趙國大夫鄖午,其后裔始去邑(阝)為成氏,“鄖”改為“成”是當時姓氏“以國而省邑”的通常做法。通州名宦陳堯撰《海門成氏譜敘》記載:“成氏本周武王子鄖叔后,子孫以國為氏,去邑為成?!?/p>
秦漢、兩晉、隋唐時期,北方地區(qū)連年戰(zhàn)亂,成氏失去封地便從中原向南方遷徙。到了南宋,有一支便在隆興府豐城縣(今江西豐城)定居。元末,天下動蕩,為避兵禍,江西豐城縣成氏仟七、仟八兄弟兩人,渡江而下,途經通州,“愛其負山面海,靈秀所鐘,足以謀斡止長子孫,遂棄舟登岸卜居焉”。仟七生繼二,定居古海門濫泥港,占籍海門。仟八生繼三、繼四、繼五、繼六、繼七五子,定居通州清干鄉(xiāng),入籍通州。嘉靖二十四年,海門縣治三遷,“割借清干鄉(xiāng)六里,以成縣治”,定居通州清干鄉(xiāng)的仟八部分支系遂占籍海門。因此,古海門成氏由仟七和仟八后裔組成。由于族漸滋大,子姓繁衍、外出經商以及仕宦等原因,成氏族人又紛紛向四周播遷,或居城,或居鄉(xiāng),或居場鎮(zhèn)?!逗iT成氏譜敘》載:“有籍于北直(薊州)者,有灶籍呂四者,又有割里于州寄籍海門者。”
三
明清兩代,古海門成氏科名赫赫。明代有進士4人,舉人3人,貢生7人。清代有舉人5人,貢生16人,庠生120人。
明清兩朝,海門成氏為各級官員的多達45人,他們兢兢業(yè)業(yè)、勤于政務,不少人由于“供職勤慎,才干宏通”而被朝廷嘉獎。如成相,字雙江,嘉靖二十二年應天府鄉(xiāng)試舉人,授廣東連州知州。“連稱饒郡,素無廉吏”,成相到任以后,勤政自律、廉潔奉公,嚴查下屬的非法行為,革除了不少胥吏貪瀆的積弊。志書稱他“力清經費,絕苞苴(賄賂),蒞事勤勉,右文修學”,受到百姓和同僚的稱頌。五年以后,他因官聲甚佳升遷為廣西桂林府同知,離任之時,“粵之民,咸設幾焚香拜之”。嘉靖四十年與嘉靖四十三年,他兩次擔任廣西鄉(xiāng)試同考官,麟經程式皆出其手。因為秉性剛直而不容于有司,同僚勸其取悅上司,他正色道:“吾豈以操守易富貴乎?”遂拂衣掛冠而歸,恬然以終。
成憲,字監(jiān)吾,曾祖父成鵬以軍功駐守薊州,任薊州衛(wèi)百戶,遂全家由海門遷往薊州。父親成勛,世襲薊州衛(wèi)百戶。為人機警,能開數石弓,屢立軍功,歷任薊州總兵,遷一品都督同知,晉階光祿大夫,誥封三代一品。嘉靖四十四年,成憲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歷任翰林院侍讀學士、太仆寺少卿、國子監(jiān)祭酒、經筵講官,兼修國史大總裁。隆慶二年六月,明穆宗因為冊立皇太子,成憲以“頒昭使”的身份,賜一品服,作為大明使臣奉命出使朝鮮。在朝鮮期間,成憲以詩文書畫之才華和司禮慎言之風范,博得了朝鮮上下的仰慕,贊其“燕餼辭受,原隰咨詢,禮無不敬,事無不宜,左酬右酢,咸中矩度”,面對朝鮮的高度贊揚,成憲并未驕喜形于色,以“諏度無能卻愧予”,展示了自己的謙謙君子之風。為了紀念成憲的這次訪問,朝鮮國王命令其下屬把成憲訪朝期間的紀行以及應酬唱和的詩篇刊刻,取名《戌辰皇華集》,成為中朝兩國的友誼和文化交流的見證。
海門成氏一門科舉入仕帶來的是整個家族的榮耀,接受覃恩封贈的有光祿大夫2人、奉直大夫1人、文林郎3人、修職佐郎2人、儒林郎1人、武功將軍1人、武德郎2人。
四
成氏家族的仕宦源于科舉,而科舉又源于家族的文化傳統(tǒng),成氏家族世代以儒業(yè)仕進為榮,不僅家族科名繁盛、仕途寬廣,而且家族內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傳統(tǒng),涌現出了許多長于文史、經學的學人,他們筆耕不輟,著書立言,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據不完全統(tǒng)計,海門成氏家族有著述十六部,被續(xù)修四庫全書收錄三部,內容旁及訓詁、音韻、文學、史學等諸多領域。
除著書立說以外,海門成氏以“書史傳家學”,多次應州府邀請參與地方志的編修。乾隆年間,通州知州王繼祖主修《直隸通州志》,成常參與纂修。順治年間,海門知縣莊泰弘主修《海門縣志》,成敏中參與纂修。道光年間,邑人丁鹿壽重訂順治《海門縣志》,成書道光《海門縣志》,成云、成鵬、成饌、成俊、成占鰲、成復曾、成溶、成炳等八位族人參與纂修。
清嘉道年間,海門成氏的成文燦、成俊、成僎學識卓越,被譽為“成氏三麟”。
成文燦,字惺齋,自幼受業(yè)于舅父丁有煜。丁有煜外號“個道人”,詩畫俱佳,袁枚在丁有煜逝世后惋嘆:“個道人亡,江北無名士矣?!庇纱丝芍∮徐现艑W。嘉慶十四年,成文燦以貢生出任宿遷縣教諭。他在擔任教諭期間,獎掖后學,提倡風雅,在宿遷圣壽寺筑芳渚軒,作為結社吟詩場所,當時宿遷大藏書家王相也應邀多次參與。不久后,成文燦以病告歸。王相之子王褧之,對成文燦的詩篇推崇備至,“所為詩務在陶寫性靈,不屑規(guī)樵,藹然風度流露于行間”。王褧之對于無緣與成文燦相識而表示遺憾,“余生也晚,不獲扶杖從游,然余韻流風時殷慨慕”。
一部名門望族史,變幻著歷史風云,凝結著人世滄桑,負載著文化的傳繼,其豐厚底蘊,煥發(fā)著異常的色彩,決定了其在社會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價值。古海門成氏家族,居廟堂之高則盡忠恪職、善政惠民;處江湖之遠則著書立說、以文化民。其詩禮世學,多所成就,持家風不墜,褒品行恒端,可謂詩禮之家衣冠望族。當然,廣義的家族文化遠不止上述內容,這些都值得我們去發(fā)掘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