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 麗
卷首語
讓傳統節日回歸本來的意義
文/薛 麗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碧K軾在《六幺令·天中節》中對端午的描述,可謂民俗濃郁,風景如畫。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然而,如今,多數人對于端午節恐怕只剩吃粽子、劃龍舟的概念,而這僅存的儀式感也正在被小長假的歡愉慢慢淹沒。
中國是世界上節日最多的國家之一,從古到今,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和新生節日共有兩千來個,其中約三分之二是少數民族節日。傳承至今,許多節慶已凝塑成記憶民情風俗和信仰旨趣的動感樣板,成為彰顯特色文化和張揚民族性格的活化載體,甚或正在扮演著文化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念融會的特殊角色。
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越來越多節日的傳統文化和精神正被現代化潮流和商業資本運作所碾碎和拋棄,七夕節的玫瑰,中秋節的月餅,國慶節的旅游黃金周……原汁原味的節日文化在符號化的消費中已漸行漸遠。與之相伴的還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的入侵,由西方傳入的情人節、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等洋節的逐漸盛行對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節日體系造成的沖擊。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仍然保留著最原始的記憶。例如,每年農歷三月十五苗族的姊妹節,作為臺江縣苗族傳統中最盛大的節日,延續千年后,如今,其純粹神秘的東方之美將越來越多的人吸引至苗疆腹地。類似的還有西藏雪頓節、鄂倫春族的“古倫木沓節”、白族的繞三靈等等。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保存并延續下去,國務院把一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中國傳統的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將人們對節日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被遺忘的文化內涵。中國節日,讓世界看見的不僅是繁榮的節日經濟,還有厚重的人文歷史和炫麗的文化底色。